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学生作文之批改评点(124)‖《寻找本心》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题目虽然观点明确,从考试的角度还是建议采用主谓式或者对称式结构比较好,比如“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比如“迷津自寻,柳暗花明”,前半句表明选择,后半句表明结果,可以让阅卷老师快速了解的观点)
世界上只有一种迷失,就是迷失自我。(这句话太绝对,可以改为:这个世界上迷失也许有很多种,但是找不回自我本心的迷失才是真正的迷失,这样既准确,也能扣住自己题目观点)
有的人终生庸庸碌碌,从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浑浑噩噩一辈子,也谈不上“迷失”。可有的人却有一颗明净透亮的本心,怀着向往寻道,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中迷失了方向,把本心弄丢了。(采用比较式分析很好,但是材料设置的情景是“迷路”,最好扣住这个关键词,不要用近义词或者同义词替换它,这样更便于点题扣题分析)
(部分,注意议论文用词的精准性)现代人争名逐利,弄虚作假,无所不为。即使是从前称颂的“古之贤者”,也未必能始终如一。不愿为俗世沾污,竹林七贤隐居深山,饮酒锻铁,一时佳话。可随世事变迁,他们终是接连踏上仕途,迷失了方向。(踏上仕途就会迷失方向,因果分析牵强,而且分析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个黄昏的下午,向秀痛苦地怀念起他们当初单纯的时光,遂作《思旧赋》。我想,他是在怀念自己的本心。
本心不是道德的教化,而是憎恨黑暗、向往光明的本能与天性。(细化关键词的做法不错。高考高分作文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把抽象概念进行具体化写作,这样入口小,容易找到分析的落脚点)弥尔顿喊道:“醒来吧,起来吧,否则将永远沉沦!”在上帝已死的今天,我们无力跳进信仰的深渊;而通向真理的路却是那样狭窄,窄到容不下二人并行。因而,既已醒悟,我们只能向内探求,自我解救,聆听内在生命的涌动。(能够寻找自我本心)迷惘的人看见心灯闪烁,虽微弱却坚定地指出离开迷途的路!(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注意要始终扣住“迷路”这个背景分析出为什么迷路与,进而通过寻找自己本心找回自我)
于是,邓肯抛开陈旧的桎梏,随内心的韵律自由舞蹈;娜拉逃离玩偶的寓所,凭独立的意志重新生活;高更摈弃乏味的人生,奔向宿命的绘画,奔向孤独的厄运,也奔向不朽。这样的选择是他们自己也无可奈何的,因为唯有遵从内心,沿着生命最初的向往求索,才能获得灵魂真正的安宁。(本段文字体现出你的语文素养,例证概括性强。但是“这样的选择是他们自己也无可奈何”的分析是有问题的)
迷路的国家民族又何尝不需找寻本心?德国曾走丢过,可当他们的总理向犹太民族下跪的那一刻,他们真正回归。因为,这个国家是在向它的良知下跪。他们的诗人歌德曾写道:“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但他们毕竟有坚忍善良知错能改的民族品格,时常回头看一看,便能重回正途。”(由个体上升到国家层面,体现高分作文之大我意识,不错)
至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千年的战乱中不断重生,大抵便是我们炎黄子孙有着顽强的韧性和对生命的渴望。而对统治者而言,争夺天下费尽心机之际,若是看见昔日繁盛的城镇已是黍离麦摇,又怎能不生出悲悯苍生的情怀?对一个国家而言,最高的目标与最初的理想,不正是社稷安康,百姓安宁吗?(体现迷路后找回本心的国家层面的分析了吗?)
