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818 | 文化之旅140:寻找红头船【沈洛羊王万然陈辚沈洛羊陈瑞绒洪天丽】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家们在秦牧故居前留连忘返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摄
5月19日到20日,经澄海文友杜志鸿穿针引线,“汕尾文化之旅”30名作家一行抵达有“红头船故乡”之称的澄海,了解澄海玩具产业,感受了樟林古港的乡愁,对秦牧故居匆匆一瞥,并瞻仰了塔山古寺。
玩具彰显商业文化
一走进澄海奥丽玩具厂,琳琅满目的玩具一下子让女作家们童性大发,有的当场玩起了积木,有的在分男孩玩具女孩玩具的玩具成品中间流连,啧啧称叹。
玩具礼品行业是澄海最具特色的产业,也是澄海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澄海玩具礼品从家庭作坊式生产起步,初期主要是生产以竹木等原始材料制作礼品,以来料加工的形式,采用手动、半自动塑料挤出机,生产一次成型的静态玩具。二十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通过大量引进全自动注塑机,生产组合式动态使玩具,玩具礼品的产量、质量有较大提高,在国内有了一定知名度。
目前澄海玩具礼品共有圣诞工艺品、遥控飞机、汽车等比较新颖的花色品种5万多个,平均每月有一百多个新产品面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具有声、光、电功能的中高档玩具产品占全部产品的二成以上。
樟林古港的乡愁
位于澄海区东里镇的樟林古港,曾经是和福建泉州港、漳州月港齐名的大港,并列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可见樟林港的地位。随着汕头港的兴起,樟林港逐渐没落。
沿海有港口处必有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如果不是杜志鸿带路,陌生游人是很难找到樟林古港天后庙的。作家们从巷道的一道破旧的侧门进去,但见残坦断辟、芳草萋萋,有数棵参天大树营造了一片绿荫。这里是天后庙后部,如今为一个民乐团所使用,乐手们正自得其乐地演奏。通过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的后门,进入天后庙,这才发现里面相当金璧辉煌,规模也相当地大。可惜正门藏在一条旧巷中,游客是很难找到的。
如今樟林古港已找不到当年的繁华。与天后庙一条小溪之隔的对面,即矗立着一块石碑,碑刻四个大字“樟林古港”乃吴南生手书。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使樟林港日益繁荣昌盛,外地客商纷纷前来。一时间,樯橹如林,商贾似云。樟林埠,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
樟林古港旧址,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目前汕头市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这里曾是清代的“海上门户”,当年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南达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婆罗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诸国侨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间,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驶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皇帝百余年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飘泊到暹罗的潮人有150万人之多。
