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谈高校、北大、人文学科

在本次访谈中,李零老师描述了其严肃认真而又不拘一格的治学风格。一方面,李老师觉得学术是一种“好玩儿”的事,从不为自己设置学科壁垒;另一方面,李老师坚持从原始材料出发,掌握研究分寸,力求以简明的语言还原历史真实。他对高校的现状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一、厚积薄发:永远的探索者

记者:李老师,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您在教学、治学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今天想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李老师:现在,什么都是表演。我不善言辞,讲课讲不好。讲话不如写东西,可以从从容容,反复修改,改好了再发表。我不喜欢讲话,除了私下聊天,我不喜欢讲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讲话。讲课是一门艺术,很难很难,我驾驭不了。准备太多,写成文章,太累,写出来再讲也索然无味。没有准备,思绪万千,线头太乱,人家又不知道你在讲什么。讲话,条理和节奏很重要,领导讲话,半天蹦一个字,倒是有条理,但多是千篇一律的废话。随机的想法,有条有理说出来,不容易。录音,自己看了都脸红。我讲课,主要是吹风,要把问题说清楚,还是靠写。我的好几本书都是来自课堂,但绝不是原始录音,原始讲稿。我是把讲课当写书的草稿,一遍一遍讲,一遍一遍改。讲课,容量太小,还是看书更有用。我自己就不爱听课。

记者:您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这个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李老师:我到北大,一直在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最近又调到古代文学专业。但老实交待,我一天也没学过古典文献,一天也没学过古代文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就是名不正也言不顺。我是学考古的,但既不在考古系,也不在历史系,我是四处出击,咱们的文科系,我几乎都能插上一只脚,我甚至插足历史地理,插足医学史,插足艺术史。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当过客座教授。我发现,学科和学科之间有很多三不管的盲区,你以外行的身份涉足其间,既是挑战,又充满乐趣。很多不同学科的人都把我当内行,但我心里很清楚,你哪里是什么内行,玩一把就算了,赶紧撤回来。不当内行的好处是,我不必天天想着当个内行要怎么着。

记者:您写的很多书虽然背景是晦涩的古文,但读起来感觉很轻松,很容易让人接受,能谈一谈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吗?

李老师:做学问,我一直追求简洁明快,从不认为学术就是把别人绕糊涂了。我认为,如果你说,你研究越深就越讲不清楚,这是你自己没本事,功夫全折在半道上了。你要想让别人明白,先得自己明白。想明白了,自然也就讲明白了。

我理解,讲课不是嘴皮子的功夫,你要把话讲深讲透,必须先有研究。而要做研究,就要从资料做起,从细节入手。比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哪样不是“慢功细活”。做学问,好比爬楼,从简单到复杂是上楼,上楼只是一半。下楼,从复杂到简单,这是另一半。这一半更难。很多学者,只会上楼,不会下楼,顶多“独上高楼”,顶多“衣带渐宽”,就是差最后一步。最后一步是“蓦然回首”。“蓦然回首”就是通俗。

有人以为通俗是小儿科,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通俗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没有深入的浅出,那叫肤浅。没有研究的通俗,那叫庸俗。

记者:《论语》和孔子是您很晚才研究的,您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得到了读者很高的评价,当然因为标题的缘故也引起了不少争议。您能够以此为例,阐述一下您做人文研究的特点吗?

李老师:我不上网,也不看报,说好说坏都没怎么注意。我只是认认真真把《论语》看了一遍,觉得《圣迹图》上的这个故事,司马迁等人讲的故事,最能概括其一生。“丧家狗”的意思是什么,原书讲得清清楚楚,不读书就骂人,我才没工夫搭理。我读《论语》,其实是用司马迁的路子,即把《论语》当孔子的生命来看待。我是用他坎坷的一生来笺注《论语》,我是把他当人而不是神来看待。我对他的最大尊重,就是尊重历史。

记者:对人文研究,您还有什么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李老师:嗨,全是老话了,说也没用。现在戕害学术,荼毒士子,莫甚于好大喜功有如修长城的“课题制”。现在什么都是工程,什么都是课题。很多管理者以为,管理就是撒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我想,早晚有一天,个人学术将被集体学术彻底消灭,所有成就归老板,就像凤凰台的节目,出品人是刘长乐,每个节目都是他老人家的节目,个人顶多混个灯光、道具什么的。现在的课题制,都是靠圈钱,摊子越大,才越来钱,大钱出大活,谁来扛?领衔的学术带头人,他自己才干不动呢,他只能靠分钱,把活一层层包下去,千军万马,雇人来干。越是胡子一大把,越不消停。尊老的人也不让他消停。你不消停也就算了,还拖拽着年轻人。人拢共能活多少年?你不能说只有鸿篇巨制才是学术,那样,全部学术史都得改写,除了《四库全书》,别的都不是书。长城倒是修起来了,可怜白骨无人收。

我很顽固,我的书没有一部是这种书。

记者:您的治学风格可说是既严谨又灵动。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带研究生的?

