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用生产第一线的水产养殖体会
来助推渔业发展提振产业效益
一、浮游生物
在水域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没有移动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动,而是浮游在水中生活,这类生物总称为浮游生物,主要分为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浮游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第一环节(也称第 1营养级),植食性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是第2环节。浮游生物是水域生产力的基础;浮游植物的产量(初级生产力)决定着植食性浮游动物的产量(次级生产力),而后者又决定着小型鱼类的产量(3级生产力)和大型鱼类的产量(终级生产力)。因此,渔获量、鱼产量的多少基本上取决于浮游生物产量。
二、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繁殖规律
我国养鱼人在培养浮游生物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用施肥的方法来增加池中浮游生物量,又反过来用施肥手段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
(1)浮游生物最初出现的优势种类和所施肥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在调水施肥后,浮游生物最初出现的优势种类和所施肥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施有机肥料,喜有机质的浮游植物,如棕鞭藻、隐藻等,浮游动物如尾毛虫、周毛虫等将首先大量出现。
施无机肥料,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将成为主要种类。
(2)施肥量的多少和浮游生物种群亦有密切关系。
施肥量较大或者水体本身很肥时,绿藻和蓝藻类中的一些种类将大量产生。
施肥量小时或者水体本身很瘦时,硅藻中的许多种类,将成为优势种类,如纺锤硅藻、圆盘硅藻等。
(3)浮游生物出现高峰期的时段。
在调水施肥后,由于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多,浮游生物在数量上将出现一定的高峰期。
鲢鱼易消化的浮游植物,4天左右可达到高峰。鲢鱼不易消化的浮游植物,5~10天可以达到高峰。
浮游动物4~7天可以达到高峰。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其高峰出现时间亦有不同。喜肥的种类,出现较早。喜瘦的种类则比较晚些。
浮游动物中首先大量出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为轮虫,再次为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
(4)掌握调水尺度保证生物系统平衡。
在池塘调水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好时间,使培养出的浮游生物,正适合于幼鱼的需要,才能恰到好处。
如果池塘大型水蚤或浮游动物过剩,而不利于鱼苗前期生长时,可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大型枝角类对敌百虫特别敏感,0.5毫克/升就可杀死。通常情况下,最好只用低浓度控制只杀死一部份就行了,意即也要保留一部份浮游动物,水体水质才能平衡。
三、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池塘和自然水体中常见的种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浮游动物是指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组成。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据测验,保障鲢鱼、鳙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然而,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进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之间,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植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苗)种培育等。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日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浮游动物在池塘中形成优势,可用杀虫剂杀灭,或增加鳙鱼放养量等。
四、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等。浮游植物是鲢鱼的天然饵料。作为天然饵料,一般隐藻、甲藻、硅藻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次是绿藻、裸藻、金藻、黄藻等,而蓝藻较差,但蓝藻中少数种类如螺旋鱼腥藻和拟鱼腥藻的蛋白质含量高,鱼类也易于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种类还是和浮游动物那样容易引起鱼病,如大多数蓝藻水华及湖靛、小三毛金藻优势所形成的水质具有毒性,较轻时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卵甲藻引起鱼类卵甲藻病(打粉病)。绿藻形成优势种群时,在强烈阳光下,光合作用强,形成水体氧过饱和,引起孵化的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气泡病大量死亡;丝状绿藻形成优势种群时,不但鱼类难以利用,使水质变瘦,还影响鱼类苗种活动而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它们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不但要为鱼类直接和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而且还是水体溶氧的主要制造者(占溶氧来源的80%-90%)。但有些种类,如上所述蓝藻和小三毛金藻形成优势种群时,使水质具有毒性,并制约其他藻类生长、繁殖,同时产氧力差;裸藻形成优势种群时,自身大量死亡后形成一层黄锈色膜,覆盖水面遮光、隔气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优势种群。一般春秋两季适合隐藻、硅藻、金藻、黄藻生长,其中隐藻在其他季节也能生长。而以隐藻和硅藻优势(水华)为多,水呈茶褐色或绿褐色,鱼类生长快;而夏季适合蓝藻、绿藻和棵藻生长,它们往往各自形成优势,水呈蓝绿色或深绿色,鱼类生长减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节性变化,而且还受光照、风力和水的运动影响而有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发生于水体上层,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层生产力最高。
调节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合理施肥、投饵(间接肥效),其次是加、冲、换水和辅助适当的药物(硫酸铜、生石灰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单独使用化肥,易于培植绿藻;使用硫酸铜杀灭蓝绿藻,应防止此后数天内泛塘;使用生石灰时,应注意水质pH值变化。
总之,通过人工调节,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直观程度。这种最好或较好的水质生物学指标应是浮游植物量为20-100毫克/升;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浮游动物含量应该有但不能多;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悬浮物不多。
另请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