作家们走近古港旧址,发现中间有数个木架子搭成凉亭模样,抬头一看,凉亭顶上挂着许多当年的潮人寄回乡的家书塑胶复印件,在风中啪啪作响,唤起了作家们心中的乡愁。
缅怀“一棵繁花树”
对于作家们来说,来澄海不瞻仰秦牧故居等于白来。秦牧故居位于澄海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39号,是一座“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称法)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旧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民居门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可惜的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秦牧故居大门紧闭。不过,通向秦牧故居的巷弄上矗立着秦牧、蚁美厚、周礼平、蓝金生等澄海名人的塑像,作家们纷纷与之合影,好歹算是过了一把瘾。意犹未尽的作家们不禁在口头上缅怀了一番秦牧。
秦牧 (1919——1992),男,原名林派光,又名林觉夫(东亚病夫觉醒之意)、林顽石,乳名阿书(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他于香港出生。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3岁时,他随父亲回国,便居住在今秦牧故居里。17岁离开故乡到香港。1938年春到广州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辗转于粤桂两省。1941年曾在桂林的中山中学教书,并从事写作,开始涉足文坛。历任《中华论坛》、《再生》、《中国工人》诸杂志编辑。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纵队,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秦牧历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主编过《广东教育与文化》、《中华通俗文库》、《作品》诸杂志。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并任《四海》杂志主编。
其作品结集为《秦牧全集》十卷。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散文一绝”。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故又被喻为“一棵繁花树”。陶铸曾称“秦牧是广东的‘三宝’之一”。
塔山古寺的历史韵味
沿着曲里拐弯的山路,中巴越攀越高,作家们穿越满山翠绿来到塔山古寺。“山无塔以塔名亦异,有石似塔,故名”。塔山位于澄海市莲上镇,交通方便,终年常绿,四季如春。山上胜景众多,有距今900多年历史、香火旺盛的塔山古寺;有十三亭、九路、四桥、七牌坊、三十二奇石景观;有云鸿戏海、天池夜月、龙泉古迹、晴岚滴翠、龙船载经等妙景和名人手笔石刻。还有新配套的索道、标志性石塔-——大宝塔等。
据说古寺最早是建在水中间,与周围四座山头形成“四山吊金钟”的格局。后来由于战乱,古寺两兴两废,寺址也由水中央移到山脚下,扩大了中间湖水面积。这里也是南宋末年抗元的基地,山上至今还有南宋的丞相陆秀夫留下的石刻。战乱时,当地人到这里避难,因有水源,仿佛观音菩萨赐给的“神泉”,所以这里以供奉观音为主。一般的观音塑像都是站着,手拿净瓶,这里的观音是石雕的坐像,而且是元代至元年间所雕,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可惜的是,天气炎热,作家们略为流连,便驱车离开。
此次“汕尾文化之旅——澄海行”,作家们还与澄海文友举行交流笔会,互相切磋技艺,并参观了特色民校启学学校,还品尝了别具一格的澄海美食——薄壳宴。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樟林古港,没有见到红头船
●王万然
小满前夕到澄海,碧空万里,天上仅有的几朵白云也被日头曝成咸鱼脯,这是今年入夏以来最热的时候,巴不得头上乌云密布,最好下点小雨。
