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夏代纪年差40年的问题是帝王纪年与行政积年所致
所谓夏代纪年差40年的问题
《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即从夏禹到夏桀,夏朝共计471年。但是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甲子纪年计算,从夏禹元年(壬子)到夏桀31年(壬戌),一共是431年。《古本竹书纪年》的总结与实际记载相差40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说“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元年壬辰,帝(夏桀)即位,居斟抃。”“(夏桀)三十一年”夏朝终结。】
有人把这40年解释成“后羿(寒浞)代夏”的40年不被《史记》和《竹书纪年》记载。《史记.夏本纪》的确没有记载后羿、寒浞代夏的事情,也没有把后羿、寒浞列入王系。但是《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了后羿、寒浞,但没有作为王系排列。寒浞指派自己的儿子杀死帝相后,实际上寒浞自立为帝,但是《古本竹书纪年》没有用寒浞纪年,而是夏世子少康代之。“夏世子少康生(丙寅年)”“少康自有仍奔虞(乙酉年)。”“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甲辰年)。”“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帝少康元年丙午,帝即位,诸侯来朝,宾虞公。”根据以上,帝相被杀到帝少康登帝位之间纪年,并没有混乱,也没有掉了纪年数据。所以说后羿、寒浞代夏40年未记载是错误的。夏世子少康丙寅年出生到乙巳年归夏邑(安邑),共计40年的纪年,这期间也正好是寒浞自立为王的40年,也是夏朝无夏王的时期。
问题出在计算行政积年和帝王纪年的起始标准。在计算夏代行政积年的时候,《古本竹书纪年》是从夏禹“命禹代虞事”开始,帝王纪年又是从帝禹元年开始。帝舜14年,帝舜“命禹代虞事”,夏禹开始行政。帝舜14年是壬申年。帝舜50年帝舜崩,帝舜50年是戊申年。乙酉、庚戌、辛亥三年是帝舜的丧期。那么夏禹从帝舜14年当摄政王,到帝舜50年,一共当摄政王37年,加上3年丧期,正好40年。这40年夏禹不是天子,按照帝王纪年,这40年在帝舜的纪年中。但是这40年,又的确是夏后氏行政的40年,所以在计算夏代积年(总年数)的时候把这40年计入了。所以夏代行政总积年是471年。
夏代帝王纪年,从帝禹元年开始,到帝桀31年止,共计431年。
要注意“有王与无王”这一句话。一是夏禹摄政,夏禹不是帝王;二是夏代新帝登基,几乎都相隔2到3年甚至4年,这个间隔期就是无王;三是夏世子少康丙寅年出生到乙巳年归夏邑(安邑),共计40年的纪年,少康是世子非帝王。
所以夏代纪年并不差40年。夏代帝王纪年是431年。夏代行政积年是471年。
黄饮冰2020年7曰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