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底部都产生在量价背离中
在股票市场中,价格是绝对的市场领袖、群众领袖。成交量则反映交投的活跃程度。量大,说明投资者对当前价格或趋势的满意程度较高,投身其中的积极性也高。反之则说明投资者对当前价格和趋势下进行交易的兴趣缺乏。所以,量大有时能涨,量小有时也能涨;量大有时能跌,量小有时也能跌,没有定规。所以,单纯的量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价的分析可以脱离量而成立,量的分析却只能和价结合起来,以价为主,以量为辅,把量放在价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
围绕量价关系,我做过很多研究,开发过很多模型。开始是想寻找一种稳定的、可量化的方法去把握量价关系,但经过无数次尝试,我发觉这条路走不通。原因是:价本身就有一定的随机性,而量的随机性与波动性更大,一个复杂的变量加上一个更复杂的变量,形成的关系具有很大偏移性,最后还是要主观的分析、判断来过一道。
量化分析的意义在它的非主观性,既然需要主观的分析判断校正,那这条路就走不通。除非你不是为自己的投资、交易,而是做一个“坑子”,去挖“空子”——江湖行话,把用来行骗的道具称为坑子,上海话中,把经常说话不算数,让人吃药的人称为坑子,就这样来的,那被骗的对象就称为空子,“见空不挖三分罪”也是一种“江湖道义”。
科学研究上,遇到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问题,常常要把问题简单化,比如把三体问题简化成二体问题。再不行,把二体问题简化成1.5甚至1.05体问题。量的问题也是,既然它本身就具有更大波动性,且在量价关系上又处于从属地位,那么,我们的注意力首先就该在价上,把量放在价的趋势、位置、形态上去考虑。
价涨量增,价跌量减是常态,也符合价格运动的本质。因为下跌总是有极限的,比如跌到0,就没了价,也没了量。价还有价值做后盾,假设,一个股票内在价值10元,越跌近10元,愿意抛售的肯定越少,到10元以下,抛盘会进一步减少。这就是价跌必然导致量减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个非根本原因就是套牢了,不舍得卖了,这个原因在A股这样的市场中占比较大,在美股则影响较小。
但上涨,理论上是没有极限的。虽然巴菲特引用一句西谚,树长不到天上,但雷军说过,风口上猪也会飞。股票市场常常刮飓风、龙卷风。龙卷风的能量十分巨大,可以把屋顶像滑翔翼吹起来,飞到几十公里外,轻一点的碎片甚至可吹出几百公里远。所以,价涨得越高,脱离内在价值越远,需要的能量越大,反过来,能量越大,价格涨得越高,这是一个不可分割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价涨必然伴随量增。
既然“价涨量增,价跌量减”是常态,那么,坊间常说的“量缩到底了,价也到位了”,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因为量的萎缩表明交投意愿的衰减,交投意愿是双向的,只有抛售意愿衰减,没有买进意愿衰减,量是不可能缩得太小的,因此缩量战法只适合上升途中的小回档,因为上升途中,寻机买进是主流,一旦浮动的获利筹码被消化,价格就会反身向上,买盘也会及时跟进。
对大级别调整来说,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量价背离。价涨量增,价跌量减,是常态。股票市场中,符合常态的价格运动大多花头不浓,名堂不多,好机会常在反常态中。一个股票,如果价的最低点也是量的最低点,那这个股票就是一般的股票,随风漂流,如果缩得太小,那就可能比一般的股票还不如。因为它既表明抛售意愿的衰减,也表明买进意愿的衰减,否则量是不会伴随下跌一路萎缩的。靠地量见底的股票不是好股票。
反之,一个股票,价的最低点不是量的最低点,量的低点早在价的低点之前就已形成,最后一段下跌,呈现量价背离现象,那这个股票很可能就是不一般的股票了。
还是以华友钴业为例吧。这个股票,在大盘3684点到2638点这段下跌中,排除2016年1月7日被熔断,其成交量的最低点出现在2015年12月30日,其后就再没创过新低。它的10天均量线最低点出现在2016年1月12日,其后变呈现出上升态势。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量价背离——从高位开始,成交量呈“高-低-增”。把均量线调到20日,还是如此。寻常的表现产出寻常的股票,要想找出不寻常股票,就得找反常态表现。抓关键的少数,是股票投资的基本原理。
“量价背离”比“缩量战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因为量缩到什么程度才算缩到位了,这本身就很难量化,以我观察,有时缩到最高量的40%以下就到位了,有时要到30%以下、15%以下,甚至10%弱(量的十一法则的倒数)。一个方法,如果它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那这种方法最好少用,不用。否则,就和掷硬币没什么两样了。
二是因为量的萎缩既是卖出意愿衰减,也是买进意愿衰减的产物。因此,地量和地价即时合上,所得也不多。
相反,量价背离是明明白白地可用眼睛看到的。人只能做人的事,不能做神的事。量价背离同时也意味着交投意愿的增强,尤其是经过了“高-低-增”后,买入意愿增强的意味更浓,所谓“主力建仓”,通常都可以从这里表现出来。
考察量价背离,可以用日线,也可以用周线、月线。我的经验是月线最好,因为它可以减少噪音对我们的干扰。但由于月的交易天数不固定,所以最好的是
20日k线(如果周线就用5日k线)。
以大盘(沪综指)来说,从1995年T+1以来,512点、1047点、998点、1664点、1849点,都不是在20日k线的最低量上产生的。即使2245点到998点的调整中,几波反弹也都是在量价背离中产生的。量价背离,成为大级别调整底部生成的不二模式。
去年3100点,牛市论最盛的时候,我在一篇关于资金与量的文章中说,对牛市是否已经来临,我还有一个关键疑点没解决。这个关键疑点就是量:2638点是一个地量,其后的5月份又创了一个地量。这种级别的调整,通常都适用“量小不是底”的。哪怕实际上成为底了,也需要其他的量价表现来验证。怎么验证?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