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夜观星象,观的是什么?是如何观的?
·
历史上,一共有两个星图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是古希腊星图,也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星座,另一个就是中国古代的星图,现代的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一起对其进行了分析还原,结合历史文献,发现我国古代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观察天象了。
古时有智慧的人不仅可以通过星象知道天气趋势,还认为能通过星象预测人间旦夕祸福。通过观察星象,了解星象,记录星象状态。
古人观察星象有几千年的历史,足以证明我国古人的大智慧,古人为识星辰和观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中国古代星空区划之 星官、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古人夜观星象,观的就是这些。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也自成一体,早在殷周之际就有了将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较为详细的对亮星的分群和命名,但当时列国割据,各成一体。到西汉时,才趋向统一,并形成较完整的系统。《史记·天官书》就反映了当时的区划情况。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基本单位"星官",也就是把相邻的恒星组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图案,并分别取一个名字,称为星官。若干小星官又可合成大星官。后来,星官不仅指星群,同时也指天区。主要的大星官就是三垣和二十八宿,在唐代《步天歌》中,三垣和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体系。三垣指北天极附近的三个较大的天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天北极周围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座;太微垣包括紫微垣与二十八宿之间的狮子座、后发座、室女座、猎犬座等天区;天市垣包括相应的蛇夫座、巨蛇座、天鹰座、武仙座、北冕座等天区;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且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
中国古代的“二十八宿”星象系统是什么?28宿系统有如刀切般,从天极(意指“北极”)向南呈辐射状划分成不等分的28区块星空区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动而选择邻近天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28个不同大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就叫作一“宿”,作为观测时的标志。我国古代就是依据每宿星象的出没和中天(位于头顶时)的时刻来判断季节,甚至在编制的历法中划分24节气,和推算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位置的标准。法国天文学家德尔普指出,28宿的星区划分已明确地预示了今日划分星空区域的精密方法。依据《吕氏春秋》所记载28宿建构形成的初期目的,是为了观测月亮的周期运动。28宿的选取由于古代是凭肉眼直接观测,为了测定天体的明确位置,所以都必需在各宿中选取一颗较明亮的星作为测量的标准,这颗被选定的星称之为“距星”。由西向东相邻两宿的距星“赤经差”,称为此宿(位处西侧者)的“赤道距度”(简称为距度)。在赤道座标系中,天体的位置是用“去极度”和“入宿度”来表示。天体和赤道的角距离叫作“赤纬”,所谓的去极度是指天体与北极的角度,相当于现代的“90度减去纬度”。而入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的距星的赤经差,所以我国古代的赤道座标系统的赤经起算点不是一个而是28个。下图仿自南宋“苏州石刻天文图”的北极圈外被28辐射状条纹划分成28区块中的局部景观。
二十八星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
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南方朱雀七宿三国时期,一个名叫陈卓的学者对星宫进行了整理和统一,晋国建立之后,他担任晋国太史令,绘制成了总括甘氏、石氏、巫咸氏三家星官的全天星图,还撰写了很多占星学的著作,例如《天文集占》《四方宿占》《天官星占》等。他综合了三家源于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天文学星官,整合出来的全天星官系统包含了283官、1464颗恒星,这个系统是相对完整的,只可惜原著已经失散。
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在古代,连最基本的望远镜都没有,更别说天文望远镜,那么,究竟古人是如何夜观星象的呢?敬请保持关注,答案即将由【五体】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