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自行车大国,你知道有三个著名品牌出自同门吗

中东大铁路 〖42〗 自行车的记忆

上世纪7,80年代,自行车是城市里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我从小生活在哈尔滨,当年街道都不太宽,上下班时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路上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非常壮观。全国各地应该都差不多,来中国的老外见了这场面,称咱们是自行车王国也就不奇怪了。

自行车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显贵富人们的玩具。据说退位的溥仪就有20多辆,不仅自己在紫禁城里骑着玩,还教自己的嫔妃学骑车。为了骑车方便,这个败家子居然命人砍掉了20多处宫门的门槛。

这是辆标准女车,26弯梁,没有后货架。

中国的自行车产业是从代理外国自行车开始的,1897年,中国人诸同生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同昌车行,大约十来年以后天津、奉天和哈尔滨也有了几家自行车代理商,也陆续出现了进口零件组装整车的店铺。

中国最早的整车厂诞生于30年代这是没有疑问的,但究竟哪里是诞生地还有争议。有说在天津,有说在奉天。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奉天的自行车产量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因为在这里有三家大型整车厂。

奉天的厂房

随着铁路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是东北工业化进步比较快的时期,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人力资源也廉价,尤其受到日本的产业资本的青睐,这就包括自行车业。

1936年4月宫田制作所,6月昌和制作所,1937年富士电机相继在奉天开业,这是三家日本的整车厂。

宫田车标

熟悉自行车的人都知道,宫田、富士现在还生产自行车,但昌和制作所已经退出了整车市场,它在二战后曾一度进入摩托车行业,但60年代把这块卖给了雅马哈,雅马哈凭借昌和的发动机技术进入了重型摩托车领域,发展成世界闻名的摩托车大厂。昌和制作所则专注于高端零件的生产。

但当年昌和制作所是中国最大的自行车厂,由它演变出中国三个自行车著名品牌。

昌和制作所的创始人是小岛和三郎,他除了在奉天开设工厂外,还在天津、上海开了两个厂,这三个厂的自行车早期用'昌和'商标,后统一用'铁锚'商标。

上海昌和制作所开设时间很明确,是1940年。但天津厂开办时间就有分歧,天津自行车厂的记载是1936年,但没有明确月份。有东北历史研究者认为,天津昌和制作所应该是在7.7事变后的1938年开设的。所以中国最早自行车产地就有天津和沈阳之争。

上海昌和制作所最早的厂房

不管昌和制作所最早开在哪里,它对中国自行车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上海昌和制作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海自行车厂,它生产的'永久'牌曾是凭票购买的热门商品。

最终的商标是1957年张雪父设计的,是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

天津昌和制作所就是后来的天津自行车厂,它的'飞鸽'自行车也是享誉全国。

飞鸽商标是分左右的,据说和文革时期政治风向有关

在沈阳的三家日资自行车厂,东北解放后与其他一些配套厂合并成沈阳自行车厂。其实这个厂也主要是昌和制作所的底子,因为其他两家工厂为日本军工服务配套比较多,战后被苏军劫掠破坏严重。沈阳自行车厂的品牌有点复杂,最早是'工'牌,50年代改成'白山'牌,文革时期一度改称'东方红'牌。

这三大厂,加上生产'凤凰'车的上海自行车三厂,成为了6,70年代轻工业部的四个重点厂。后来国家又重点建设了广州自行车厂,广州厂的车叫'五羊'牌。

其实还有一家自行车厂和东北有关,就是青岛自行车厂。它的前身是30年代的一个组装厂,零件来自东北和日本,产量很小。解放后和一批民营小企业共同成立了青岛自行厂,开始生产'国防'牌自行车,60年代后定型生产脚闸'金鹿'自行车。

自行车在几十年前是百姓'吃、穿、住、行、用'五大生活支柱之一,虽然重要但买一辆不容易,是普通人的'大件'。

当时多数人的工资都是30多块钱,还要养家糊口,想攒出100多块钱买辆自行车是件大事。自己的车都仔细使用保养,很少看见很脏的车,比现在家用轿车还上心。

一辆自行车要承担很多任务,所以不管是28加重车,还是26轻便车大多数人都选择横梁的,能干活。即使是女同志骑弯梁车的也不多见。

那时候我们这里几乎所有孩子都会骑车,没见过儿童车,都是骑大人的车,我学骑车是用我爸的'东方红'28自行车。

就因为看到这张图片,引起我的感慨才写了这篇短文。我们小时候把这种骑车方式叫'掏档',再长高一点就能跨在梁上骑了。这位作者也许自己没有体验过,它画的自行车太直了,因为身体重心在车的一侧,为了保持平衡自行车必须向外倾斜,技高胆大的孩子,倾斜角度非常大快达到杂技的标准了。

骑车是一种乐趣

80年代后期自行车基本普及了,牌子也多了,2,3个月工资就能买一辆普通一些的,我工作以后买的是铝合金车架的,稍贵点但骑起来很轻快,觉得很满足了。

几十年过去了,在汽车普及、公共交通日益完善的今天,自行车的重要性没有从前那么大了,但全国自行车保有量仍然还有4亿多辆。

尽管从05年以来我国自行车总产量、出口量一直占世界总量60%以上,但全行业利润却不及10个外国著名品牌的一半,真希望寄托了几代中国人情怀的自行车工业能像航天那样,成为我们的骄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