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写景记游,有这样几种角度
细 雨 , 西 塘
1
细雨朦朦,四月下江南。初到西塘,梦忆春雨,如今春雨将我引入烟雨古镇。
刚下车,便赶上天降小雨,镇外树木葱郁。万绿丛中,一簇簇锦绣杜鹃走近了我,在细雨的滋润下,娇羞迷人,欢迎着游客。
进入古镇上西街口,游览了古老的种福堂和尊闻堂。看到两堂间的一条狭长的弄道,有一青石立于弄口,上面刻着:石皮弄。这条狭长弄道只容一人通过,若两人通过就必须侧身才行。出于好奇,我步入了这敞口的“山洞”。两旁石板间,苔藓鲜绿可爱,披着雨水,映衬着青一色的石板,铺就一条碧玉小道。空气中弥漫着土墙的气味,隔着一层朦胧的雨纱。用手触摸高耸的宅墙,想到墙内几进的大宅院,仿佛回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然怀古之中。两侧宅墙上垂吊着两串大红灯笼,随风飘动,身上的冷也便消散了。抬头,那朦胧的天空如一道流水从头顶淌过,这便是西塘“一线天”。漫步许久,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游人熙熙攘攘。我已不知不觉走进了商业街,恍如隔世,顿感豁然开朗。
一阵悠扬的歌声从街的那一头传来,歌声悦耳,扣人心弦,我不自觉地寻着歌声走去。商业街上人来人往,路两边摆放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心动不已,各种小吃更是数不胜数。卖艺之人技艺高超,引得众人围观叫好。但我顾不得这些,一直奔着那歌声而去。
歌声来自对面的廊街。细雨朦胧,一座双道石桥出现在眼前,上面刻着几个大字“送子来凤桥”。听当地人说,这座桥建造时,恰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是祥瑞,取名“送子来凤桥”。站在桥头,手扶栏杆,一江春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碧绿的河面上,细雨拂波,撩动人心。顿足细观,这座桥花墙相隔,红檐黛瓦,红柱顶棚,结构别致,风格古朴。岸边垂柳随风舞动,细雨顺着柳条滑入河中,好一幅春雨清河图。我在休歇片刻之际,与路人谈天,方知那歌名叫田歌,是西塘千年丰厚民俗、草根文化的积淀。听着悠悠田歌,桥上若有红凤环绕翩飞,便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穿过桥,途经廊棚,又来到五福桥,观赏了倪宅。一整天细雨不停,水乡古镇笼罩在迷雾中,显得恬静淡雅。抬头一看,不远处一块木牌上写着“烟雨长廊”,我顿时领悟到了这名字的真意。春雨细如尘,细雨朦胧,追随着迷雾,浮动在古镇上空。碧绿的水面透着白光,两岸建筑物的倒影随波荡漾,“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形容这烟雨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步入西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想象消失了,只是一片朦胧,一湖空灵。粼粼光波,览尽远景丽影;依依杨柳,送我一往情深。
魅 力 难 老 泉
2
在三晋大地上,涓涓地流着的,长流不息的,是那魅力难老泉。
魅力难老泉,源于闪闪碧波。
在晋祠中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微波粼粼,如锦如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日日夜夜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响声。水的清澈真是令人叫绝,且叹历历可见的游鱼碎石,且赞直视无碍的青青草蔓。水的流势都不是很大,碧波轻轻,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柔柔地铺开在河底;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的飘带,轻轻地悬挂在岸边,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晋祠流水如碧玉”,这便是难老泉魅力所在。
魅力难老泉,源于森森古木。
晋祠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带给难老泉别样的幽静。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柔柔的枝条,绿叶如盖。难老泉岸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度。泉水中倒映着株株古木,微风吹拂,树影婆娑,处处透着丝丝静谧。浮舟弄水,观赏处处亭台楼阁,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格外幽静典雅。“唐槐周柏吟高古”,不错的,它们带给了泉水幽静的魅力。
魅力难老泉,源于悠悠历史。
