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在眼馋什么?
还是前段时间开秋季运动会时,同事说,看到别人家孩子订婚结婚的,都有点儿眼馋了。
当时同龄的几个中年人聚在一起,孩子婚恋是个常聊的话题。工作稳定之后,按部就班都要考虑的下一件事就是恋爱结婚。有男孩子的都开始准备房子或者已经准备好;还未有稳定工作的,全家都在为工作做着努力。
95、96年生人的已在谈婚论嫁,和婚龄宽泛的现在相比,还是偏早的,不过,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相比已经偏晚。
那时候毕业和工作无缝衔接,工作时还相当年轻,有大把的岁月在婚恋市场上挑挑拣拣,由于当时婚龄定得高,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有不少人专门改了年龄才能结婚。
我是毕业四年后结的婚,按毕业年数算应该是大龄青年,其实,那时不过二十三岁。当然那时读书少、学历低,如今读书多,本科毕业就二十二岁,然后一门心思找工作、跳槽、辗转多次,考到如意的工作后,才有成家的心思。于是,年龄便显得偏大了点儿。
以前婚姻相对稳定,出轨离婚的消息鲜有人闻,想进入“围城”的想法都有,也都积极的找对象。尤其是父母,常给中年朋友说:想着给孩子操心……
当年没有便利的通讯工具,常借媒人跑腿儿传话,何时在何地见面儿,“接头儿”之后正常交往起来,媒人和家里人也隔三差五的询问进度,有意无意地助推一下。
差不多时,就催促着订婚结婚。
昨晚,近80岁的婆婆还说,当年相亲时,最疼爱女儿的娘家娘看好了,才会彻底应允。至于男女青年,不过是见过一两面就谈婚论嫁,哪里有谈的时间?
在如今的人看来,应该属于“看着还行,可以进一步了解”的阶段就结了婚,至于性情、三观,都是婚后才开始了解,开始磨合。即便如此,如今也一样携手度过了金婚。
如今,年轻人对婚姻持不太积极的态度,除了跟离婚率高、出轨率高有关,还跟女性经济独立相关。一个人,已经过得足够好,如不巧遇到了“妈宝男”、“大男子主义”、“甩手掌柜”,谁愿意再去熬一遍“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
以一男一女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存在,从心理学角度说,大概是教会我们爱与被爱,生一个娃儿或两个娃,除了繁衍之需、让基因得以传承之外,更重要的是释放我们的爱。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那么多的爱,如何去施于?回报父母可能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施与孩子。
不婚不育,孑然一身,也能从另外的角度体验更多,但是,不经受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和养育孩子的鸡飞狗跳,似乎不好体会负重前行的艰辛……没有苦,是不是也衬托不出甜来?
人生就是一次体验,体验婚恋的风起云涌,家庭的暴风骤雨,才能感觉到心境的云淡风轻。
中年人的观点,似乎还是遵循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的老规则,所以,当听说95年、96年的孩子都即将订婚了,真的也有些眼馋了!
上周,老家一个女孩2001年生人的,已经订婚,年前就要结婚;她姐姐89年生人,大娃已经读五年级,三娃也已经五岁了,她们的爸爸不过是71年的。和他们比,眼馋95、96年的订婚还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