李老师:我们系有个老师,他已去世,他跟我说,你在北大立身,必须占住三条,一是北大出身,二是师门过硬,三是个人努力。我不是“三不沾”,只是“两不沾”。北大出身,我不沾。师门,我也不沾。我的老师张政烺,说起来也算名师,但他早就不在北大。今年,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华书局给他过百年,很多人还在那儿讨论,咱们北大,是谁把他赶走了。两大前提,我都没有,只有最后一条,我还沾一点边儿。我理解,学生是学生,老师是老师,学生不是老师的工具,老师也不是学生的工具。我最讨厌培养子弟兵,安插子弟兵。我理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是“成人一愿,胜造十级浮屠”。我既然讨厌摧眉折腰,当然也讨厌呼奴使婢。

现在的学生,“著书都为稻粱谋”,他们写论文的时间太少,很多时间都花在应付考核和找工作上了。很多论文都是半成品,要求太高,谁也甭毕业,放一把吧,又全都过。我跟他们说,将来你们干什么,我不管,但你总得善始善终,毕业后,你把论文好好改一下,争取早点儿发表,那时你再跟学术说再见,这总行吧。现在的学生,聪明的太聪明,他们经常觉得自己比老师还高明,我是乐得让他高明,不用太费心。但不聪明的学生又太不聪明,说是不聪明也许不对,其实是太不热爱,读书只是混出身,我也没辙。我带学生,首先是拿自己当学生。我觉得自己都没把自己教好,何以教人?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我的梦想是当个好老师,但我不是个好老师。老师太难当了。

二、信言不美:人文学者有“厄”

记者:现在大学在管理上的确是更符合理工、社科,特别是一些“热门专业”的特点。这也反映出人文学科与人文学者的地位在下降,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老师:现在的大学都是理科领导社科,社科领导文科。比如校长,肯定是理工科的,最好是院士。文科也最好由商科来管。大学产业化,就是把大学当买卖做,一帮研究风花雪月的人怎么懂这些。文盲领导科盲,是大势所趋,我没意见,只不过不要斩尽杀绝,最好还有个“印第安人保留地”。我记得,北大推倒南墙那阵儿,大家都哭穷。我们中文系的朱德熙副校长参加人大会,与总书记吵起来。总书记以为,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放”,大学也跟农村一样,只要放开,像包产到户那样,经济就搞活了。朱先生气急而问,那北大化学系就该做肥皂去?总书记丢下一句话,叫“大势所趋”。当时咱们学校很可怜,有个系的老师在校园里摆摊儿卖贺年片。他们拿自己的书到出版社,出版社的人说:“这还有必要印吗?复印几份就得了。”

现在怎么样?教育部大把大把撒钱,课题满天飞,钱是有了,命也丢了。要钱不要命,顾头不顾腚,这就是大势所趋。大家发愁发的是,钱多得不知怎么花。《儒林外史》头一回,王冕说,“一代文人有厄”。现在就是“一代文人有厄”。钱比八股还厉害。

记者:现在并不是经费不足,关键是“分配不公”。如果大学有合适的管理机制,您觉得人文学者能渡过这个“厄”吗?

李老师:没有这个“如果”。大势所趋,哪有这个“如果”。

讲点现实问题吧。

现在什么都是买卖,学校也是个买卖。买卖当然要由买卖人来管理。比如咱们学校的出土文献中心吧。人家清华也有这么个中心,他们请国家领导看竹简,领导大笔一挥,他们就有了一亿人民币,可以盖大楼。我们怎么样,“房毛”都没有。老朱(朱凤瀚)跟学校申请,学校管文科的校长说,这很容易,咱们校园里,你们瞅哪儿合适,自个儿盖个楼,不就得了。这不是扯吗?我们要是有钱,还跟学校张什么嘴?这不等于我们替学校盖楼,还给学校交钱吗?这也太经济学了吧。

今年,我已六十四岁,应该走人。我之所以还在延聘,主要是想留个办公室。你们都看见了吧,北大有个临湖轩,我也有个临厕轩(编者注:李老师的办公室在厕所对面)。如果没有这个临厕轩,我就得把书扔掉。家里已经没地儿了。

人文学者最便宜,也最贵。为什么说便宜,因为他不需要雇人,不需要买设备,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还能放书就得了。但为什么你又说他贵呢,因为他要有人养着,这属于非赢利开支,不符合经济学呀。

我们是属于“难养”之辈。如果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人家就不养你。

不养你也没辙。

记者:假如国家把人文学者养起来,我们怎么能保证人文学者充分发挥主观积极性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人文学者的学术成绩呢?