听说“文化之旅”要去樟林古港,澄海的同学说,可能你们的时间安排不了,起码要一个半钟头,不过走一段也行。我说一定要去秦牧故居。同学说,秦牧故居也在那里。
按照导航走街串巷到了一空旷处,停车。右边堆满建筑材料,横幅写着“观一秦牧公园环境规划方案图”。没错,就是这里,秦牧公园,一定在秦牧故居旁边。果然,路边树一高牌,上印着图文:“南粤驿道——樟林古港——文化之旅——南盛里——秦牧故居——锡庆堂——新围天后宫——水仙古寺”,下面附有导游图。
进了小巷,两边都是古老的建筑,破损并不厉害,也没有改建。一家门口嵌上了吴南生题写的“秦牧故居”牌匾,但铁将军把门。秦牧故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39号,是一座潮汕特色的“四点金”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虽然进不了大门,但怀着对一代文学巨匠的敬仰在门口留个影,也心满意足了。
据说,这个村子的房屋以前都是一位叫做“蛤蟆盛”的蓝姓大财主所拥有,“蛤蟆盛”富甲一方、妻妾成群。秦牧的父亲从海外归来,向“蛤蟆盛”购置了这处房产,户主也因此改姓林。物换星移,当“蛤蟆盛”逐渐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成为茶余饭后的传说,这小院走出去的一位林姓少年,从此便为门户增添光彩。
这个走出去的人叫林阿书、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笔名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与杨朔同为中国散文界的“南秦北杨”,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作品》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其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小时候在新加坡侨居。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92年逝世,享年73岁。
笔者青少年时代就见过秦牧的名字,知道他和欧阳山是广东文学界的两面旗帜,一个是散文大家,一个是小说大家。
秦牧故居斜对面是有名的锡庆堂。也就是就是一座典型的“驷马拖车”潮汕建筑。它占地7000多平方米,中间是蓝氏通祖祠,两侧对称各有2座“四点金”的“大夫第”。“四点金”是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上下厅房中间隔着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联结。整个建筑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从平面结构看,两侧像4匹马,中间祖祠就像车身。锡庆堂两侧两座大宅匾额上为什么刻着“大夫第”呢?难道他们家出了两个朝廷命官?原来,清朝末年,蓝金生捐出巨款救济华北、华东大水灾,清朝政府授予他大夫衔并赐予蓝翎朝服。所以蓝金生的府宅便理所当然成为“大夫第”了。在樟林,匾额上刻上“大夫第”的大宅多不胜数,但这并非代表着樟林当年在朝廷做官的人很多,而是由于清朝后期财政空虚,朝廷通过贩卖虚职来维持财政收支。
穿过锡庆堂大埕,右拐到河边,一条小河蜿蜒见不到头尾,河水蓝绿色深不见底,两岸树立整齐划一的石栏杆,干净舒畅。来回走了一段,只见临河的围墙开了一些小门,有民居也有铺面,就是看不到港口。
集中后去盐鸿镇吃薄壳宴,汤、菜、粿等都有薄壳,用薄壳作全席还是第一次看到。薄壳是一种小蚌,长得像瓜子,也叫海瓜子,叫薄壳可能是因为壳很薄的缘故吧。在我家乡,薄壳平常是用来饲鸭子的,人们偶尔也用薄荷炒薄壳吃,味道很鲜美。在韩师读书的时候,食堂有时候也提供薄壳肉。薄壳很小,比小指头还小,带黑泥的筋连成一堆,要把肉都搞出来,必定费了很大的劲。这次,餐厅的工作人员指着图片介绍,我们才知道原来是薄壳放在锅里煮,熟的肉分离出来浮在水面,捞起来就行,薄壳肉在澄海叫薄壳米。
