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美男的化妆包里都藏了什么?

女人爱美,没有原因,是天性。
想要浓妆淡抹,化妆包必不可少。
可你有没有想过:
古人的化妆包长什么样呢?
北方人口中的“镜支儿”
化妆包在古代,被叫做妆奁(lián),主要用来盛放梳妆工具(铜镜、镜衣、镜刷、梳篦、笄簪等)、化妆品(胭脂、唇脂、妆粉、眉黛等),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小物件。
作为古代女子的闺中密友,妆奁还有其他几个好听的名字—“梳妆匣”、“梳头络”、“套奁”、“镜奁”或“镜匣”。
又因为古人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来,北方人也习惯称妆奁为“镜支儿”。
具体到某个朝代,妆奁的叫法也各具特色。战国有“七子奁”、“九子奁”之分,汉代有“竟检”、“妆具”的说法,到了明代,妆奁则被叫成了“官皮箱”。
男人们也有“化妆包”
明末的大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榻后别留半室,人所不至,以置薰笼、衣架、盥匜、厢奁、书灯之属。”这里的“厢奁”正是妆奁。
与女子一样,古代男人蓄发,梳髻也需要梳理头发、绾系发髻的工具。为了集中存放这些梳妆工具,配备一个妆奁也就理所应当。
可比起女儿家胭脂粉黛居多的妆奁,男用妆奁实用性要强很多。裁刀、锥子、挖耳、挑牙、消息肉叉、修指甲刀锉等,一应俱全。一个盒子,搞定挖耳挑牙修指甲统统不在话下。
小妆奁 大讲究
作为闺阁生活必不可少之物的妆奁,其结构基本都是单元组合的——由多个不同用途的小盒子组成。这些小盒子由所盛之物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形状,圆形、方形、椭圆形、六边形等等。
战国时期单层漆奁最为流行,到了汉代,双层奁和多子奁因其便于归类整理的优点风行一时。宋代则演变成了多层套奁和镜箱,至明清时期更分化成了便携式的梳妆匣和大型梳妆台两类。
不止形制,妆奁的材质也很是多样。“奁”字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竹部》:“籢,镜籢也。从竹,敛声。”从字形判断,早期的妆奁可能是竹制品。
唐代发现有瓷制妆奁, 宋代已有纯木制品;元代出土有银制妆奁,至明清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等制作的妆奁。

所以爱美的我们,

缺的不只是一套化妆品,

还有一个颜值满满的妆奁!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芥末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