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94,小湖二,谷水
淀山湖不是小湖,那么哪个湖是小湖呢?
《水经注·沔水》关于小湖上游,写的是:“松江自湖东北流,迳七十里,江水歧分,谓之三江口。”是说松江源自太湖的东北角,70里后一分为三,分别为娄江、吴淞江和东江,这个分岔口叫三江口。在分别解释了三条江后,直接引用了《吴记》中的那段话:“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后人把这里的江理解为三江中的最后一条江:东江。
其实这是二个条目,彼此没有上下关系。这条江和前面的三江没有关系,甚至没有和三江交汇。
要找到小湖,先要确定谷水,从其入海口倒推回来:
谷水之右有马皋城,故司盐都尉城,吴王濞煮海为盐于此县也。东出五十里有武原乡,故越地也,秦于其地置海盐县。《地理志》曰,县故武原乡也。后县沦为柘湖,又徙治武原乡,改曰武原县。汉安帝时,武原之地,又沦为湖,今之当湖也,后乃移此。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所登以望东海故山得其名焉。谷水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
这说的是治马嗥城时的海盐县,靠近海边有“秦望(驻)山”,今天有秦山核电站,澉浦是古代谷水入海的一段,早已淤塞,但大方向是对的。今天在澉浦镇澉南村附近入海的澉浦应该是后来开凿的人工河,现在都归入长山河水系。
今天的澉浦出海口,所谓通巨海者,古时候的出海口可能在北面的马嗥城北,离此很远,但名称保留下来,既有气候地理的变迁,也有人为改道的原因
谷水又东南迳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
从嘉兴城西流出的现在叫长水塘,《水经注·沔水》引《神异传》曰:“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由卷(拳)是越语名,长水县是汉语名,二者可能一个意思,也可能不一样的意思,无考。二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可能也未必如《神异传》所说,但长水塘之名一定与秦代的长水县有关。
长水塘确实位于嘉兴城区之西
长水塘流出嘉兴后,流向是略偏西南,到海宁,在海宁市海昌街道办事处附近折而向东南,汇入长山河
显然,现在的长水塘不是秦汉、南北朝时期的谷水。这一带的河道变化极大,分分合合,无法理清。不仅是河道,海岸线、湖泊、陆地,在二千多年里也有极大变化,但大的方向是对的,南北朝时主要县城的位置也没有什么变化。我相信,谷水就在这儿。或许就是今天长水塘靠近嘉兴城南的一段,之后接嘉盐塘,一直流到马嗥城下出海。
从嘉兴往北,上接吴县的有很多河流、湖泊,其中最主要的那条河,现在叫京杭大运河。
流过王江泾镇的京杭大运河,那个三孔拱桥是本镇的旅游标志
由拳县故城,于秦末汉初因地陷沦入湖中,这个新的湖泊就是小湖。从太湖到小湖有一条江叫次溪,东南流70里入湖,而原先应该是流到由拳故城下,接谷水,再通到嘉兴、海盐,最后汇入杭州湾(巨海)。
不清楚次溪的源头在哪里,可能是今天的太浦河口,也可能是瓜泾口。但可以说明,当时从姑苏往南有一条水路,和有没有小湖没关系,这条水路是吴越之间最主要的水上通道,后来在汉人开发越地的时候,依然是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到隋唐时代,需要开凿一条连接南北的大运河,这个古老的河道依然是不二之选。
谭其骧认为:《水经注》对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水道的记载,是一篇糊涂帐。《沔水注》中的谷水记作源出太湖,“东南流径由拳故城下,又径嘉兴城西,又径盐官故城南,又于县出为澉浦以通巨海”。实际从太湖到嘉兴是南流,从嘉兴到盐官是西南流,从盐官到澉浦入海是西流,都不是东南流。并且太湖以南杭州湾以北基本是一片大平原,谷水河床怎么可能形成一个从南流折而西南流,又折而西流的大曲折?所以要用《水经注》的记载来确定古河道的流向、古城邑的故址是不可能的。
感觉谭先生的描述是有问题的,太湖到嘉兴应该是东南流,嘉兴到盐官确是西南流,盐官到澉浦应该是东流。假如《水经注》里的盐官是海盐之误呢?而古澉浦就在海盐附近出海呢?那么《水经注》对这条水道的记载并不是糊涂帐。而且太湖以南杭州湾以北,今天是一片大平原,二千年前呢?
不管这条水道叫什么,谷水、澉浦或者长水塘,今天它依然在那儿流淌,甚至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