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看过5遍了,还想看

最近在听《晓说2018》,节目里讲到二战时期的风云人物和奇闻轶事。

遂想起一部小时候看过印象深刻的战争电影《Windtalkers》,中文名译作《风语者》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风语者》并没有初看时那么惊艳,战争场面的细致描绘是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塞班岛战役。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军人在枪林弹雨间闪展腾挪,一把沙鹰手枪准确无误命中每一个上前的日本鬼子,瞬间让人跳戏,有一种抗日奇剧的赶脚。

其实《风》的故事原型是一个具有深意的电影素材。

二战时期,美国的密报电码屡遭日本截获破译,导致军事行动处于被动。

当时有一个参加过一战的老兵菲利普·约翰斯顿提出使用美国印第安人的土著语言作为通信密码。

约翰斯顿从小在纳瓦霍保留地长大,是为数不多的能流利使用纳瓦霍语的非纳族人之一。

而会纳瓦霍语的非纳族人也很少,且没一个是日本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军方采纳建议,征召了几十名纳瓦霍族的印第安人加以培训,派上战场,并取得空前成果。

新密码的出现为打下硫磺岛的战事以及扭转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宇森导演将焦距对准二战幕后的英雄,无疑是出彩,令人肃然起敬的。

故事主要是从尼古拉斯饰演的白人海军陆战队员和纳瓦霍族战士班吉纳的生死友谊展开,从接到命令要保护班吉纳时不屑到战役关键时刻,舍命掩护队友发报,最后壮烈牺牲。

电影呈现三段渐进式的叙事风格,导演的着力点在重墨表现炮火纷飞的宏大场面,展现战况空前惨烈,敲击观众的心灵。

不过由于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缺乏深刻的文化底蕴,整部作品显得空乏而缺少层次。

了解美国发家史的人都知道,美国虽然宣扬民主自由,人人平等,背地里种族歧视很严重。

在刚踏足美洲大陆的时候,美国人对本土印第安人的屠杀也是惨绝人寰和令人发指的。所以白人主角和纳瓦霍族人主角的关系伊始并非是平等的。

尼古拉斯作为再次上战场的老兵,尤其经历了一次痛苦的战争经历后,对身边这个需要保护的异色皮肤的新兵蛋子是不屑一顾的。

既有传统观念的冲突也有美国本土文化间的相互摩擦。这样的视角在吴的电影里难有体现。

主角泛化成一个固有的美国孤胆英雄形象,而纳瓦霍战士班吉纳的人格魅力在叙事中平淡如水,角色的错误定位拉低了电影的内涵。

整个电影的看点也就浓缩为尼古拉斯的个人演出以及对吴在动作设计方面的欣赏。

电影原本于2001年11的月上映,正是9.11美国恐怖袭击事件的2个月后,上映时机之微妙。

制片方担心票房问题,慎重决策下延后档期,多种原因造就了吴宇森导演在本片上的滑铁卢:被人诟病为一部粗制滥造的战争戏——十分可惜。

谍报工作者似乎总是与风有关,同样是风中低吟,2009年上映的一部国产谍战片《风声》则大获好评。

当然两者毫无可比性,一个是大战场,体现之宏伟壮烈;一个是小战场,体现之勾心头角。

后者在舞台式的狭小空间里演绎了我方谍报人员的玲珑巧智,拳拳之心,更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例如毛笔字迹,戏曲唱词里的弦外之音,女红绣做的摩斯密码,三十六计的巧妙利用,是地道的中国文化,故而次次看来都滋味无穷。

剧情本身的精彩和剧本之外下的“功夫”相得益彰。

纳瓦霍人有这样一句古老的谚语:“创世之初,神灵赐给每人一个杯子,杯子里盛满了泥土。我们都将从杯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文化才是根植于土地的神迹,很显然《风语者》注重动作元素的同时丢失了对文化的本源探求,在需要升华的地方后继乏力,让人的情绪无法达到最高点。

毫无疑问,战争片的大宗旨是反思战争本身,观众也很爱这种家国情仇。

像《风语者》这样,关注一个幕后英雄小人物的电影类型确实太少,《血战钢锯岭》可能算一部。

有时候提溜出来翻一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原创:凡依罗(感谢投稿)

编辑校正:慢慢游

凡依罗更多原创内容推荐

8.3分爽剧被砍,可惜了

信我,豆瓣8.8分不是吹的

电影,有个年份叫1994,有种困难叫选择

骨灰级侠盗片,看完我想当骗子

开了挂的电影时代,爽!

0烂片华人导演中,他无可匹敌

陈凯歌的大唐梦,圆了?

「新海诚」这部旧作,豆瓣8.3还是嫌低

当我们解决温饱时,美国人的赛博朋克已登峰造极

这部电影巨作,更像是一首温暖哀伤的叙事诗

人到中年就多事,所以能搞事

这是一部用手挡住,也能从指间缝隙里淌出导演才华的电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