饭后,澄海画家杜志鸿要带我们去看樟林古港,笔者很郁闷,不是去过了吗?他说上午看的是新兴街,现在去看的才是樟林古港广场。客随主便,到了一河边,远远看到一块石头刻有“樟林古港——港澳林”。这就是樟林古港广场,一栋房子前面的石碑刻有“樟林古港”。广场还有一处墙头造型的装饰物,里面铺着木片,看似床板,也可以理解为船板。躺在板上,看到上面挂着青绿泛蓝的纸片,一开始以为是万圣节之类的纸钱,有点恐怖,看定才知道是信封拍照后的印刷品。原来是潮汕人远渡重洋后的家书信封,有的还写着多少钱。这在闽南、潮汕叫侨批,简称作“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樟林港,正是潮人离开土地飘洋过番的地方,也是侨批往来的中转站。
樟林,东里镇的一个小村,上世纪初,赫然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樟林古港方圆2平方公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樟林,海阔江宽,宋代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沪、津,西至雷、琼,南下可达安南、暹罗、马来亚诸地。当时,潮州贸易活动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陆埠市。历经一两百年的变迁,樟林古港的新兴街繁华不再,但遗迹犹存。
当年进出樟林港的商船都是红头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遗憾的是,笔者在樟林古港广场看不到红头船。
一百多年前,笔者的祖先是开着红头船到碣石的,然后在碣石买地建房定居。我家的祖屋建在桂林浅前的三间两伸手,面临“流深”——就是碣石港最深的航道。相传以成公来自澄海外砂水沟尾。外砂镇现属于汕头市龙湖区,但听澄海人说,水沟尾在澄海城内,现叫昆美村,也有人说就是外砂的李厝村,该村王姓占多数,土改取名的时候,就以小姓李厝来命名。祖宗从哪里来,因为没有辈序,很难考证。按照墓碑的名字,有惠、以、克、侯,侯是太祖辈的,到我爷爷就没有了。“惠、以、克、侯”四字是否属于辈分诗,也不能确定。原来是说一世祖以成公在碣石成家立业后,把父亲惠福公的骨殖从澄海迁来,后来因迁坟发现,惠福公是“血葬”,那么,惠福公才是一世祖。
据外砂王姓人推测,以成公有可能就是王兴顺。资料记载,王兴顺(生卒年不详),又名传烈,外砂林厝村人。自幼家贫,为人慷慨好义,深受乡民爱戴。清咸丰二年(1852)开始,潮属各县三年连降大雨,洪水泛滥成灾,时值太平天国起义,人心思变日甚。王兴顺结识了潮安吴忠恕、陈阿十和潮阳陈娘康等人,于咸丰三年秋,在桑浦山聚义结盟,以“灭清朝,求人民”为号召,发动农民起义。四年五月,兴顺配合吴忠恕、陈阿十等破下坑,进驻龙田,没收豪绅财产,分给百姓,继而围攻澄海城。清廷调集大批官军增援,双方激战,伤亡惨重。同年八月,陈阿十病死,吴忠恕带兵围攻潮州城。为配合吴忠恕军事行动,王兴顺进攻鸥汀,钳制了清廷驻鸥汀兵力,连潮阳吴均增援潮州兵力也被牵制在澄海,使吴忠恕进攻处于优势。此役生擒增援潮州的饶平知县王惠傅。十月,吴忠恕兵败被杀,王兴顺势孤无援,不得不率众撤至鹅兴州。清兵入乡后杀人放火,兴顺带领百余勇士,突举袭击,逼清兵退至下埔渡口,自己遂带领部属乘船出海,不知所终。而外砂族人说,王兴顺去了碣石改了名字,时间与本家创业老祖吻合,但没有实证,也有可能是其部属。如果说王兴顺确实到碣石,那么他们是个团队,应该有其他人在碣石居住,但没有听祖辈的人说起,只知道老祖公是单独来做生意的。
至于老祖公留在澄海的白氏妈(妈,河洛话有两层意思,一同普通话,即母亲;二读上声,与玛同音,指祖母及以上女性祖宗和女神仙),同学指出,没有听说澄海有姓白的,会不会姓麦?白、麦在潮汕话都属于入声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红头船,是维系外出潮人漂泊灵魂与乡愁的缆绳。在樟林古港,没有见到红头船,但归途中,我还是想着红头船,想着祖宗乘着红头船,乘风破浪,从澄海到了碣石。
细看澄海得归迟
●陈辚
林徽因说:“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 现代散文大家秦牧的家乡澄海就是这么一座与我有缘的美丽城市。
