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玩味(77):且莫轻言真与假 静心观摩细勘砂
老器如新更是宝,但是如新古玉却增加了辨识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型制、款式如“穿越”的古玉,如果不是从考古发掘现场提取,恐怕很少能够相信是几千年前的古玉;如果不是标注博物馆藏,几乎少有敢信以为真了。
战国水晶杯(图1)就是这一类如新穿越古件的代表了。
图1-1
图1-2
第一眼看到战国水晶杯,相信很多人都会惊讶: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常用的玻璃杯吗?甚至有人调侃说,这可能是穿越者留下的,或是盗墓贼留下的,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玩笑话。
战国水晶杯之所以被人怀疑,那是由于它随像极了现代的玻璃杯。不过它却是水晶制品。中国是水晶的主要产地,使用历史可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已经有大量水晶制品出土,到了商周时期,水晶制作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各种高难度的水晶制品更是比比皆是,工艺水平领先全世界。
类似的藏品在民间也偶有发现,这不,不经意间遇见的一枚战国水晶环(图2)即是这样一件藏品。
图2
这枚水晶环,从型制上基本无法判断出古今的区别所在,加之水晶通透的特点,基本新老一如,如果没有一定基础,鉴别新老还是摸不着边际的。
如新老器还是能从工艺痕迹和入埋熟旧的细微差别上,辨识出端倪。
像战国水晶杯那样的国宝自然是无缘近距观察了,但到代真品民藏可以让我们尽情地观摩其所留存的工艺特征。
古工制玉的特点:离不开解玉砂。所以任何古玉鉴别对解玉砂痕迹的观摩是“秘诀”之一(参见《古玉学步(80):玉面平静先勘砂整器老旧辨风化》)。
这枚水晶环堪为战国制玉解玉砂痕迹的标本。
古玉加工是用解玉砂加水在砣具带动下进行切割、雕琢,解玉砂被带入和飞出都是随机性的,所产生的痕迹表现为:无序、凌乱(图3)。
图3-1
图3-2
这是典型的砣机具带动的打磨痕迹特征,但并不是凡见这样的打磨痕迹特征皆可判定为古,因为在一些现代高仿上机器加工后补加手工打磨也能接近这样的痕迹体现。如何进一步鉴定确证,则还需要更近距的观察体现。
这枚水晶环的微距图则更加清楚地反映了解玉砂的痕迹特征了(图4)。
图4-1
图4-2
图4-3
颗粒大小不一、砂迹长短有别且两端尖如柳叶、方向凌乱随性、密集细小平面呈现玻璃光泽、磨蹭出入的轨迹一览无遗——这是典型解玉砂打磨的痕迹特征体现了。由于“捞砂子”(解玉砂分级)工艺不十分细致,导致粗细皆有,留下粗、细砂痕并存。而细精细砂磨蹭下所形成的玻璃光(图5)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
图5
再则,老器如新毕竟是相对而言,即使再如新的老器入埋几千年都有土蚀痕迹可寻,只不过是痕迹细微难觅罢了。进一步放大微距,可以观察到蚀斑蚀洞(图6),则是沧桑见证了。
图6
其余工艺痕迹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