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贵春:孩子怎么就抑郁了
明显感觉到这几年青少年学生的抑郁比例是高了!以前,碰到抑郁的学生很少,而这段时间找我寻求帮助的孩子就有好几位。
先是一位初一的学生,因到新学校后不适应,尤其和班级同学老师抵触,而找她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诉说,她班主任便找到了我。好在时间不长,程度不深,几次谈话刺激后,这孩子便恢复了。当初,她现在的班主任告诉我,这孩子还是退学的好,谁知现在竟然又成了班级的前几名!
学生抑郁症者从出现“苗头”到“成气候”,会经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起初可能只是情绪低落、疲惫倦怠、睡眠障碍、交流障碍等,自己常认为神经衰弱之类,后来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自虐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越早发现越好防治。当处于最初阶段时,比如躲避,不愿在校;或者老是焦虑,担心自己或父母,害怕其他人会突然对自己不利时,传统的倾诉或者发泄法是很有作用的。当然,早预防、早发现,通过物理、药物、心理等手段进行综合施治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以前的初高中孩子得抑郁症的很少,而现在却越来越多呢?
抑郁症既有遗传、生理因素,也有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因素。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焦虑、抑郁、自卑和孤独感,更需要受到关注和帮助。现在的孩子身体发育快、激素水平变化大,但是心理发育速度没有跟上身体,身心失衡导致了心理冲突。况且,现在的孩子太娇养,劳动少,活动少,亲子之间交流少,孩子没有吃过苦,耐挫力差。因为自适应能力差,各种不适应积累多了或者人为放大了痛苦和苦难,就会陷入抑郁之中。
而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们通常缺少应有的“警觉”,而一旦孩子沉迷手机、厌学、懒散,情绪多变,作息不规律等,家长又会认为孩子矫情、脆弱。亲子关系便可能陷入紧张,而孩子连可信任的倾诉者都找不到,只能使情况越来越糟糕。
糟糕的情绪,糟糕的亲子关系,可能带来糟糕的师生、生生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能够发现,能够重视,父母和孩子能够实现和畅的沟通,能够寻求到科学有效的帮助才是上策。这一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反思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该改变的一定要改变。当孩子发展到中重度抑郁症时,需要坚持药物治疗甚至住院治疗,那真的就太麻烦了,而且效果还未必佳。
当然,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利用班会或者心理教育课,对学生的情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家庭伦理等进行“驯化”更是必要的。而班主任老师也一定得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行,你至少应该是学生可以无保留倾诉的对象。而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借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自觉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修习自然也在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