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石花顽强生存的秘密
生石花,江湖人称不死之花,单凭着一年更新一次的两片叶子,就把全身上下的细胞更新得七七八八。每年蜕皮之后,就好像还童后恢复功力的天山童姥,容颜不改,功力却又增加了一年。
就因为这个特征,生石花也被誉为全天下最好养的多肉植物。传说中的它,既不怕风吹(废话,都贴着地皮长了,风怎么能奈何得了它),也不怕雨淋(大水浇过之后不仅不怕,还能立即生根吸水,恢复活力),夏季能耐酷暑(表皮窗面能耐受50℃的高温),冬季可傲雪凌霜(偶尔下场雪,把雪扒拉开,照样活的好好的)。
我说到这里,估计要有花友不同意了。什么能耐酷暑,什么傲雪凌霜,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呢?生石花到了我家里,用的是最好的土,最贵的盆儿,那照顾的是兢兢业业,仔仔细细,可是这些生石花除了死还是死,最强壮的生石花,能活过个一年半载我就烧高香了,哪有什么不死之花的样子呢?
你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对生石花的了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深入了解生石花的生存环境,你会发现,生石花在严酷环境里保持长寿这个事儿,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咱们的故事要回到1984年开始讲,因为有两位教授,也对这些会开花的石头如何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兴趣。
这两位教授名叫艾勒和格罗贝拉,他们二位,分别来自比勒陀利亚大学和苏黎世大学。
比勒陀利亚大学是南非的一所著名的公立大学,这位艾勒教授,也是一位南非本地人,对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就在比勒陀利亚的郊区,就有很大的一片生石花的原生地。艾勒教授没事儿就跑到郊外去观察生石花,他想要对生石花进行定量的深入研究已经很久了。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艾勒教授想研究生石花,但是大学里并不支持他。熬了好几年,经费一直都批不下来。你想啊,如果你是校长,你们学校里的一位教授,就一门儿心思的想去研究那些校门外不远处的野草,而且,这些小野草一个个的长的就像个屁股似的,估计你也不情愿批这个资金啊。家门口的东西,你自己下班儿蹬着自行车不就研究了嘛,要钱干什么用呢?对吧。
所以艾勒就只能自己去野外观察,做各种各样的记录,直到他遇到了格罗贝拉为止。
格罗贝拉的课题,正好是关于干旱地区的生态研究的。而且人家苏黎世大学在瑞士啊,瑞士有钱啊。格罗贝拉正好手里就带着专项的研究资金呢。艾勒把他的想法和课题跟格罗贝拉一说,正中下怀,于是格罗贝拉就开着飞机——额,不是,是坐着飞机,带着钱,一路南下,就来到了比勒陀利亚。
两位教授凑到一起之后,钱也有了,要研究的生石花就在家门口,但是这个研究从哪儿开始呢?总得有个突破口吧。两个人一商量,干脆,咱们就先从环境的测定开始得了。都说比勒陀利亚环境恶劣,那咱们就看看,这里的温度到底有多高,能把生石花的表皮温度晒到多烫。咱们就从测温度开始。
虽然说就是测个温度而已,但是,整个实验的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我在这里给大家往简单了说。
他们的这个实验,就是连续不间断的测定生石花叶片周围气温、生石花表皮温度、土壤表层温度、土壤1.5毫米深度温度、土壤5毫米深度温度、土壤8毫米深度温度以及土壤15毫米深度的温度。这个测量是24小时不间断的采样,每隔1分钟采样一次,全天一共采样1440次。
所以说,这个实验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比如说,测量生石花叶片周围的气温,与测量生石花表皮温度就有冲突。不可能拿个温度计按在生石花表皮上去测呀,你怎么也得有个红外线测温度的仪器吧。而且你还不能靠的太近,靠太近了就会造成空气扰动,干扰气温的测定了。
还有,生石花的大部分身体都埋在土壤里,想要测定它们埋在土壤里的部分的体温,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你总不能把生石花拔出来,量完体温在放回去吧。所以艾勒教授才因为没钱一直都没能做成这个事儿呢。
等到测试结果出来之后,两位教授一看数据,一下子眼睛就亮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里头,藏着一些原来他们想都没想到的秘密。
什么秘密呢?我先不告诉你。我把他们观察到的数据规律说给你听听,看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如果你也能发现这些秘密的化,那就说明,你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哦。
他们的数据,发现了下面几条规律:
1、生石花叶片的温度变化曲线,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曲线是高度吻合的;
2、白天,土壤表面的温度高于生石花表皮的温度,但土壤深层的温度低于生石花相同深度下的表皮温度;
3、夜晚,土壤表面温度和深层温度都比生石花的体温要高;
4、不同颜色和花纹的生石花,都符合上述规律,生石花的表皮温度并没有因为颜色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
怎么样,你从数据中发现什么了吗?
