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张存钧治疗慢性胃炎药对运用浅析
张存钧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生于沪上名医世家,其曾祖父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享誉沪上,其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张氏第12代传人。张老师从医40余载,精于胃肠病的诊治,并全面继承了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的学术经验,临床处方善用药对治疗慢性胃炎。张老师认为,药对作为中药处方的核心,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相应药物配伍组合成方,药对的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或相互纠正其偏性,或缓减其毒性,应用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获益匪浅,兹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疏肝调气常用柴胡配枳壳
慢性胃炎病位在胃,发病与肝胆相关,正如《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可见,慢性胃炎与肝胆关系密切。肝气条达,胆液畅利,则脾胃之气和顺,升降有度,运化如常;反之,肝胆疏泄失司,横逆侵脾犯胃,必然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致肝胃气机壅滞,出现胃脘痞满、隐痛或引及两肋,或攻撑作胀等症,治当疏泄肝胆之气,以和胃安中。
张师认为,柴胡苦辛、微寒,其性轻清上升,为疏肝利胆、调畅气机之要药:枳壳性沉降而下行,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两药相配,升降相因,调达气机,使脾升胃降功能得以改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功能,可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以保护上消化道黏膜;枳壳可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从而佐证柴胡与枳壳相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柴胡与枳壳配伍治疗慢性胃炎之胃脘痞满、消化不良等症提供了药理学依据。
2清热和胃善用黄连佐吴莱萸
一般认为,胃脘痛主要由寒引起,寒则气滞,不通则痛。古代文献有“因于寒者十居八九,因于热者十唯一二”之说;而从慢性胃炎的症状分析,由“热”而引起者并不少见。张师认为,胃热是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重要发病因素,或由恣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盛;或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内扰胃腑而成。临床每多见中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等。治疗以清热和胃为主。张师善用黄连和吴茱萸配伍,取《丹溪心法》左金丸之义,其组方精简。方中黄连清泄肝火,又清胃热,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胃热得清,胃气自降,为方中主药;少佐辛热之吴茱萸,既能开肝经之郁,又能降胃气之逆,并制黄连苦寒败胃偏胜之性。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共奏清泄肝火、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实验研究表明,左金丸能抑制胃酸、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减弱攻击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两药相伍常用于慢性胃炎见充血糜烂较重,或胆汁反流性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等,每每见效。
3益气养胃喜用太子参伍白术
慢性胃炎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中医学认为“久病属虚”,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胃强则荣,胃弱则衰,胃气强盛乃水谷受纳、运化之根本。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胃气不和,每见神疲乏力、胃脘隐痛、嘈杂、进食则减、便形不实、舌胖或舌边有齿印、脉细等临床表现。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胃为主。张师喜用太子参配伍白术。太子参甘苦、微寒,善补气养胃,为清补之品,补而不腻;白术甘苦而温,专入脾胃,功能健脾燥湿,《本草汇言》云:“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两药相配清补而无壅滞胃气之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物能增强胃黏膜抗氧化能力,调节胃黏膜血流,促进黏膜再生与修复,保护胃黏膜;同时,健脾益气方可使脾虚大鼠血浆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升高,能增加胃肠运动,促进胃肠道分泌,使胃酸、胃蛋白酶、胰液、胆汁的分泌增加,从而使脾虚大鼠胃肠运动、吸收功能的障碍得到改善。
4养阴益胃擅用山药合乌梅
郁热犯胃,久则易损脾胃之阴,阴液亏损则胃少濡润,导致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少津,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等,呈现出一派胃阴不足之象,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张师擅用乌梅与山药相配治疗。乌梅味酸、涩,性平,功能除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外,尚有生津养阴开胃的作用:山药味甘、性平,不寒不燥,补而不滞。《本草求真》谓其“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两药相配,酸甘化阴,具有养阴益胃之功,且有助于胃酸的分泌。
5清化瘀热选用丹参兼赤芍
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因“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故气血之畅达,水谷营养之运转,精微之化生濡养是维护胃气的根本。胃炎初起,往往病在气分居多,病程日久,每多深入血分,而致血行受阻,瘀阻胃络,胃失濡养,遂致腺体减少,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血流值呈低下状态,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论治的必要性。张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除有胃脘疼痛或刺痛、痛处相对固定等症状外,常可见舌色紫黯,舌边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等典型瘀血阻滞之证。故治宜兼顾清化瘀热。《妇人明理论》认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可见,丹参活血化瘀作用显著,配以赤芍清热活血散瘀,从而使气血畅行,改善胃黏膜血流和血供状况,为腺体萎缩的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张师在临床中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多选用此药对。因病药相合,故屡有疗效。6祛瘀毒、消痈肿多用白英配白花蛇舌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实质性病变,包括胃固有膜腺体减少,或胃固有膜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腺体替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亦随之提高,病程越长,病变程度也越严重。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危险程度增加,临床上常称之为胃癌前期病变。此乃胃炎病程日久,久病入络,致热毒瘀结于胃络,故治当清瘀热、消痈肿、祛热毒。张师每多选用白英(又名蜀羊泉)配白花蛇舌草。其中自英全草含有6一羟基甾体生物碱苷,具有抑制肿瘤作用,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以白英、白花蛇舌草、蛇果草等组合的方药对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可见,中医药防治胃癌前期病变有其一定优势,可进一步加以挖掘提高。
7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2008年1月16日初诊。患者有胃病史10余年。近半年来患者自觉中脘部反复隐痛,食后胀满,暖气,胃纳欠佳,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时而大便溏薄,舌质黯红,舌根黄腻,舌下静脉瘀紫,脉细弦。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提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腺化生。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证属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运少健,胃络瘀阻。治拟调气活血、和胃安中,兼以清化湿热。方拟:太子参15g,炒白术12g,柴胡9g,枳壳9g,八月札12g,黄芩9g,法半夏9g,佩兰9g,赤芍15g,白芍15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15g,谷芽9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4剂后,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明显好转,胃纳亦增,苔腻已化,原方减黄芩、佩兰,加山药、白扁豆、乌梅健脾养阴益胃之品以巩固疗效。持续治疗半年后,患者病情稳定。胃镜复查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病理提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