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五味浅思

[转]五味浅思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

  火-温热、升腾、明亮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清洁、清肃、收敛

  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比如怒则伤肝。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木性升发,酸性收敛;火性炎炎,苦性坚泻;金性降敛,辛味发散;水性寒凝,咸味软散。这是共识。但是酸却属木,辛却属金,苦却属火,咸却属肾。难道是《内经》错了?我们的指导思想真的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是荒谬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的《内经》决不会错的!错在了我们在认识问题的方式上发生了错误。曲解了经旨,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医经原旨”。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阴阳应象大论》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五味的归属问题——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可是我们注意到除了甘的归属以外,其他四味的特性与四行的特性完全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又如何解决呢?

我觉得我们之所以产生这样这样的错觉就是因为我们对经典的曲解造成的。我们为了追求中医的现代化,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就列出了一个五行归属表,什么“酸苦甘辛咸,怒喜思悲恐……”让我们生搬硬套地往“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上靠,当我们不解,有疑问的时候,老师也不能作答时便以“这些东西没有为什么,记住就是了。”来搪塞我们。这些并不是老师的错,老师也不知道,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透经典造成的!是盲目的追求中医理论的格表化,数字化,量化造成的。下面就让我和大家一起来揭开“五味入五脏”的面纱,还原我们的经典。

“五味入胃,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灵枢》

我们通过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经典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叫法,虽然很多人都发现“酸属木,苦属心,甘属脾,辛属肺,咸属肾”不太合适,可是他们都没有予以否定,所以才致一代代的中医学生对思考这个问题,既然我们现在提出了,就不要这么叫了,不要这么说了。这样说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应该的叫法是这样的。

“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甘入脾,脾属土;辛入肺,肺属金;咸入肾,肾属水”。

看了之后,你会发现,酸走了肝,因为肝是属木的,哪么酸也属木了吧?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典型的思考方式。虽然金和肺是划等号的,肺和辛是划等号的,但是金和辛不能划等号,这不是“A=B,B=C=>A=C”这样简单的数学逻辑。如果我们在这样用西方的数学逻辑去思考运用我们的中医,我们是吃大亏的。最终会搅得我们的中医经典面目全非。

现在我们系统地为大家讲述一下“酸入肝”,酸为什么要入肝呢?肝性条达,主疏泄,是阳的表现,我们都讲异性相吸,既然是阳面哪么必然要吸引阴的一面。肝是疏泄的,如果老是疏泄,肯定会出毛病的,肝有藏血的功能,没有收敛,哪么他怎么去藏血呢?所以既然“天食人五气”五气之风化生了肝,那么“地食人五味”五味中的酸当然要归肝了,从而制约收敛肝的条达、疏泄。酸味的收敛当然就是阴。绕了一大圈又归结到我们的阴阳的对立制约,所以“医道虽繁,曰阴阳而已,一气以弊之”,是完全正确的。

“酸入肝”的问题解决了,“辛入肺”也就好说了,辛味发散,肺金收敛肃降,也是一阴一阳一收一敛,地气补天气之不足,制约天气之太过。

“苦入心,心属火,咸入肾,肾属水”苦味能坚阴能泻下,我们用药都讲不要过于苦寒,防止苦寒伤了阳气,有损人体的正气。在这方面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兴趣可以看看《东垣十书》。所以我们就说苦味是属阴的,而正好补心之君火,制约其火性。让苦味去入心去济济心火,这样的水火相济,阴阳相济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对立制约真是妙不可言,咸味能软坚散结,让结聚在一起的东西散开,但是在人体里谁有能力使气血津液收敛结聚在一起呢?这当然要归肾了,肾之天气为寒,寒性收引,为防其收引太过,当然要以咸味来给他开开结散散痞软软坚了。

之所以产生入脏的五味和脏的机能相反的理由是因为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平衡、阴阳协调。是阴阳相反相成的原理。无非“阴阳”也。

现在我们这样一讲,问题就明朗了,疑云也就被拨开了。可是心细的同学就发现了,怎么少了一个呢?“甘入脾,脾属土”跑哪去了?

