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就是超现实的艺术灵感,就是斗牛士掀起的红布
每当小编跟身边的朋友谈起现代艺术,小伙伴的第一反应都是现代艺术就是那些抽象的玩意儿,一般人根本不懂是什么。其实抽象艺术只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一环,在当代艺术中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艺术。
相比较于抽象,超现实主义就显得友善多了,毕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大多有着具体形象,也就你至少能知道画家画的是个啥。
在超现实主义中,达利这幅《记忆的永恒》应该算是最知名的。画中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主要意象包括平静的海面、平坦的沙滩、荒凉的海岸,以及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
画面中出现的所有内容看起来都十分真实,但所有出现的意向都没有必然联系,且具体形象荒诞不经的,也就是说整幅画采用了违背情理的表达方式,脱离了常规逻辑的脉络。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不到现实现实的踪影,只有神秘、荒诞和怪异。
超现实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流行起来的一种艺术流派,相较于其他艺术流派更“哲学性”的艺术思考,超现实主义在视觉领域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是一种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的心理,主张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艺术思维催生的是某种超脱于现实的美。
在一战后,超现实主义最先在法国出现,但每当我们说到这个艺术流派,都会不自觉的想到西班牙。在这片属于斗牛士的土地上,有着达利和米罗这样的超现实主义巨擘型选手,甚至于毕加索也曾在某一时间段成为超现实主义阵营的一份子。
早期的达利曾探索过立体主义和达达主义的气息。直到1929年,达利的作品开始以超现实主义为主导,他也被以安德烈·布勒东为首的蒙帕纳斯正式邀请加入超现实主义派。
毕加索肖像,达利,达利剧院博物馆
欲望的食宿,达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潜意识和梦的解析的理论的启发后,达利发明了一种“偏执狂批判法”的艺术手法,即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有意的使自己处于精神异常状态,从而运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激发出创作意念。在这样的状态下,达利创作了《记忆的永恒》等许多超现实主义作品,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三位艺术家之一的地位。
胡安·米罗是另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除了是一位画家之外,还是一位雕塑家和陶艺家,他的作品中有很打一部分就是他的雕塑或者陶艺制品。
米罗从小对大自然的风景非常热爱。在早年接触过其他几种现代艺术的形式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超现实主义。
这是米罗的第一幅超现实主义作品,画面描绘了一个狂热的机会。画面中尽是些沉浸在欢乐中的小动物,而那个留着胡子,叼着烟斗的人看上去却是如此的悲伤。
这幅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有的只是一种辉煌的梦幻与肆意。米罗艺术的卓越之处,就在于这种带有幽默感的梦幻表现。
米罗的成功还得益于他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受到二维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民间艺术以及罗马式教堂的壁画的影响。他的作品相对简单,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
月亮鸟,米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除了这两位蜚声世界的艺术大师之外,在西班牙还有很多并不是特别出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存在。
奥斯卡·多明格斯
Oscar Dominguez
1906 - 1957
1906年1月3日奥斯卡·多明格斯出生在西班牙的特纳利夫岛,年轻时他也没想着要做画家,直到他患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重病后才全身心的投入绘画。
虹吸管
21岁时多明格斯前往当时的艺术中心巴黎,在这里他不仅经常去一些艺术学院蹭课,还经常到博物馆和画廊参观学习。
在巴黎这段时间也确实是多明格斯个人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主要受到当时画坛的先锋人物伊夫·唐基和巴勃罗·毕加索等人影响。
自画像
多明格斯是一位自杀的画家,这个自杀可能是一个他在年轻时就策划好的事情。他在25岁时画了这幅自画像,然后在51岁时割腕自杀了。
雷梅迪奥斯·瓦罗
Remedios Varo
1908 - 1963
这是一位西班牙女画家。瓦罗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从幼年时期小瓦罗就跟着老爸学制图,后来她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学习更专业的艺术知识。
毕业后不久正赶上西班牙内战,她便逃到巴黎避难,也正是在巴黎期间她逐渐转变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女装
马鲁若·马洛
Maruja Mallo
1902 - 1995
这同样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画家,她出生于保加利亚,但受到家庭因素影响,不得不在年轻时随着父母多次搬家。
从某种因祸得福的角度来看少年时期的多次搬家也是件好事,这让她受到了更多样的艺术教育,也有幸与多位当时西班牙艺术界有影响力的人物有所交集,这其中便包括达利,事实上马洛受达利影响不小。
梦中的远方
作为现代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带给了我们的更多关于现实的思考。超现实主义不安宁的画面,更多呈现着荒诞和非理性色彩,但却深刻反映了身处特定时代的艺术家们,作为乱世生活的体验者和严酷历史的见证人的内心真实状态和感受。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