没发现什么也没关系,毕竟咱们也不是科学家嘛。艾勒和格罗贝拉发现,生石花在努力与土壤进行着热交换活动,通过热交换,生石花随时随地的进行着体温调节。它们试图让自己的体温,尽可能的接近土壤的温度,减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差。
换句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生石花把自己深深的藏到土壤里,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太阳的暴晒,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与周围土壤的热交换,来保持自身的温度不会因为阳光的暴晒而升得过高,也不会因为夜晚的热辐射而降得过低。
我们都知道,生石花的花纹有些颜色比较深,比如说卞天玉,有些颜色比较浅,比如说白曲玉。按照我们的常识来思考,那么黑色的卞天玉必然会吸收更多的阳光,导致体温升高得快,而白色的曲玉则必然会因为反射掉了大多数阳光,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得慢。
但是,二位教授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事实并非是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白色的生石花并没有让它们的体温比黑色的更低,至少没有很明显的差异。而黑色的生石花也并没有在阳光的暴晒下,变得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烫。这跟它们与土壤发生的热交换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这个现象也同时说明,生石花的颜色,与调节体温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还是起到了一个保护色的作用,它们利用自身的颜色和花纹,将自己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从而避免被食草动物发现并吃掉。
在阳光充足的白天,生石花通过热交换来确保被阳光暴晒的顶部表皮不会过热。而此时帮助生石花降温的,是比较凉爽的深层土壤。到了夜晚,生石花向外辐射的热量比周围土壤要多,这时候帮助生石花升高体温的,也是周围降温速度较慢的土壤环境。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差不多理解,生石花是如何在原生地傲暑凌霜的了,我们差不多可以弄明白,家养的生石花为什么会在酷暑和寒冬死亡了。下面我们就来总结总结吧。
1、生石花顶部的窗面是用来接受阳光的,而叶片的侧面则负责充分接触土壤,帮助自身调节体温。所以,种植生石花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只露出顶部的窗面晒太阳,尽可能的用土壤将它们的侧面埋起来,做好保护工作。
小贴士:徒长的生石花,在度夏前可以重新种植,深埋,让土壤把它们保护好。
2、生石花调节体温是依赖土壤的温度的。如果土壤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就会让生石花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很显然,一个过小而且深色的花盆,如果再经历暴晒,很可能会造成盆土温度过高,从而让里面的生石花也同时失去体温调节能力。较大的花盆、透气而且有一定颗粒度的土壤可以更好的保护生石花。
小贴士:把种在小盆里的生石花保护好,避免花盆受到阳光暴晒。用一些不容易升温的材料,比如说赤玉土,给生石花铺面,可以帮助保持下面的土壤不会升温过快。
3、我们找到了生石花浇水后不能暴晒的理论依据。干燥的土壤,导热能力较弱,有能力让深层土壤保持凉爽。而含水量很高的土壤,热传导能力大幅度上升,很容易在暴晒的环境下整体升温。当土壤温度整体升高时,生石花就会面临两个生存困境,一个是土壤缺乏透气性造成的呼吸受阻,另一个是无法利用土壤调节自身温度的生理失调。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生石花很容易发生死亡。
小贴士:给生石花浇透水都是要小心的,湿漉漉的土壤不仅影响呼吸,也更容易整体变烫或者变冷。从这一点上来看,排水性好的土壤更适合养植生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