我们知道“脾主味”脾与其他脏器是不同的,甘味入脾。具有七性缓和的甘味入七的脏器形成同气相求的关系。我们也都知道,酸入肝是要纠肝的偏性,辛入肺,咸入肾,苦入心也都是为了纠正本脏的偏性。现在脾脏是一个和缓中平的脏器,没有偏性可纠所以就本味入本脏。

现在我们对于“五味”的疑惑解决了,困惑也就消失了,所以请大家记住以后我们不要讲“酸属木”而要讲“酸入肝,肝属木”也希望我们的教科书也要改,尽量恢复中医的本来面貌,恢复传统中医,希望能由五味的一点思考引起大家对一些问题的发现与探讨。这样我们的中医才能发展,才能后继有人。

讨论完了这个问题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内经》还有这么一些文字: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这些文字讲述的是五运六气方面的问题,说的是“厥阴风木主气之期,太过则用酸泻,不及则用辛补;少阴君火及少阳相火主气之期,太阴湿土主气之期,阳明燥金主气之期,太阳寒水主气之期,太过不及的治疗方法。分别以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冠名。我在想天运太过不及可以这么治疗,哪么天人相应自然天气聚集而成的五脏,在遇到太过不及的情况时也可以同样以此法治疗了。

我思考的过程中问同学问老师查资料,都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就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再回归到这段文字上面“初之气,肝所主,辛补酸泻。”所谓的补就是补其不足,泻即泻其太过。为什么要补之以辛呢?辛味我们讲了具有升发之性,正好能助肝疏泄条达。所以要以辛味去补去助;酸性收敛,当肝太过,疏泄太过我们当然就要以酸味制约她,泻她以达到平和状态。

第二句的意思是“二之气,君火之位;三之气,相火之位,咸补甘泻。”心是君主不受邪,无所谓谁补谁泻,而以相火代之,代其受邪也。这里的咸补好理解,前面讲五味都讲过了。可是为什么要以甘来泻呢?从肝的分析方式我们知道,泻要以反其性的味道来泻。并不是这个泻就是泻下的意思。这点我们是要明确的。那么心火炎炎、赫曦特性要用什么来反呢?大家都知道如果心火过胜,那么这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急性子,心烦不安,一个词就是“躁动”做什么事都要急。与急性子相反的就要数慢性子,那么在“地气五味”中谁符合这个慢的特性呢?当然要选甘缓了,你不是急吗,我就用缓来制约制约,磨磨你的性子嘛。

第三句讲“四之气,脾位之主,苦泻甘补。”甘补乃入其本脏,我们不必赘述了。但以苦来泻又作何论?我讲了脾土平和,不似肝心肺肾,可以说就像土一样比较敦厚厚道。如果脾太过,那就是土堆积的过高,堆积过多我们就要铲除要通,怎么通,用什么通?五味谁又具有这个特性?我觉得仲师的承气汤就很能说明问题。承气汤就是针对“胃家实”而言。说白了也就是运用了苦味的通泻作用。你不是堆积缓慢嘛?我就用苦之泻通来制约你,来反你。

第四五句讲“五之气,金所主,酸补辛泻;六之气,水之所主,苦补咸泻。”关于这两句我不向多做解释,根据一二句的思路加上前面的论述大家都能自己做出很好的阐述。

说了这麽多似乎都是空谈。当时我问的时候老师也说这些东西没什么临床价值,不必深究。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堂堂正正出自《内经》的话,我们信奉了几千年的经典会讲废话?