这汩泉水,绵延了千古岁月,孕育了无数名流。这汩泉水,飘来白居易的绝代风华,豪放诗意;飘来王维的独坐幽篁,重情重义。同一汩泉,忆起介子推的割股啖君,忠心耿耿;忆起貂蝉的舍身为国,遗世独立。同一汩泉水,拥有叔虞的剪桐封国,源远流长;拥有文公的辗转流亡,终成霸业。然而仍是同一汩泉,想起赵光义的诏焚晋阳,光火连天;想起大同城外的千里大漠,匈奴胡骑。难老泉,映出了山西的兴衰,别具魅力。
魅力难老泉,淌过三晋大地,不绝于耳的泉声,久久萦绕于我的耳际。
梦想,在路上
3
钟爱于“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的梦里江南,沉醉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大漠西北,留恋那“滚滚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万里豪迈,行于祖国大好河山间,领略千年人文风景,仿佛走在追逐梦想的途中,感受一份属于行者的淡然与热情。
梦想着划一叶小舟,穿行于灰瓦白墙、碧水蓝天中,吮吸江南独有的淡雅品味。丝丝入扣的荷香沁人心脾,阵阵清风拂过脸庞,偶遇溪旁刺绣的女子如同一缕轻烟,曼妙轻盈,手持绸布一针一线穿行其间。时而略扬细眉,浅浅一笑似万次回眸般醉人,低低吟唱若雨露滴入心房泛起圈圈涟漪,荡漾开来。走上石阶路,倾听小桥人家浓郁、深情的乡音道出邻里间的家常琐事,孩子们的欢歌笑语,青年男女的嘹亮山歌……我静静地行走其间,悟中华代代相传的历史民风,感时代变迁与质朴人性的默契相约。愿为行者,行在途中。
梦想着骑一匹骏马飞驰在辽阔无垠的大漠上,将满腔沸腾的热血泼洒在祖国的大地,双手紧握缰绳,身体略向下压低,策马扬鞭,放声高歌,任由马儿向前,任由风景流过,任由潇潇西北风从耳边掠过,摩挲着、寻找着、亲切之感涌上心来,望远方,我看到的是夕阳与大地的亲密相连,是万物的和谐之约,是专属西北的一片苍茫与壮丽,亦或是震撼,引领着我向前去……愿为行者,行在途中。
梦想着跟随“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首熟悉的歌声来到长江三峡,站在三峡大坝上,四周浩大的声势将我笼罩,朵朵浪花翻动,好似调皮的孩子,隆隆涛声涌动,好似历史的巨人向我召唤。闲来倚在船的栏杆上,看滔滔江水奔来带走了一切忧愁,天与我与云与江彼此相融,化为一体,此刻涛声化为饱经风霜的老者,向我诉说着华夏悠悠的历史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是如何携长江一步步走来,不正是那种宽广与博大的胸怀诠释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吗?
行者之梦,梦在旅途。
阳关让我再出发
4
去年,我初到阳关。时值盛夏,酷热暑气令每个人焦躁难耐,但我却满心欢喜地走在烈日下,为的是寻找那曲撩动百年心弦的古琴,寻找那道燃起千年热血的烽火,寻找那片淹没万人足迹的荒原,寻找那承载百年兴衰的阳关。
不顾众人劝阻,不屑导游虚假的“热情”,我没踏进那充满空调凉意的博物馆,而是走进漫漫黄沙、茫茫大漠。只因心中想的是当年余秋雨行走在大漠荒原中,去寻找王维送别友人时的的缠绵淡雅,去倾听《阳关三叠》时的催人泪下;在累累坟冢前感念从无史家记载的荒野怨魂,在几近坍塌的烽火台前想象战时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我正在追寻他的脚步,纵使头顶着似火的骄阳,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裳,紧贴在身上的衣服变得有些沉重,可我纵使步履蹒跚也要坚持向前。
终于看到了阳关。只是一座早已坍弛的城墙,与其称之为城墙,不如称其为废墟,千年风沙早已令它不再雄伟坚固,早已令它坍塌风化,早已令它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抹尘埃,只余下那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吟诵至今,只余下那一曲《阳关三叠》至今催人泪下。一座石碑上刻着两个因风化而模糊的大字“阳关”,周边几座烽火台已被风沙填塞成几个土墩。我不知这几个烽火台到底屹立几载,到底见证多少西行商人和西征将士经过,它朴实到已经完全无法寻觅昔日狼烟蹿起时,那令人血脉喷张的震撼。
听那西域商队悠悠不绝的驼铃,看那出征将士飘荡在黄沙中的旗帜,回眸张骞出使西域时那坚定的眼神,追忆贝加尔湖畔苏武守望长安的目光和紧握在手中的节杖。漫漫黄沙,湮没了来往人潮的足迹,千古兴亡,便如风中黄沙飘散在大漠中,萦回耳畔的是那千年一曲、哀转九绝的《阳关三叠》。
余秋雨也曾到过阳关,品读那一支《渭城曲》,细听那一曲《阳关三叠》。那一曲,讲述了中华五千年泱泱大国的辉煌的历史,彰显了丝路上行走的商人无畏的勇气,反映了张骞出使和苏武牧羊时的民族大义。
回还往复,一咏三叹间,《阳关三叠》于我已被赋予新的内涵。余秋雨已人过中年,阳关或许是他人生途中一份追忆,已成过往。而我还年轻,还要去听那阳关四叠、五叠,还要伴着千年古调,舞出多彩人生;还要踏着千年丝路,走出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