李老师:你的问题应该去问国家。我又不是管理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教育搞不好,关键在最高管理者。学校为教育部打工,我们为学校打工,我们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我是被管理者,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委曲求全,尽量减少管理者的破坏捣乱。我不需要激励机制,因为我干学术,是因为我爱学术。我们的管理者,他们最不相信的就是人。他们以为人跟驴差不多,懒驴上磨屎尿多,你得前面拿吃喝诱着,后面拿小鞭子抽着,这样才能“出成果”。我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的话,我也听不懂。

===============================

采访记者:郭九苓,黄鲲

采访时间:2012年6月21日,上午10:30-12:00

录音整理:黄鲲

文字编辑:赵大宇,郑玉婷,郭九苓,李零

定稿时间:2012年9月9日,经访谈者审定。

(0)

相关推荐

  • 系庆大会 | 陈平原:专业精神与人间情怀

    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庆祝大会致辞 十年前,北大中文系举行百年系庆大会,我作为中文系主任汇报工作,战战兢兢,完成若干规定动作,说了些冠冕堂皇.积极上进的好话.今天不一样,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可 ...

  • 王邦维 | 北京大学与东方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中,就包括外语和外国文学研究.如果要进一步追溯历史,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有同治元年(1862)由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同文 ...

  • 林建华:在北大做校长最轻松,也最辛苦

    全文3492字,预计阅读6分钟 北大校长是最轻松的,校长不需要有想法,因为教授的想法已经很多了.当然,即使你有想法,也不能贸然行动,因为大家只顾品头论足,就没有人去做了. 但这并非是说校长就可以轻松了 ...

  • 活成了传奇的乐黛云先生

    一名女性被人称为先生,一定不同凡响.她肯定在某个领域作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且德高望重,具有独特的风范和魅力.无疑,我们的老师乐黛云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生.当年汤先生还在世时,每次我去看乐老师,汤先生开 ...

  • 学人剪影|胡经之:乐读万卷书 心向真善美

    学人小传 胡经之,祖籍苏州,1933年生于无锡.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深圳大学"荣誉资深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杨晦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 ...

  • 统计源是核心期刊吗?评职称毕业可以用吗?

    统计源期刊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分为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是指由中国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进入统计源目录就是统计源核心期刊了. 统 ...

  • 她在北大五岁了

    今年9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五年来,文研院举办了文研讲座.文研论坛.静园雅集.未名学者讲座等学术活动近千余场,研究领域涉及文史哲.语言.考古.艺术.政经法.社会.科技史等诸多学科: ...

  • 文研回望2020 | 学术共同体的温度

    自文研院成立以来,我们习惯了在静园二院的高朋满座,人头攒动,习惯了讲座.论坛作为大家学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庚子年的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开展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我们失去了许多现场的听众,少 ...

  • 李零谈阅读《孙子》的七点建议

    兵书作者,大多是"冷眼旁观者"."事后诸葛亮",他们可能是政治家,可能是参谋人员,可能是随军记者(类似体育教练和体育记者).真正的军人,特别是战斗在一线的指战员 ...

  • 北大老校长:没有大师级人物的人文学科,是没前途的

    民国大师群像 导 读: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吴树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10日15时02分在北逝世,享年88岁. 吴树青先生早在1997年就曾撰文提出&quo ...

  • 名家谈 | 李零:牛年说牛

    汉牦牛金饰件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牛年说牛(节选) 文 | 李零 牛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 十二生肖,以牛配丑.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孔家坡汉简< ...

  • 北大教授李零:回望80年代的怪力乱神

    网站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洽微信ID:guosijiaaa [本文为核校即出的<大刀阔斧绣花针>一书重李零回忆岳父的<黄泉路上蝶纷飞--怀念我敬爱的傅懋勣先生>一文.恰逢王林大师 ...

  • 985&211高校的重点学科你都了解吗?高中家长都该提前收藏

    高考从来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争,作为家长除了保证好后勤还能做更多,首先就是和孩子一起定一个努力的目标--想去哪个城市.读哪所大学.念哪个专业,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一个城市影响着人的眼界,一所大学决定着 ...

  • 李寻谈酒 || 茅台和五粮液哪个好?

    原创 李寻 李寻的酒吧  最近有酒友给我提出问题,让我把茅台和五粮液比较一下,刚听到这个问题我脑袋里冒出一个词:关公战秦琼!茅台是酱香型白酒,五粮液是浓香型白酒,这俩酒能比吗? 想一想,跨香型的酒还是 ...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北京大学等14所985高校的医学类学科,原来是合并过来的

    前几日看新闻,华西印度学子告诉你真实的印度抗疫,不免好奇,华西医学中心隶属于四川大学,为何不称为川大学子,而是华西学子? 原来,2000年9月,为顺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原四川大学合并组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