同样,我还是那句话,《内经》是不会说废话的。我们没有研究,我们没有认识到她的价值,就说她没有价值的态度可取吗?毫无怀疑的精神我们怎么去继承我们的中医药事业,又有多少的宝贵东西我们因此而丧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态度。

我说了她有临床价值。那到底这些话的临床价值在哪?下面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记载了这样一例患者:

一男子,消化不良数年,善太息,百剂四君、理中不效。更施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罔效。邀李诊视。李四诊合参,处方:黄芪30g桂枝9g。两剂而愈。李自称此是其自创“补肝健脾法”。

补肝健脾先不谈,就看这两味药就够让我们纳闷了。不是说补肝吗,在哪补了,用什么补?桂枝解表,黄芪补中固表,我看是用治感冒的方子。到底答案是不是这样?我们继续讨论。首先看这两味药的性味。桂枝辛温,黄芪甘温。关于黄芪的性味问题在此我还想提一点看法。

“黄芪,泻阴火解热,气虚难汗者可发表”——《本草分经》

“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本经逢原》

“黄芪甘淡而温,得之正味正性,故其专补脾胃,味又微辛。”——《神农本草经白种录》

“去虚火,无汗则发之。”——《本草纲目》

“生用则能固表,无汗能发之。”——《本草求真》

“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蜜制补中,生用透表。”——《本草易读》

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致的结论。黄芪可透表,其味微辛。加上桂枝。可以看出李可用的是两味辛味的药物。辛味补肝也!这点我就不必多说了。至于补肝健脾,我们都知道肝气疏泄了,饮食就自能消化,还有一点我们也都知道,有的人生气了就不吃饭,是因为肝气郁结了,不能疏泄了;有的人则是特爱吃饭,这就是肝不舒,疏泄太过啊。这回大家都能理解补肝健脾了 。

关于李老为什么选那两味药,一取桂枝的温通助阳,二取黄芪补中之功。共奏补肝健脾之效。

还有一点叫风药入肝,我想应该是祛内风外风的药都可以入肝,也就是解表药都归肝经,不单柴胡可疏肝。

又一案:

“一男子患白浊,但见夜重昼轻,观口渴欲引,不思饮食,脉数。辨病在阴分,血中伏热,脾失统摄。治当清化血热,补脾摄精。药选:白芷、荆防、地楡等清热凉血药。毫无健脾的药。观此药用,选解表药有火郁发之的功用,令一方面也就是补肝而健脾也,脾健则统摄有权,则白浊自愈!

再观李杲升阳益胃汤:

黄芪 半夏 人参 甘草 独活 防风 白芍 羌活 橘皮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黄连 生姜 大枣

此方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方论中言“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升阳可算上是说得过去,祛风怎么讲?祛得什么风?这个证中有风象?!虽然病在脾胃,柴芍可补肝助肝用,荆防、二活也在补肝也!补肝健脾也!大家也都看出了,明明是来补肝助肝的,却说成是祛风的,妄言也!戒之戒之。

讲了这许多,仅仅从补肝的一小方面谈了临床价值,毕竟我读书不广,所见不多,更是临床缺乏。我们伟大的中医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研究,我们的经典等待我们去领悟!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我想肯定会有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阴阳五行生成论与中国生命诞生说

西方人在非常漫长的岁月里,一直相信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一一创造的,直到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后才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还有一小部分人至今仍坚持自己是上帝的作品。中华文明之所以文明,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我们从来没有那种谎诞的迷信。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生命从大地中产生出来的,《黄帝内经》详细阐述了人的各种器官的产生机制,由五方到五行、由五行到五味、由五味到脏、由五脏到五官等,远远走在当前进研究的前面。纵然不是真理,也值得我们细细玩味--生命必然在地球上产生,生命必然是现在这个样子--地球的生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着,而不是碰巧产生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分类和命名是科学进步的标志,对于人形、脏腑、经脉、穴位等的分类和命名,标志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的应用。

