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放下主观区别,方能摆脱世俗痛苦

一、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总带着“区别心”去看待痛苦。

《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美丽的概念在心中产生的时候,那么丑陋的形象也会存在;当一个人知道什么叫做善的时候,不善的观念也在心里产生。

在这世间,标准与价值观都是人为设定的,标准存在的作用本身就是为了区别这个世界的是非善恶,但是当标准充斥了太多的主观意识之后,这种所谓的“客观标准”本身就已经不再客观。

如果拿着偏颇的认知去审视问题,最后只能被问题捆绑,就像一个人拿世俗的标准去审视世俗一样,最后也会产生了世俗的情绪,更由此产生痛苦。

我们可以带着标准区别人生的是非,但是我们不应该拿这个标准当做认知去评价人生的际遇。

在世俗之人的眼中,“自身”与“外界”是两个不同的单位,将自己放在“主观立场”,将生命之中出现的际遇以及自己看见的世界归属于“外界立场”。

自己在主观区别心的驱使下,加上人性之中趋利避害的心思,当外界发生的际遇合乎自己心意的时候,感觉的自然是开心畅快,如果外界际遇发生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便会痛苦沮丧,觉得自己遇到了低谷,这就是负面情绪产生的过程。

而解决负面情绪的根本,就是放下自己的“区别心”,让自己从主观立场跳出来,化身于客观之中。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

意思就是说:一般人听到黄莺啼叫就高兴,听到青蛙鸣叫就厌恶,看到花木就愿意栽培,看见野草就想除掉。这都是根据事物外象来评价事物的好坏,但是从事物的自然本性来看,哪一种动物不是随着天性去啼叫,哪一种草木不是随着本性去生长呢。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独特客观的形态,但是这一些客观在人类主观意识面前就会产生偏见,因为一个人拿主观情感去评价客观事物,本身就是错的。

总之,不要把自己当做世界中的个体,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世界本身,比如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也都是自己本身不同形态的转换,而不是你看待外界的存在的表象,既然都是自身不同的形态,那又有什么好和坏的区别呢。

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惠子进了灵堂之后看见了庄子蹲在那里敲着盆唱歌,惠子特别生气的跟他说:“你的妻子跟了你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到老了你不去哭丧就算了,还在这里敲着门唱着歌,真的是太过分了。”

庄子就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很痛苦,但是后来推究起来,觉得她当初没有生命,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骸,也没有气息,后来从混杂恍惚之中有了气,气变化有了形体,而后来也有了形骸,才有了生命,如今变化死去,这不就像春夏秋冬四时变换一样吗?她现在就是顺应变化,安然的躺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嗷嗷的在旁边哭,不就是违背天命吗,所以我停止了哭泣。”

如庄子一样,从自己的主观角度跳出来,站在客观的状态去审视人生发生的一切。

这不是单纯情绪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从自己认知根源出发,将人生的一切都看作自然初生,自然幻灭一样,这才是正确认知事物的道理。

人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状态,生命出现的每一种际遇都是飘忽不定的,有好的自然也有坏的,就像《菜根谭》中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有的时候会遇到鲜花,有的时候也会遇到野草,如果遇到鲜花的时候就高兴,遇到野草的时候就痛苦,这不就是内心被外物纠缠了吗?

如果能够放下自己的区别心,哪怕在遇到糟糕的事情,也能让自己避开更多的负面情绪。

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伤害我们的情绪,所以能够放下区别心,以“无为”之心面对世俗,不以主观意识去评判人生际遇的时候,无论遇见什么,都能更加平和坦然。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情绪之后,即便那些人生机遇之中存在的痛苦,也能随着我们情绪的释然而及时止损。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

  • 《庄子》:世间有智慧的人不多,但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一. 这个世上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但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不少. 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主观愚昧的意识之中,以错误的结论定论世俗,再以愚昧的心思自以为是,最后导致自己沉浸在自以为是的得失标准之中,计较着不该计较 ...

  • 《道德经》:保留对于事物的感知,收敛人生多余的情绪

    一. 人可以有情感觉知,但不应该有"情绪".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但是在生活中,人通常因为情感延伸而生出多余的情绪,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状态,因为当一个人被情绪蛊 ...

  • 如何从已知中找到未知?(瑜伽哲学)

    REC 知识可以通过觉知,发现或学习的过程获得 知识是指对某个主题的理论或实践的认识.它可以是抽象的(如实践技能或专长),也可以是具体的(如对某个主题的理论理解);它可以是非正式的,也可以是系统的.知 ...

  • 《道德经》:放下主观偏见,以“道心”领悟事理

    人生最大的错误并不在于事件表象的是非对错,而是在根源上缺乏正确衡量事物的标准以及清醒审视世界的内心.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 ...

  • 《小窗幽记》:以慧眼观尘世,跳出世俗局限

    一. 世人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我"字,人皆以"我"为中心,所以在"我"身上产生的事情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说"我的 ...

  • 《庄子》真人论:顺天命而行,不因俗心所累

    一. 用世俗的角度去看,个体的死亡代表着永远的消逝,但是从道的角度去看,个体的消逝也是另一种状态的新生.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翩翩起舞的时候,觉得特别畅快盎然,正在享受飞舞的快乐时,突然 ...

  • 《中国哲学简史》(7)庄子:“幸福”的两个境界

    庄子,原名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蒙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先秦最大的道家,道家在经历第一阶段杨朱.第二阶段老子之后,庄子是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 ...

  • 放弃主观上的努力并非逃避,恰恰是尊重现实的表现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很多来访者会问我说:'老师,如果让我不为未来筹划谋略,不对过去反省深思,我会觉得这是逃避.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正视.解决问题吗?' 面对这个问题,我总会回答说:'你所谓的筹划谋略,无非 ...

  • 《庄子》:放下自己的偏执,才不会成为思想的囚徒

    一. 庄子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支离叔和滑介叔两个人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虚无之所里游乐观赏,那里曾经是黄帝休息的地方. 不一会,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惊恐,并且厌恶这个东西. 支离 ...

  • 道家庄子的“以理化情”,正是我们的生活所需

    道家继承发扬了我国道学,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影响深远,西方有圣经,东方有道德经,而道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杨朱的第一阶段,老子的第二阶段,庄子的第三阶段,本文来说庄子,说庄子的&quo ...

  • 破解神秘主义:用"道"去看待万物,天地万物都一样

    庄子认为是非完全是由主观的立场造成的,所以要消灭是非,也要消灭主观的立场. <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