陆生作的寓言课:“延续”

之前要找一篇写青蛙的文言文,找到了一篇《蛙与牛斗》,读了很喜欢。

蛙与牛斗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上。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网络上,只要输入关键词“蛙与牛斗”,便出来很多结果。不过,我发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蛙与牛斗》出自冯梦龙的《广笑府》,同时也是据《克雷洛夫寓言》改写。”——这怎么可能呢?冯梦龙,1574年—1646年;克雷洛夫,1769年—1844年;他们完全是不同时代的人啊!这么中国味的一篇寓言,会改写自《克雷洛夫寓言》吗?我先搜了《广笑府》,没有找到相关内容;又翻了《克雷洛夫寓言》,找到了!

青蛙和牯牛

一只青蛙正在草丛中捕捉小飞虫。这时,一只牯牛(公牛。牯,gǔ)走了过来。于是,青蛙想,我一定要和你比试比试谁更加庞大。

“亲爱的弟兄们,你们看看,我和牯牛一样庞大吗?”青蛙问它的同伴。

“哈哈,小青蛙,你和牯牛相比还差得远呢。”

“你瞧仔细点,你看,我的肚子正在胀大呢!你们再仔细看看,现在我是不是和牯牛差不多了?”

“没什么变化嘛,你还差得远哪。”

“那么——现在呢!”

“跟先前一模一样啊。”

青蛙仍然不服气,一个劲儿地鼓气,想让它的肚皮再大点。可是,它竟然不知道它的肚皮只有那么大啊。后来,随着它不断地鼓气,它的肚皮终于承受不了了,“啪”的一声——破了。(《克雷洛夫寓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页6)

尽管可以确信这是克雷洛夫的作品,但是,这篇文言文的源头在哪呢?真是改写国外的寓言吗?

继续找!终于有了收获!在杨振中编著的《文言文启蒙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页76)中,找到了《蛙与牛斗》。文末清楚地注着“据《克雷洛夫寓言》改写”。至此,可以确信,《蛙与牛斗》与冯梦龙无关了。也有人讲,会不会冯梦龙和克雷洛夫都写了类似的作品,当然有这个可能,但是,这两篇相似度太高,这样的可能性极小。

那么,青蛙与牛比大小而胀破肚皮,这个故事是克雷洛夫的原创吗?继续找资料,会发现,在拉封丹的寓言中,有类似的故事。

青蛙想长得和牛一样大

青蛙看见一头公牛

觉得他的身材真够气派。

她自己整个身体还没有一个蛋大,

所以她心里十分羡慕,于是舒展全身,鼓足了气,绞尽脑汁

想在身体的魁梧方面和他比比高低。

她问道:“我的妹妹,瞧瞧我吧,

够了吗?告诉我,难道我还比不上他?”

“比不上。”“现在呢?”“根本比不上。”

“现在怎么样?”

“你还是一点也比不上。”

这只滑稽可笑的卑贱的动物

鼓气鼓到这种程度,居然胀破了肚皮。

世界上有许多人不见得比青蛙更聪明,

市民也想学大贵族,去建造府邸。

小小的诸侯想往国外派遣大使,

而侯爵呢?他也想有自己的宫廷侍卫。

(远方 译)

(《拉封丹寓言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页3)

拉封丹,1621年—1695年,比克雷洛夫年长,相隔75年。可以推测,克雷洛夫写《青蛙和牯牛》是据拉封丹的《青蛙想长得和牛一样大》改写的。这样一来,这个寓言的延续脉络就清楚了。先是拉封丹的寓言诗,再是克雷洛夫的寓言,最后才是杨振中(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言文寓言。这就是一篇寓言的生命力,寓意没变,但“外衣”在变,或是诗,或是文言文,各具特色。

有没有可能在拉封丹之前就有这个故事了呢?

真的有,找到了一篇《牛和蛙》,说是伊索寓言。

牛和蛙

一头牛到水潭边去喝水,踩着了一群小蛙,并踩死了其中一只。小蛙妈妈回来后,见到少了一个儿子,便问他的兄弟们,他到哪里去了。一只小蛙说:“亲爱的妈妈,他死了。刚才有一头巨大的四足兽来到潭边,用他的蹄子踩死了我们的兄弟。”蛙妈妈一边尽力鼓气,一边问道:“那野兽是不是这个样子,这般大小呢?”小蛙说:“妈妈,您别再鼓气了。我想您不可能和那怪物一样大小,再鼓气就会把肚子胀破。”

这是说,渺小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伟大相比。(《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伊索寓言》,黄山书社,2011,页?)

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世界四大寓言大家。一只青蛙,一头牛,就把其中的“三大”连起来了?但我总疑心这是一篇伪作,借伊索大名而已。

“现在流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些寓言,如《鹰和屎壳郎》等很可能是伊索本人的作品或伊索生活时代的创作,但就整个集子而言,它无疑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摘自陈洪文《伊索寓言·译本序》)”。

“这个译本中,每个寓言的不同版本只选译了一种。统一编号的346个寓言中有16个未予译出,包括7个低级趣味的故事、1个《圣经》故事(《树木和油橄榄树》)和8个无意义的故事(《求神的驴》、《人和独眼巨怪》、《公鸡和鹰》、《冬天和春天》、《小偷和客店老板》、《水手和他的儿子》、《河流和大海》、《人和种菜人》)(摘自陈洪文《伊索寓言·译本序》)”。

这《牛和蛙》总不能算是低级趣味的故事吧?!所以,按上面两段话,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把《牛和蛙》当作伊索寓言,也可以推断《牛和蛙》不是伊索寓言——仅仅是一种推断啊!