北岛说,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我们在远行寻道时,难免误入歧途(迷路),(此时)不如停下脚步叩问自己的本心。这里,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我们所寻找的,其实早在自己心中。远行的路也是回归的路,路的尽头就是找回本心。本心找回了,便再不会迷路,立地成佛,心即是万物。(结尾怎么做的分析较为深刻)
(学生作文初稿)
修改稿比原稿略有进步。你能从材料中选择自己的观点,进而去分析为什么要找回本心,以及如何找回本心,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都还不错。
但是精准审题立意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其实就你的选择来说,就是回答在迷路的时候为什么要寻找本心,怎么样寻找本心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其他两种选择进行比较,进而行文。可是你的文章根本就没有进行比较,更没有自始至终扣住“迷路”(甚至换成了近义词迷失)这个前提,点题扣题也做的不够。得分:53/70
希望后面作文的时候仔细进行审题立意提纲训练,在作文立意定生死的今天,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就你的语文素养看,怎么写不是问题。今天把我学生的审题立意提纲发你参考,三五次这样的训练,你的作文定会提高。加油,祝成功。
(高分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提纲)
词典对“迷路”一词有两种解释:1.迷失道路。2.比喻失去了正确方向。显然材料中的 “迷路”的“路”强调“路”的比喻义,“迷路”是指失去了人生之路、追求之路、探索之路的正确方向,陷于迷茫、徬徨之中。客观上是在歧路时,不知哪一条是正确的道路,陷于选择的痛苦; 二是无路可走,徬徨找不到出口,苦苦求索; 主观上是失去了信仰,不知奋斗的方向;迷失了本心,不知对错,没有了是非;迷失了爱心,不知帮与不帮、救与不救, 痛苦挣扎;失去了追求,不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失去了同志,四顾茫然,孤独无助;失却了自信,不知未来在何方 ?为什么会“失去了正确方向”?世界太精彩,诱惑太迷人; 追求太漫长,自己有怀疑; 别人有成就,相形见已拙;自己要什么,始终不清楚; 勇于去探索,求索无答案。
“迷路”是命题者设置的作文情境和前提,考生必须在这个条件下思考接下来的三种可 能。 “寻找引路人” ,处在迷途的人最先想到的是得到别人的帮助,引路人是先行者、示范者, 能引领迷路的人走出迷宫,能点醒路人,能让行者少走弯路。正确的引领能给人带来光明, 走向新生;但如果不正确的引领可能会让人身陷泥淖,难以自拔。
“寻找同样迷路的人”,“同样迷路的人”可以同病相怜,可以相互温暖,可以分享成功与失败,可以分担孤独,可以共同前行。总之,可以找到走出迷路的精神动力。
“寻找自己” ,引路人不一定可靠, “同样迷路的人”不一定找到,世上没有救世主,要找到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寻找自己”是要搞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回自信、找准方向,找回坚强,拒绝诱惑。 “牢记生命的理想,别被生活的愚妄蒙蔽了视听” ,只要心中永远挂着一盏明灯,永远把握住明确的目标,就一定会走出迷途。
由此看来:这则材料属于生活现象类叙述材料,因此我们在审题时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升哲学层面来分析。材料叙述的情境是“迷路”,并提供了三种可能解决的方案,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属于寻找外在条件,“寻找引路人”,指希望得到“高人”指点,走出困境;“寻找同样迷路的人”,指的是希望得到“同病相怜之人”的帮助,总结、交流,或许两个人团结合作一下,也能走出困境。第三种情况属于从自己角度寻找内在因素,重在反思不足,依靠自身强大的造血能力,也能走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在“迷路后”这个前提下,揭示了“三种可能”的选择(“寻找”)。
一般说来,“迷”是迷失、迷惑的意思,“路”是通往目的地的路径,“迷路”指迷失道路或迷失方向,也可比喻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等。它不等同于“苦难”“逆境”“坎坷”等,必须和“迷失”“迷惑”等相关。
“迷路之后”,人们会出于本能、感性或理性,寻找出路,做出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
“寻找引路人”,依靠有经验的人带领,直接走出迷途,这是近乎本能的选择。(“引路人”也可以是书籍或文学形象等,不必特指现实世界的人)
“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相互借鉴,集思广益,排除各种错误的“可能”,相互鼓励,寻找出路,这也是常见的选择。
“寻找自己”,通过反思目标与道路选择,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重新调整方向,这是注重自我内在反省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整体立意。如:
①在借鉴别人意见和获取别人帮助的基础上反思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途;
②一味依赖外在的引导与帮助,缺乏向内的自我反思,往往是盲从;
③究竟怎样“寻找”,取决于“迷路”的原因;
……
2.任选其中一种“可能”立意。如:
①迷途中寻找引路人,就像暗夜里寻找光;
②身处迷途,集思广益比刚愎自用更明智;
③只有找到自我,才能真正走出“迷路”;
……
以上角度可以肯定,也可以理性批判。
1.扣住“人在迷途”写三个“寻找”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记叙文如果能从成长过程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入手,写出迷路后徬徨,如何得到引路人 的指点或自己战胜自己,最终走出困境的过程。 “四两拨千斤” ,当属好文。议论文视写作重心不同,重点回答 “为什么 ” ,为什么迷路时需要引路人?为什么迷路时需要同样迷路的人? 为什么迷路时找回自己最重要?找回自己的什么?
3.也可进行“人在迷途”寻找出路的三个可能的对比:寻找引路人和寻找同样迷路的人都是寄望于他人,而寻找自己是根本,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困境,从而突出求人不如求已,找到自己永不迷路的主题。
4.如果写成“在黑夜里你不必担心迷路,你还有欣赏夜景的选择,这样,当你穿透黑夜, 会发现走过来也是一种享受。 ”视为不扣题。
5.“老马脚下不迷路” ,也视为不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