澄海是汕头市下辖区,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澄海樟林因古时"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我和文友来到澄海樟林,是5月20日上午,骄阳似火,万里碧空。“未有汕头埠,先有樟林港。”历史上,樟林港是广东盛极一时的贸易大港。在1886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樟林与天津、南京、厦门等耳熟能详的口岸并列,在汕头港开埠之前,国际邮件上写有“中国樟林”即可送达。我们在参观樟林古港广场时看到樟林先人漂洋过海到安南、暹罗、马来亚等海外谋生寄回的许多旧信复印件,有儿子寄给父母收的,父亲寄给儿子收的,或丈夫寄给妻子收的,一封封饱经沧桑的家信,读来方知人不能穿越时空,但思想可以凭着文字记叙的力量而前见古人、后见来者的,就如我在读这些旧家信时,能感受到当时侨属的情感,一种“家书抵万金”的感叹弥漫而来……
炎炎的烈日,天空湛蓝,天地间如同蒸笼笼罩,水泥地板流动着热浪,喘着淡淡的白气。一路上,陪伴我们走进澄海樟林采风的画家杜志鸿,他光亮的头、欢快的声音和微笑,让我们的行程不仅欢声笑语不断,又不会在纵横交错的巷道迷失方向。樟林的古巷干净整洁,一座座井然有序的老屋,散发着古韵雅致,尽显婉约风情。人置身其中,恍若时光倒流,有一种老时光里岁月静好的感觉。新兴街是一条建于嘉庆七年(1802年)的老街,在清代有粤东“通洋总汇”、潮汕“丝绸之路”之称。如今的新兴街寂静冷落,繁华不再,但清代建设群古韵犹存,老街两侧的老屋的门或虚掩或紧闭,门庭陈旧,一檐一柱、一砖一瓦被风雨冲洗褪了颜色,墙壁也因风雨剥蚀而尽显岁月沧桑之外貌。“繁华事散逐香尘”,透过街两旁古色古香的货栈铺户依稀可想象到这里曾经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繁华的场面。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曾说,新兴街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将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根认祖。泰国樟东联谊会的会徽就是一艘仿照樟林的“红头船”制作的图案,这正是千千万万泰国侨胞寻“根”心态的真实写照。
我们移步转入东里镇樟林观一村索铺巷,两侧都是潮汕特色的“下山虎”、“四点金”的建筑的老房屋。它们沉默不语,又似乎在向每个经过的人们讲述光阴流逝的旧事。秦牧故居位于该巷39号,占地387.5平方米,是一座“四点金”房屋,贝灰砂土墙体,平面是潮汕传统民居“半边厝”建筑,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现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秦牧虽只在这里生活了三年,但他在《故乡的女神庙》中这样写道:“我的家乡在澄海樟林乡。少年时代,当我从海外回到乡间的时候,这里有许多事物吸引着我,除了大鹅、小食、许多人家门楣上的牌匾、溪流里的鱼虾外,还有一些神庙也使人觉得情趣横溢。”因我们来时,不是秦牧故居开放日,对大门紧锁略觉遗憾,但我们依旧选择与旧居合照,期望能沾一沾巨匠文气。
与秦牧故居斜门面有一座门庭额匾书“汝南世家”的大房子,进入后是一个大旷珵,正中间是“蓝氏通祖祠”的“锡庆堂”,是一座潮汕建筑风格“驷马拖车”的祠堂,两侧各一座潮汕“四点金”的“大夫第”府宅。“锡庆堂”气势恢宏,既古朴典雅,又富丽堂皇。堂内外装饰华美,雕梁画栋,绣筵花绕,壁墙上贴绘着东南亚各国风情图案花纹的墙砖,甚至连铺地板彩砖也来自意大利。走进“锡庆堂”,犹如置身于一座建筑艺术殿堂,令人惊讶屋子主人的尊贵富有,又赞叹先人巧夺天工的工匠艺术。
离开“锡庆堂”后,我们拐进巷道的拱门来到“渔行巷”。 “渔行巷”是旧时樟林古港河岸边的一个鱼货生意的小集市。如今“渔行巷”已被打造成一条休闲的绿道,绿树绿竹成荫,花朵姹紫嫣红。一条小河绕巷道而流,河水清澄,游鱼细石可见,风吹河面,清爽入怀,凝望波光粼粼、荡漾着斑驳迷离的河面,神情惬意,不觉思绪万千,想起秦牧的《故里的红头船》中“我们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河面并不很宽。我们常在河中游泳和捕鱼”一段的话,想象少年秦牧游泳和捕鱼欢乐的情景,心情格外的美好。可惜如今小河安在,作家“已沉泉”,他只活在他的作品和我们的记忆中……