  1. 肝的生成规律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这里涉及到生命科学的根本问题,人是怎么来的?是地球上偶然进化选择而来,还是天地间必然的产物。生成一个人体,首先必须明白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器官和结构?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这些都是动物形成之前存在的演化过程。地球一经形成,方位就确定了,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风由东方而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风生木,好比春风使万物复苏;酸味只能是草木的味道。酸生肝,就是说,草木的中酸味决定了肝的产生,或者说,肝的产生是由于草木中的酸性决定的,作为人体这样的生命体,肝是必然存在的。肝被喻为体内的化学工厂,分解有害成份和大分子物质,合成必要的生命物质,产生能量物质,没有肝脏,机体就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能量和物质,故可认为有木之酸必有人之肝。在食物的消化中,必经胃这一酸性环境,胃的PH值常为2~3。总之,酸性与消化合成之关系,作为PH值的理解只是一种便利性,当有更宽广的含义。肝生筋,筋即肌肉,人体之所以存在肌肉,是由肝决定的,有两种性质可以帮助理解。一是东方生风,风生木,风和木皆为动,人体的肌肉正是为运动而存在,因此,肝的性质必然决定肌肉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肌肉的运动需要消化大量的能量,其能量只能由肝脏代谢提供,而且肌肉过度活动时产生的丙酮酸,只能回到肝,经肝生成葡萄糖后再送到肌肉去氧化利用。筋生心,从五行相生中,为肝木生心火,从生物进化上,心脏也是肌肉,是运动的横纹肌,低等生物先有肌肉,后有心脏,心脏可视为特化的肌肉器官。如此分析,竟然蛮有道理,果真如此的话,何等令人惊骇啊!肝主目,从一连串的生字变为主字,可见生和主是不同的,东方为天亮的方向,主明,大概是肝主目的原因的吧。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当指东方在天地人的不同作用,在天是玄妙深微,或曰东方的天空玄妙之至,因为它是光明和温暖之源;在人是规律,是生命开始的方向;在地是生化,是生长变化。地上生长变化的结果产生了地上的五味的草木;作为动物体的生命不同于植物在于其主动性??神经系统--意、志、神,这是由东方之道在机体产生的神或智;玄生神,玄和神皆不可琢磨,便分为两个过程,先有玄,后有神,玄则幽微,神则能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功用。因此,有了下面神在天地间的表现。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生风;酸伤筋,辛胜酸。

  作者不能穷举这种归类的可信依据,但由此可以看出具有东方属性的事物既广泛,又有界限,仅是某种味道、颜色、声音、功用、脏器和情志。这些属性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东方属性--初生、光明、运动。比如情志,在许多动物身上几乎只表现为发怒,怒是最基本的情志;自然界中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味道,但酸味是最普遍的,不成熟的果实总是酸的,成熟以后才有了香、甜等。变动为握是其属性的变异表现,木性直,握为曲。

  2. 心的生成规律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地球上南方是日上中天的方向,南方生热,热生火,是容易理解的。火生苦,苦味是怎么产生的,没有苦味的东西烧焦后往往都带有苦味,人在发烧干渴的情况下口中常有苦味,这足以说明火生苦的道理,南方之火与热促使地上苦味的生成。苦生心,心脏为什么要产生,前面肝的产生是代谢的需要,心的产生可认为是南方热的需要,苦味的刺激也许是促进心脏活动的原动力。人体口腔对苦味的反应是迅速的吐出,而对酸的反应则是紧闭和内吸, 因此苦味的作用当是促进排出,心脏所具有的排血功能或推动功能或许与此有关。若从南方火考虑,则心的作用正应南方之火,更直接了当,古希腊学者认为心脏的作用就是把热量带到全身。有了专门的心脏,就有了专门的血液流动,故心生血,这种生是决定其产生的必然性。血生脾,在五行相生上是心火生脾土,脾有统血的功能,有了血,就该有脾。心主舌,舌为心所主,也许是观察了心与舌的关系,心火过盛往往表现在舌上,狗散去体热的方式就是将舌头伸出体外。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在天表现为热,在地上表现为火,在体内表现为血脉,……。南方在天地间的这些类别都具有明显的南方属性??火热及旺盛。如喜悦、欢笑、红色等都是热烈的象征。南方火的本来属性是喜,其变异属性便是忧。