这种借名的现象很常见,我国古代很多小说都不知道是谁写的,作者不署真名,署一个什么野叟什么真人什么生,或署个名人的名号,扩大影响力。

我翻了译林出版社的《伊索寓言全集》,也没有这篇《牛和蛙》。

黄山书社出版的魏红延改写的《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伊索寓言》中,这篇《牛和蛙》。

另外,个绘本《伊索寓言:牛和蛙》,资料显示,由泰国克拉斯出版有限公司邀请泰国一流儿童作家及插画家进行改编、绘制,我国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这篇《牛和蛙》是谁写的,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寓言的魅力,寓言的活力,寓言的生命力。寓言人都是伊索!在未来,还可能出现其他版本,一起来繁荣寓言。但是呢,最好,还是应该注明出自哪、改自哪,这是一种态度,一种严谨,会帮助解决寓言研究的其他问题,不然会增加不少麻烦。寓言的延续有脉络可寻,源头活水,一脉相承,开枝散叶。

(0)

相关推荐

  • 俄罗斯文学插图:《克雷洛夫寓言》

    #俄罗斯文学插图#[<克雷洛夫寓言/БАСНИ>] 作者: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Крылов,1769-1844) 插图:迈克尔(МИХАИЛ МАЙО ...

  • 伊索寓言一则

    请坚持看到最后,然后想一想! 请坚持看到最后,然后想一想!

  • 每日荐书20210213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收集了俄罗斯寓言家克雷洛夫一生创作的所有寓言.克雷洛夫是与伊索.拉·封丹齐名的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他的寓言作品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托物言事, ...

  • 《克雷洛夫寓言选》

    <克雷洛夫寓言选> 作者:伊万· 克雷洛夫 译者:韩桂良 长度:12.2万字 适合:初中以上 寓言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启发思考,讽刺鞭挞.这种文学形式在各种文化中都有.我国也有许多 ...

  • 【怎样读经典】诙谐幽默,寓意深刻 ——走进《拉封丹·莱辛寓言》的丰富世界

    原创 小雨君 春雨教育 2017-08-18 小编荐语 <拉封丹寓言>和<莱辛寓言>同属于世界上最伟大的离言故事集之列.分别由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和德国剧作家莱辛编著,其中许多脍 ...

  • 陆生作的寓言课:“改写”

    改写,在我看来范围很大.根据原著进行改编,小说变戏剧,散文变诗歌,等等.或反了原意,或忠于原著,都行.原著就是一个写作的触发点,读了之后,心里有想法,那就可以写一写,或在文字上下功夫,或独辟蹊径.另有 ...

  • 陆生作的寓言课:“仿写”

    说起"仿写",就想到"模仿",接着便想到卓别林.据说,有一次模仿卓别林的表演比赛,卓别林本人也参加了,结果本人才得了第三名.为什么?没为什么.但有三点内容好讲: ...

  • 陆生作的寓言课:“人物”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这句话,看过了也就记住了.后来,我把它拉长了一点,方便理解它并用来指导写作,"文学是人.事.景.物.情.理在时空里的故事".还有一句话,也 ...

  • 陆生作的寓言课:“种子”

    有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这可以讲是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难得的:也可以讲是极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有相似的生物遗传性和社会继承性.从寓言写作来说,一个寓意完全可以借助不同的材料来表现 ...

  • 跨年|陆生作的寓言课:“新旧”

    又到元旦,祝你新年好! 2017年1月1日发了<陆生作:100年前的作文辅导书>,2018年1月1日发<陆生作的寓言课:"新旧">.写作杂谈,还是要继续下去 ...

  • 陆生作的寓言课:“三象”

    陆生作的寓言课 第二课:"三象" 一.聊天式欣赏寓言作品 1.师:知道回声吗? 生:知道. 2.师:哪里有回声? 生:山谷里.地下室.回音室,等等. (科学解释:由声波的反射引起的 ...

  • 陆生作:秋季作文第一课

    更多内容,请点专辑 1.二三年级,作文训练:看图写话,漫画<父与子> 2.陆生作:音频,暑期写作知识点复习课 3.陆生作:课文撬动作文,分析<祖父的园子> 4.陆生作:课文撬动 ...

  • 陆生作:新三年级学生一堂课写两篇作文,批改的方法就一个:合理

    更多内容,请点专辑 1.二三年级,作文训练:看图写话,漫画<父与子> 2.陆生作:音频,暑期写作知识点复习课 3.陆生作:课文撬动作文,分析<祖父的园子> 4.陆生作:课文撬动 ...

  • 陆生作寓言:《智慧与愚笨》《电梯和楼梯》《人名与名人》

    电梯和楼梯 文/陆生作 电梯和楼梯并排并,斜倚在火车东站. 乘电梯的人多,全部往上:走楼梯的人少,有上有下. 电梯骄傲:"我帮人们往高处走." 楼梯点点头,回应道:"我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