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热搜,面对艺考他们还是要倒吸一口凉气


全选C


你们的三石弟弟又上热搜了。

又有新作品面世还不是缘由,只因他背负一把剑,出现在北京电影学院复试的考场。

而与此同时,易烊千玺和凭借《无心法师2》人气极速窜升的李兰迪,也在备战中央戏剧学院之路上,努力挺进。

看见没有,不管他们有多大人气和多少作品,一旦参加艺考,一个个都屏息凝神,纷纷表示亚历山大,不敢掉以轻心。

在外人看来,相比高考的正襟危坐,艺考似乎和善些许。但年复一年不断上升的报考人数,与国内一流艺术教育资源的捉襟见肘对比,其残酷程度丝毫不逊。

去年,报考北电人数近40000,总共录取不过400多人。今年单表演专业,近10000人报名,录取比例也在200比1。能成功突出重围的,不过数十人而已。

不论动机如何,选择了艺考就等于选择了艰辛,从这点来看,每个人的努力都值得尊敬,至少他们并未放弃自己做出的选择,无关结果是喜是悲。

但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此百里挑一的录取率,从常识来说,选出的人才自然也当出类拔萃。而放眼国内电影业现状,我们却很难不怀疑,艺考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今天小十君推荐的这部《入学考试》,也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豆瓣评分7.6,IMDb7.1,讲述了法国电影学府La Femis历时半年的一次招生。

La Femis,全称法国高等国家影像与声音职业学院。对国人来说,可能没有纽约电影学院或南加州大学熟悉。但其实,它不仅是法国最好的电影类专业学府,也是培养大师最多的学院之一。

毕业生,不仅包揽世界大大小小各种电影节奖项,更是历年三大电影节常客。

甚至可以说,FEMIS塑造了整个现代法国电影史。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近百位导演毕业于此,如西里尔·科拉尔—《野兽之夜》、克萨维尔·波伏瓦—《北方》,让法国新一代电影人赢得了无数掌声与桂冠。

这些导演创作虽各有千秋,但美学风格的统一与互助精神,颇似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北电78级,被学者称为“FEMIS一代”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入学考试》从内容上似乎略显单薄。

没有一般纪录片所关注的深刻主题,既不瞄准弱势群体,也不倾注人文关怀。相比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电影,它更像是给学校扬名的宣传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貌不惊人的影片,却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纪录片大奖,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与外界的误解不同,纪录电影并不只是简单复制外在现实,与剧情片一样,纪录片导演也要通过甄选细节来组织原始素材,使之具有前后一致的表达形式。

这种观感上的漫无章法,只为重现真实生活的零零散散。

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作品,没有刻意营造的冲突与激烈紧张的矛盾,也没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

相比一板一眼的惯常套路,自然且暧昧的处理方式,与非连续的影像结合,更适合诠释FEMIS的理念。你也完全不用担心会沉闷无趣,光是考官与学生的唇枪舌剑,就不亚于一场辩论。

与国内几天时间就决出输赢的艺考不同,为求公平公正,FEMIS整个考试过程长达半年

包括笔试、面试、即兴创作等常见环节,但形式上的类似,并不代表内容上一致。从报考到发榜整整半年时间,要想通过两个小时就说完,自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开始不久,就是针对考官的培训讲座。其身份涉及导演编剧等核心人员,甚至还有编辑、影评人以及电影院经营者。

与通常考试不同,决定学生能否通过的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圈内业已有所成就的职业电影人

唯一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每个考官都要通过自己对行业的认识给出判断。

多元身份,决定了其审美与考核角度的千差万别,从第一关就卡住了来自培训机构的流水线产品

第一轮考试,常见的影片分析。相比场外忐忑不安的考生,大厅里的考官也要对自己的评分做出阐述,讨论间或夹杂激辩。

阐述自己的作品并回答问题,也是考核中重要一环。

不论导演还是编剧,以及美术与摄影类考生,都要从创意产生到最终实现的完整角度,明明白白讲述自己的思路。

而考官则被随机分为不同小组,身份各异没有统一观点。他们的存在并非为给学生挑刺,而是将视角投入故事本身,一同探讨如何推进情节发展。

这时,我们也开始近距离接触不同的学生。

虽然年龄层次相差不大,但不同的教育与生活背景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个体。有的异想天开有的脚踏实地,有的关注宗教有的关注家庭。而那些心智固化满脑子俗套的人自然没法瞒天过海。

在现场排练的段落里,我们能明显看出考官的理念冲突。有人关注这场戏是否能按标准流程完成,有人则关注考生的洞察力,发现场景中暗含的情绪与亮点。

那些对自己作品有着深刻认知的考生,根本无须成片,只用寥寥数语,就能把你带进一个刚刚萌芽的世界。

这里没有孰好孰坏的绝对尺度,只看你能否展现角色的特点与细节。

这也是好电影的一贯前提,拍电影不是做公式那么约定俗成。同样一场男女吵架的戏,交给庸才与天才,呈现的是两个世界。以自己的感悟与洞察,而非复述教科书,也是考核的重点。

而那些对梦想夸夸其谈的考生,轮到专业问题,甚至连说出一部自己最喜欢的电影都无能为力。好高骛远到可发一笑,自然没有可能走进下一关。

考核潜力而不是能力,这句话被谈了无数遍却难以实现。FEMIS也会遇到那种难以抉择的问题。

比如那种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差之千里的考生,如果按照一般流程,他们结结巴巴的口才绝对通不过面试,但在FEMIS,口头表达并非致命弱点,个人魅力也不是问题关键,异类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考官们还被要求不以第一印象判断人,而要尊重每个个体的天然差异,对他们的动机和志向有深刻了解后,再行发言。横向上,要求你博览众长,开放自信;纵向上,又需要你有所侧重,扎得下去。

在制片专业的面试中,一位女生回想起与电影的初次邂逅,言语间流露出的热情与向往,让久经世故的考官都微笑动容。相比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长,她的分享渴望与未来显然更值得期待,正因其潜力还有待挖掘。

除了对专业与潜力的探查外,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其未来命运息息相关。

那些以雇员心态要求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与风险的人,自然也只能被淘汰。因为这不是现实,而是逃避与软弱。

而彻底坦诚自我,拥有良好心态的人,在如今这个大师鲜见而庸才不断的世道里,却值得珍惜。他们并非出于功利目的来取悦考官,这才是斗志不息的源泉。

当然,FEMIS并非专门培养所谓“艺术片导演”的摇篮。

在他们看来,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纯艺术片或纯商业片,他们更抵触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创作者,只会拍些没人感兴趣的空中楼阁一般的影片。

这也就是为什么,《入学考试》不是那种全景展现某段历史事件或社会现实的纪录电影。

它一无巨细靡遗着墨考试前前后后,二对所有人物都是平等相待。更像是无声的观察者,以超然无偏见的态度,记录考官与考生无数次思维碰撞中,所袒露的吉光片羽。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镜头本身也像一位不动声色的考官。

换句话说,无论是FEMIS还是其他学府,其卓越成就并非来源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关键,是这个系统的源头取自活水,而非静潭

最后,祝每个真正热爱电影的考生,学有所成,梦有所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