  3. 脾的生成规律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在四方的中央,是水聚的低凹处,故中央生湿。有了湿润的水份,才有可以生长的土地,故湿生土。甘者,甘肥,甘肥之食物主要源于土地生长的庄稼,《尚书》曰:土爰稼穑。故土生甘。甘生脾,脾的作用正是消化甘味的食物,因此,生命体要利用甘味食物,脾这样的器官是必需的;反之,甘味食物促进了脾的生成。有了脾的消化作用,甘肥之物聚于体内,呈肥胖之象,即脾生肉,消化差的人常骨瘦如柴。肉生肺,在五行相生中是土生金,脾消化的甘肥之物即碳水化合物,全身除骨以外都是肉,肉都在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这就决定了摄取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器官??肺的生成。脾主口,脾的功能正常才能有好胃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中央在天表现为湿,在地表现为土,在体表现为肉,在脏表现为脾,……。中央在天地间的各种表现形式都具有中央土的属性??生长。黄是土的颜色;歌是得意和顺畅的象征,因生成而顺畅、高兴;思是产生新想法,与土的生长属性一致。脾气的变异为呃逆、不顺畅。

  4. 肺的生成规律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经过南方火的蒸烤后,变得干燥,在中国,西北方是干燥的沙漠;在山林地带,西边的山也是干燥的,因为日出到日落前,都受到日照。土地、动物和植物经过干燥都变得坚硬,砖即是由土经干燥而成,真正的金属也是从矿土的加热冶炼而成,故燥生金是成立的。铁辛味就是指金属具有的味道。植物在生长中是酸味的,成熟后是甘味的,枯萎干燥往往具有辛味,这大概就是金生辛的理由吧。辛生肺,辛味是上升发散的味道,体内的辛味要排出体外,因此,有了肺来排出体内的气味;肺本身带有辛味,可视为辛味所聚所生。肺生皮毛,没有肺,以腮呼吸的动物都没有毛,以肺呼吸意味着可以在陆地上生存,皮肤和毛发在保暖、同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中(排泄汗液、吸收阳光、分泌激素等)起重要作用。此外,皮肤还可以起到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因此,肺生皮毛是成立的。皮毛生肾,在五行相生中是金生水,有了肺和皮毛,像两栖动物那样通过皮肤进行水盐代谢的机能下降很大,因此,需要专门的器官来负责水盐代谢,故皮毛生肾。肺的呼吸通过鼻进行,肺主鼻很容易理解,鼻孔、鼻腔的大小和作用与肺是相一致的。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西方在天表现为干燥,在地上表现为金,在身体上表现为皮毛,……。所有这些类型都具有西方金的属性--干燥、收敛。皮毛的干燥利于保温,收敛利于隔离保护;白色是干燥和金属的颜色;哀声叹气和哭声是忧愁和肺气不畅的表现,是秋气萧杀的景象,故属西方。肺气变异则不顺畅,气逆为咳。