时近中午,大家还在樟林古港名人墩参观蚁光炎、蚁美厚、秦牧、周礼平、陈卓凡、郑廷櫆、蓝金生的雕塑时,我借机匆匆忙忙赶去朝谒观新围天后宫。天后宫是皇宫式建筑,红墙朱瓦,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还有正殿横梁上清乾隆期宰相刘墉题赐“海国安澜”四字镀金匾额。据秦牧在《故乡的女神庙》所言,新围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1789—1794年),占地十亩,为广东省面积最大、建筑艺术最精湛、影响最广。
午后阳光更猛烈,倾泻着刺眼、炽热的光芒。我们驱车前往樟林古港,它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古港遗址位于澄海区东里镇,方圆2平方公里。如今古港遗址是一个集纪念、休闲、侨史文化的旅游景区,已看不到大海碧波浩瀚,也没有史书所言的“樯橹如林,商贾似云”的繁忙痕迹,只有一条韩江的支流溪水从古港的旁边缓缓地蜿蜒流过。景区绿草如茵,花朵簇簇,各式各样花朵,有红的、蓝的、黄的、白的、紫的,芬芳鲜艳夺目、苍翠茂盛的树林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装缀得十分协调美丽。景区有一个小广场有一座樟林古港的纪念碑,碑文介绍这里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在花径绿道上低徊漫步,树叶筛选着太阳的光线,陪伴我观看红头船的相片及资料和侨民的家书展品时,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想起秦牧的《土地》:“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又不禁想起母亲告诉我的一件家事:上世纪40年代时,我的奶奶抱着二岁女儿过海乌土村娘家做客,私自把女儿卖给来靠碣石港的汕尾红卫渔船。等到我爷爷见奶奶没带回女儿,问明情况后去追寻时,渔船已离港了,从此音讯全无。我的妈妈说听我奶奶描述,渔船是红头的,大艘的。在30年前,我看过红卫渔船并没有妈妈所描述的情形,结合红头船的资料及看了万然兄写他的祖先乘澄海红头船到碣石的文章。这样想来,或许我的姑姑可能是卖给了澄海红头船,我在樟林古巷穿行时看到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或许是我的姑母,虽然我们已经不可能相认了,但自从我知道这一件事,我都会在心里不时地祝福我的姑姑能吉祥平安。
告别樟林古港返回汕尾路上,虽然因时间短暂,行程匆促,未能遍访澄海的古迹美景,但我相信,一切美好的不会消逝,但愿他日再来时,细看澄海缓缓归。
作家们在澄海启学教育采风
沈洛羊 摄
一路旅途一路景
●陈瑞绒
从陆丰甲子到汕头澄海120多公里。
车子一过览表桥便进入惠来境内,在隆江上了沈海高速路,直奔汕头澄海。路上车辆寥寥,不像珠三角那边的高速路,车辆川流不息,车头连着车尾,开着令人心惊胆颤。车窗外视野辽阔,只见大片乡野,满眼苍翠,偶见一两村落。接近汕头市区,通过一座又一座大桥,海湾大桥礐石大桥是新建的现代化桥梁,在蓝天之下海面之上显得磅礴壮观。记得小时候去汕头,车子还必须开上轮渡过海。
在湖心出口下了高速,高速路口一侧的花圃,格桑花正在开放。夏日的午后,炙热的阳光,鲜艳的花朵,穿行的车流,行至此,日高人渴漫思茶。
画家杜志鸿尽地主之谊,带领我们去参观奥丽玩具厂。澄海是玩具之乡,所产玩具畅销国内外。奥丽厂长泡起功夫茶,普洱茶香气四溢。风尘仆仆后坐下来喝杯茶,逗留片刻,是暑日的一片阴凉。起身去参观大厅透明玻璃橱柜里的展品,灵巧精细的小汽车,神气活现的机器人,惟妙惟肖的小玩偶,琳琅满目,别出心裁。
而沃马动漫有限公司的展厅更让人眼花缭乱。航空母舰和飞机坦克,马车古堡与江南建筑,全是小积木拼搭起来的世界,色彩缤纷,造型巧妙。我被一个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的战士吸引了,他全身上下都是深绿色和浅绿色,戴着帽子,持着枪支,酷酷的。在积木的世界里穿行,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又疑心闯进星球大战的场域里。孩子们真幸福,可以沉浸在玩具的世界,活在自己的乐园中。
