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报道 | 过境免签扩容&延时不是“充要条件” 提振入境游仍需各方联动协同

伴随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人出境游市场的影响力早已享誉全球。但在“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进来”?近年以来,“入境游”市场的持续萎靡着实让相关业者倍感煎熬。而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为贯彻理念,相关的提振措施正在快速跟进。

月前,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外人员往来,经国务院批准,自2019年12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外国人由重庆、西安航空口岸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至144小时;在宁波航空口岸实施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并纳入江浙沪政策一体化,过境人员可从宁波航空口岸以及已实施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的上海海、陆、空港口岸或者南京航空口岸、杭州航空口岸入境、出境;将成都航空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停留范围扩展至成都、乐山、德阳、遂宁、眉山、雅安、资阳、内江、自贡、泸州、宜宾11个市。

在这次扩大该政策适用范围后,目前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3个城市30个口岸对53个国家人员实施过境144小时、72小时免办签证政策。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秦皇岛、上海、杭州、南京、沈阳、大连、青岛、成都、厦门、昆明、武汉、广州、深圳、揭阳、重庆、西安、宁波20个城市27个口岸实施外国人过境144小时免办签证政策,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实现区域、口岸联动;长沙、桂林、哈尔滨3个城市3个口岸实施外国人过境72小时免办签证政策。

尽管政策引发的讨论热度有限,但“过境免签”在国内的实践已有数年历史,至于落地顺序,则是以北上广为核心的三大城市群为“开路先锋”。早在2013年1月1日,上海和北京口岸就对部分持有第三国签证和机票的外国人开始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同年8月1日,广州开始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尽管放开72小时“过境免签”看似只是一小步,但这让三大城市承载的高点定位和宏大愿景不言自明。以广州为例,按照彼时广东省副省长赵玉芳的说法,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广州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广东省发展“入境旅游产业”、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免签政策都属兹事体大。游客来源国的名单设定、入境活动的区域范围、停留时长等,都需深入研究和斟酌。而在落地实践伊始,出于安全性、稳定等因素的考量,相关政策因谨慎而成效有限,这也为后续的扩大再开放提供了依据参考。

以北京为例,尽管彼时72小时免签政策受到外国旅客和商务人士的欢迎和好评。但调研显示,40%的外国旅客反映72小时免签时间较短,难以满足深入体验北京名胜古迹、历史文化以及开展短期商务活动的需求,希望可以延长免签时间。2017年12月28日,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始实施,北京市将北京口岸外国人过境免签延长至144小时,并将北京口岸过境免签政策从北京扩大至京津冀三地,过境免签适用口岸类型由原来单一的空港口岸扩大到铁路口岸和海港口岸。

上海的政策调整则更为提前,2016年1月30日,苏浙沪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51个国家(现已增至53个国家)的旅客凭本人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144小时内确定日期及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的联程客票,可选择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铁路口岸或者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浙江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任一口岸免签入境或出境,并可在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免签停留144小时。

而伴随国家对众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量资源投入和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代表的顶级城市定位,几大“后来者”也得以紧跟北上广的脚步,以助推入境游发展、建设国际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等目标抢占政策红利。

201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桂林、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厦门、武汉、哈尔滨、青岛、长沙等城市的11个航空口岸对53个国家(名单附后)人员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19年1月1日起,厦门、青岛、成都、昆明与武汉再度扩大开放,同步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时至今日,伴随“落地免签”政策在境外目的地市场认知的不断扩散,各城市确实享受了一波入境游的政策红利,以上海为例,2018年上海边检机关办理144小时过境免签旅客近5.4万人次,同比增加20%,占全国通过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外国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截至2019年1月30日苏浙沪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3周年,上海口岸共为超14万人次外籍旅客办理了144小时过境免签手续。其中,浦东国际机场口岸近13万人次,占比超9成。