  5. 肾的生成规律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地球上的北方总是寒冷的象征,寒则水气凝聚,故寒生水。咸味是盐的味道,只有盐溶于水才能产生咸味,大海的水都是咸的,故曰水生咸。身体内咸味物质的调节或水盐平衡的调节依赖于水的作用,身体完成这一功能的器官是肾,故曰咸生肾。肾生骨髓,现在我们知道肾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造血机能,肾脏通过调节钙磷代谢来影响骨的生长或吸收,可谓肾主骨髓,但古人是凭什么知道这种关系的呢?肾乃北方寒冬之象,寒冬大地一片光秃荒凉景象,此时山川好比人身骨骼支撑结构,故骨和髓为北方寒水之象;骨和髓深居体中,外裹皮肉,不见天日,也有北方寒水之象,故机体有了肾,必生寒水之象骨髓。髓生肝,在五行相生中为水生木。肾生髓,髓乃至阴之象,物极必反,阴极阳生,肝为东方初生之象,故髓生肝是必然的规律。肾为北方之象,两耳相对于眼鼻口舌,居于后边,类似北方,可知肾主耳。春生冬藏,精藏于肾,肾精虚衰则耳鸣,是人体虚亏和衰老的基本象征,也可知肾与耳的关系。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北方在天上表现为寒冷,在地上表现为水,在身体表现为骨骼,……。这些天地间的类别都具有北方水的属性--寒、藏。黑色是夜晚的象征,也是寒冷和归藏的征象。呻吟是疼痛的表现,是挣扎于寒冬的象征;各脏之气必通于外,北方之肾必开窍于头后之耳;人在惊恐的瞬间是静止的,与其它情志不同,这与北方归藏属性相似,故北方在情志上表现为恐。北方和肾是静藏的属性,故其变异表现为颤栗。

  对于高级生命来说,五脏的形成非常重要,以上五脏的形成中都各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五方直接生五脏,另一个是生成的某一脏随之决定另一脏的生成,这样以来,五味生五脏,五脏互相生,构成一个闭合环路,形成一个严密体系。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这是对阴阳的极好注解,天和地为万物确定了上与下的位置,天为上,地为下。阴和阳最典型的体现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和女人,阳为男,阴为女。左和右是阴阳的通道,阳上于左,阴降于右。水和火是阴和阳最直接的表现,火属阳,水属阴。总之,阴和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说,阴藏于内,是阳留守的表现,阳动于外,是阴出使的表现。或者说,阴守于中,乃阳所求,阳行于外,为阴所需,阴阳互偶。阴阳相反而不相离,阴静藏内守,那是阳需要以阴为根基,阳运动于外,是阴需要阳出使于外,说明阴和阳的功用都是对方的需要,成为不可分离的对立因素,在表面的对立存在内在的协同。这种现象在南北磁极和正负电极中是普遍的。

  我们可用天和地理解阴阳的存在,天为阳,地为阴;可从男人和女人理解阴阳的形式,男人是阳,女人是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特征就是阴和阳的特征;可从水和火理解阴阳的作用,阳的作用好比火,热烈、光明,阴的作用好比水,清凉、滋润。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了阴阳的作用才有万物的生成。故在万物之先,万物存在和运动都依赖于阴阳的作用。因此,阴阳虽不像具体事物那样,无形无状,但无所不在,大至天地宇宙,小至毫微细末,她是统领宇宙的无上权威,她是决定万物的最高主宰,她最伟大的杰作就是生成了人这种至微至妙、至幽至奥的生灵。这与老子之大道如同出一辙,孰先孰后?两者有什么关系?老子大道包括阴阳之道,包括在阴阳之前的无阴无阳的“无”状态和有阴有阳之后的“有”状态,老子着重讨论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有了地球,有了日月的东升西降,地上便分为东南西北和中央五方,五方生五气??风、热、湿、燥、寒;有了五气,复生五行--木、火、土、金、水;有了五行,复生五味??酸、苦、甘、辛、寒;有了五味,决定了生命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有了五脏,又决定了生命体的五种基本结构--筋、血、肉、皮毛、骨髓,这些结构反过来,又决定了生成五脏的必然性;同时五脏还决定了与五官--目、舌、口、鼻、耳的主从关系。这样由五方最终生成了身体,这是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身体上还表现出与五方一致的五声、五志、五色、五味等。总之,有了地球这个环境以后,生命的产生是必然的,人的产生也是必然的。所谓人,不同于动物的在于具有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思想,不过由五方决定的五脏所产生的五志而已;决定人类高等属性的同时,也为人类划定了拥有这种属性的界限,这就是中国的五行生命诞生论。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球自然和生命体系啊!我无法抑制自己倾注出内心最热烈的赞美。这不正是西方先哲们孜孜以求的世界终极规律吗?这不正是近代科学家所热心关注的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类型吗?这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创举,阴阳规律最终决定了人类的诞生,人类又反过来认识到阴阳规律。至此,人类在命运的征途上迈入了新纪元,谁要和阴阳规律对抗吗?谁要逆天而行吗?遵从阴阳规律!人类找到了自己生活道路上的指南针;发现事物阴阳属性!科学家找到了研究道路上的导航灯。