澄海除了玩具,当然还有更吸引我的,那就是秦牧故居。秦牧在此地度过了他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一座四合院匾额写着“秦牧故居”四个大字,门前的墙壁,略显斑驳,大门旧漆胶落,壁画意境雅致。修缮后的故居,因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更显出古朴和底蕴。大门紧紧锁着,把客人拒之门外。一位步履蹒跚的阿婆经过秦牧故居门前,我们向阿婆打听,原来这里修复后,节假日才开放。
故居藏在不起眼的小巷,一条深巷,几户人家,大门挂着匾额“汝南世家”,“景川”,深巷院落,前庭后院,飞檐翘角,精致细腻的雕刻,古旧厚重的门环。看起来,这条巷里过去住着不少大户人家。秦牧先生的父亲当年从海外回来,在蓝姓大财主“蛤蟆盛”的手中,购置了巷弄里的这处房产。这条巷弄,现因走出了一位著名的散文家,从此光彩生辉。
漫步在秦牧少年时走过的石板路,目光穿过巷口的尽头,巷口门外一片开阔,一条河流横穿而过。河面平静,河水碧绿清澈,河堤绿树成荫。静静的河边,三五成群的老者在榕树下拉家常,在屋檐下下棋。是一副朴实温馨的潮汕民间素描画。
秦牧少时在附近的这条河游泳,在河里捕鳗鲡泥虾和扁蟹,那时河只是一条小河,而少年秦牧并未知这条小河的来头不小,从前曾经有过“帆樯云集,货栈成行”。早在清初,红头船在此出发,乘千里风破万里浪,漂洋过海,直达远洋。那时这里被誉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它是樟林古港,是海丝源头,是红头船的故乡。
人世总是千变万化,事物不会一成不变,后来汕头开埠,樟林港口日渐没落,几乎消失。如今,樟林广场屹立着的一座碑亭、一块碑记,记录着港口辉煌的过往。2017年初,央视国际频道《记住乡愁》栏目组,曾专程来拍摄樟林古港。风采毕竟掩不住,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总是会被重视和关注。
重修后的樟林古港,铺设了滨水步道,建造了樟林古港广场、观海广场、山海雄镇庙前广场,又设置了码头劳作、离别情、亥爷等雕塑,还原繁盛场面,寻求昨日重现。
我熟悉这古港的气息,是典型的潮汕地区特有的气息:勤劳吃苦,艰苦拼搏,一心向上而又平静淳朴。历史的流风余韵飘荡在上空,筚路蓝缕的往昔停留在原地,寻根的人回到这里,便得了悠悠的回答。
离开樟林古港,我们一行人驱车去了塔山古寺。古寺依山临水,绿树环绕,游人不多,倒是清幽寂静。寺门气势磅礴,面前一湖碧水,湖水被塔山诸峰环抱在中间。据说古寺最早建在水库中央,后来移至山脚下。拾级而上,进入大雄宝殿,殿内观世音菩萨、文殊、普贤、十八罗汉金光闪闪、慈眉善目。我双手合十,虔诚祈求佛祖保佑平安。
塔山生长着高大的果树,树上结满累累垂垂的青涩果子。夏天的风摇动着树梢的枝叶,一阵一阵婆娑的风声传来,染尘已久的心灵顿时变得安静平和。
提着一盒澄海玩具踏上归途,精美的玩具将孩子的梦想组合成型,古老的文物将历史的风烟凝固。世界总在向前发展,在发展中载浮载沉,我们就在这浮浮沉沉中不断地调适着自己的心境和姿态,面带微笑,步履不停,暂且享受这一路旅途一路景吧!
澄海行
●洪天丽
漳林古港
站在漳林古港的纪念碑下,我听见
一条江与海的遥遥对话
当年的故事隐入巷子深处
风在转角处,捡起屋檐的回音
是陈旧的秘密
古港要用什么姿势,才能再次拥抱
红头船,已经驶往时光深处
桅杆牵着一代人的思念
绳索将丰碑套在历史的码头
我相信它在粉墨谢场之后
流云的水袖,依然有绝代的风华。
东里镇天后宫
从天后宫的后门进去
先邂逅一园自由散漫的花草
扬琴和二胡奏出乡味潮音
茶水自斟,时光慢下来
墙壁噬着满怀心事的沙粒
不可手触,怕时光倒流将古韵泄露
耳房里陈放着隔日的灰尘
天空嵌入破旧的檐角
藤蔓无忧,独自撑起花朵
在这里静静观赏
一座古迹,神明并不遥远
逐渐修缮扩建的宫殿,延续众生虔诚
殿内天后静坐
殿外河清海晏。
新兴街
新兴街盛满富足、欢喜和期盼
这里曾商贾聚集,货栈成行
它名字里的新奇兴旺,换来
如今的满眼古韵
清代建筑格式,与岁月无争
犹如优良传统,世代传承
永安楼寄望人事永安
聚会的茶水,写满远洋的传奇
来来往往,漂泊或归侨
番批一张张都是牵挂和祝福
当年的车马,踏过风华的时代
到此刻,只余沧桑的回响。
总监制:王万然
总编审:余小文
责任编辑:贺燕
编辑:林一秀
转自:汕尾日报2018.06.03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