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流鼻血,12岁男孩险丧命!医生:该病高发于青春期
数月前
来自茂名的男孩小李
开始频繁地流鼻血、鼻塞
这些在很多人眼中“不算事”的症状
却险些要了他的命
频繁鼻出血
是“上火”吗?
据父亲李先生回忆,7月前后,小李开始频繁地出现流鼻血、鼻塞等症状。起初,家人觉得是“上火”了,便去药房抓点降火中药进行处理。
不料,小李的症状丝毫不见好转,还时常感到喘不过气来,脸色也愈发苍白......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个多月,小李的家人才意识到不对劲,急急忙忙地把孩子带到医院。
经检查,小李被确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进一步检查发现,肿瘤在小李身上已经潜伏了7、8年,目前已达IIIb期,属于最危险的分期。
巨大的肿瘤侵袭了颅底、颅内,小李出现了颅神经压迫症状,如打鼾、睡眠紊乱、张口呼吸等,左眼视力更是下降至只能看到光的程度。不仅如此,小李还随时有失血性休克、窒息的危险。
“在农村地方,流鼻血很正常,每个小孩都会这样,我们没多留意,也没想到会那么严重。”李先生懊悔地低下头。
“两步走”打破手术困境
鼻咽纤维血管瘤患者唯一的出路就是手术。
但是对于小李来说,似乎陷入了循环。一方面,由于瘤体反复出血,中度贫血的小李无法承受大手术;另一方面,不采取手术,肿瘤出血也无法控制。
为了解开这个“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联合麻醉科、神经外科、儿科、影像科、眼科进行多学科会诊,决定采取“两步走”来尽可能地降低手术风险:
一是术前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将孩子的身体调理至最佳状态; 二是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瘤体供血动脉来源及球囊闭塞实验,做好手术大出血处理预案。 “鼻咽纤维血管瘤最大的特点就是出血,这也是这个手术风险高的主要原因。”李健坦言,像小李这样体重仅三四十公斤的孩子,原本自有血量已经不足,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如何做好应急备血方案,都是关键所在。
手术用了近八小时
实际上另有“隐情”
手术用了近八小时,实际上另有“隐情”。李健谈到,起初打算在DSA手术室完成手术,但是当了解到患者经济条件后,他们改变了注意。“孩子、家长都不容易,能省的就省下来吧!我们医生能多做点的就多做。”
术中,文卫平教授、李健团队凭借积累多年的鼻窦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经验,先用颈外动脉阻断术来代替DSA介入栓塞,减少瘤体血供;随后,采用鼻内镜联合唇龈沟入路,保护周围正常结构,清晰暴露肿瘤各个边界,将这一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完整切除。
医生团队“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也体现在术后的这件小事上:在医护的精心照料下,手术后一天,小李便从PICU转入普通病房,治疗费用再一次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