客观而言,上海之所以拥有如此可观的增量,除了过境免签政策为入境游客带来的便利性,更重要的是与上海在政策、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的通力配合密闭可分。以邮轮入境为例,随着上海邮轮经济的蓬勃兴盛,上海边检总站先后推出“邮轮便捷通关条码”制度,实现中国籍旅客入境3秒通关,同时实现了邮轮出入境信息、登轮及搭靠许可办理的一站式申报;通过联合房管、规划等部门以及相关中心城区开展“建筑可阅读”工作,力争完成6个中心城区所有2180处开放老建筑的二维码英文简介全覆盖;包括计划在明年初推出上海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的“上海游”的国际版,无不引领国内城市之先。

而从上海到全国,下面这个统计数据理应让业者感到形势的严峻。据介绍,自免签入境政策从2013年1月落地至2019年9月,通过该政策进入我国的外国游客仅为45.2万人次。不谈不及世界顶级旅游城市年度入境游客的零头,单从自身计划而言,这个数据都很难说达到最基础的预期。

诚然,便利的签证政策很重要,但面对长期萎靡的入境游市场,单指望一则“过境免签”的政策礼包能力挽狂澜显然不太现实。痛定思痛,行业究竟该如何完成自我救赎,这里,笔者还是以“2019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上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的主题分享作结,而在业界舆论的充分讨论之下,破解入境游困境的答案自在其中。

还是先回到签证,客观对比,中国的签证手续比较麻烦,亚洲很多国家实现了网上签证、落地签甚至免签。签证便利度进一步提高显得很有必要,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应该实现免签,或者选择网上签证,除了个别才需要免签。至于牵扯到外交的对等性和安全的考虑,可以选择网上签证。

在支付的便利性上,目前国内现金支付逐步被手机支付取代,但是外国游客无法使用手机支付,造成无法使用打车,在小店购物、使用自动售货机等都会受到障碍。一方面,这些外国游客无法体验到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是,外国游客没有办法参与深度的自由行。外国游客到中国还只能是跟团,由于支付的不便利性加剧了这一点,更多人选择了跟团游,但是跟团游的吸引力不高,尤其无法吸引年轻的客户群体。

关于网络管制,在国内,外国游客其实可以通过漫游访问主流的一些网站,但宣传不到位让外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其实到中国上网还是比较麻烦的,因为他们的wifi连接不上,漫游也比较贵。这让外国游客非常不方便,到中国以后上不了自己国家的互联网,就会对旅游造成很大的代价。

这些代价包括:首先,不利于目的地和国内的企业去做海外的推广。其次,不利于海外游客分享在中国旅游的体验。现在,社交媒体是最重要的旅游营销方式,如果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觉得非常好,但他不方便把自己的旅游体验分享出去的话,就不利于在中国这些旅游在全球的推广问题。

通俗点讲,外国游客难得过来一次,你还不让他发“朋友圈”,不利于中国旅游的口碑宣传。其实,对入境游客可以适当放宽网络管制,海外漫游资费也应该降低,一些涉外的酒店也可以让WIFI适当放开网络管制。

软件方面,在地域特色的文化宣传上,旅游营销不到位。中国旅游的卖点概念比较模糊,在全球范围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是中国旅游最大也是目前唯一的卖点。除了那些不安全、污染严重的不实报道,携程通过全球的各种调研,对外国人而言,总体感觉中国还是比较“远”和“怪”。

所以,我们在宣传上还不够有力,资源比较分散,各地都有很大的欲望去做全球营销,但各地资源的分散缺乏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口号和统一的定位。因此,需要整合营销中国形象。把中国旅游作为一个产品,通过整合营销来统一形象定位、标识、口号,用全世界的语言和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中国。

其次是地域特色文化“千城一面”。不少来过中国的外国游客和国内游客有一样的感慨,中国虽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但是随着中国这么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和大发展,中国的各大城市呈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像当年外国人发现的香格里拉、大理那样的古中国正在逐步远去,从这些层面上来讲,也阻止了不少回头客。

 好文“传送门” 

交流探讨 | 资源对接 | 热点分享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 加入闻旅社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