(0)

相关推荐

  • 色味当五脏

    ​色味当五脏: 关联词"当", "关联"."相通". "相合"."相当于" "色味&quo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六气六经与五行五味篇

    上篇 既知阴阳五行为中国医学之根要,则人法于天地自然,而大道如初,则阴阳五行从化,而生生不息.天之六气,外病之根源,六气者,风,火,暑,热,湿,寒,或归于四季秋冬春夏,时节不同,感气不同,司天司泉之迥 ...

  • 浅思深虑焦

    周一晚上,打开微信,发现通讯录的小红点数字很大,都超过了两位数.赶忙点开,却发现只有一人拼命的加我为好友(因为设置了认证),我友好的回复了他,可他还只是加,且方式是通过手机号码.本来我是准备不理的,但 ...

  • 中考,古诗文也可再“疯狂”一些——浅思2020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二)

    写在前面 至今还记得8月10长春中考成绩下来的那一天,长春市九年级语文教研群的喧嚣与热闹. 往日的教研群,是一片沉寂的,偶尔,有一两位老师发上来只言片语,很快就会被无声的静默所淹没.就像浩渺的江河,清 ...

  • 孩子,不要冷漠你的语文工具书——浅思2020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一)

    写在前面 当我第一次面对2020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那一刻,不觉间,有一股风吹起,有一种情涌动,这风,是传统文化的风,这情,是家国情怀之情. 虽然,眼前有电脑的屏幕阻隔,但,这风,是如此地猛烈:这情 ...

  • 心音处处——《中国文化课》随读浅思

    指尖轻捻,墨香萦绕,一页页地翻动着<中国文化课>,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讲述,徜徉在中国文化的河. 在这漫长的假期里,随着新冠病毒的肆虐,我的心,时而惊惧,时而感动,时而愤怒,时而欣喜.在那一 ...

  • 背太多的诗,不好!——《中国文化课》闲读浅思

    冬雪飘坠的日子里,最惬意的生活,就是在幽室中读书了. 我所读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新作--<中国文化课>.书很厚,可读来却颇令人轻松. 我太爱里面的文字了!时而清浅,时而幽深,我就像一位漫游者 ...

  • 井蛙浅思:为什么要造神?

    井蛙浅思:为什么要造神?

  • “大城小民”——浅思城市的中心化和农村的去中心化

    这是山阴张侯的第343篇原创文章    文/山阴张侯 01 通常我们认为,我国的大城市"太大了",到处都是现代化的商厦和写字楼,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的便利度在全球也堪称一流.甚至, ...

  • 〖情感日记〗 倾见一人倾国色,浅浅思花动半城

    倾见一人倾国色,浅浅思花动半城文:网络      边框:知足长乐      编辑:天际夕阳 倾见一人倾国色,浅浅思花动半城,两情相悦遥牵念,一曲相思君可绵,但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梦里寻花,摘 ...

  • 永遇乐  .  雨后赏景浅思

    ​雨过晴生,阡尘尽浣,不胜清彻.石径分红,草坪合绿,巧意天心设.阶前独立,新来情绪,不被无聊芳折.须教个,和同春色,方寸应占犹洁. 别来旧事,分明记得,未与生嗔相叠.自是心轻,花前一笑,是若云烟歇.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