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村的笑容
11月3日,黑龙江二龙山村,瓦蓝瓦蓝的天上停着几朵白云,零下5℃的气温把连环湖水冻出了冰碴。农家小院儿里,玉米铺出一地金黄。白的、黄的、花的公鸡和母鸡们追逐嬉戏,成群的白鹅摇摇摆摆地在坡上闲逛。秋收的忙碌,还在继续。
一大早,我受中国作家协会选派,参加“中国一日·美好小康”全国作家联动的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的采访目标是距离黑龙江省大庆市区百公里之外的这里。此前,我与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董洪涛约好,想去乡亲们家串门。
这里的家家户户董洪涛都很熟。这里人家最大的特点是房子都崭新齐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家都有大照片,装了相框的,摆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于是,我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看。
那是周国春夫妻俩,身后的新房子正在上盖,旁边的红砖垛成了陪衬,媳妇特意抹了口红,换了新衣裳,一人搂着小孙女,一人搂着小孙子,全家人的嘴巴都微张,好像一齐在喊:“甜!”而毛俊峰和老伴笑得腼腆又羞涩。有的是孤寡老人的单人照,有的是宝贝和妈妈的亲密照;有的是一家三代的小团圆;有的刚大病初愈,表情里有些如释重负的味道。
这些照片“诞生”在5月,村里危房改造马上竣工收尾,再加上2019年全村41户88口人全部稳定脱贫。董书记特意找来摄影师,给每家都好好拍了几张照片,纪念一下。我看见,照片上方统一有几个字:“脱贫光荣,最美笑容”。
要最美的笑容,也要最久的笑容。徐连江有老年慢性病;徐殿柱是智残加身残;张国才脑子慢,耕地少,还供孩子念初三;邹本维得了大病一直住着院。对这四户,董洪涛还放心不下,随时都准备拉一把。
还好,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有起色,原来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工薪族”,村里给找到了“工作”,收入增加一点是一点。
太阳正好。78岁的李素珍坐在院里搓苞米,见我们来了,忙撑着两条弯腿颤巍巍地站起来,跟董书记那热乎劲儿,俨然老熟人。李素珍久病体弱,不忍心给孩子们添负担,自己一个人过日子。端午节,董书记拎来了粽子。大娘左看右看,不知怎么个吃法。董洪涛心里一阵难过。
董书记来得更勤了。屋里电线凌乱,他给换电线;下雨了,他给抱几捆干柴禾;从家回来,他把爱人给带的熟食给大娘送去;他扫村委会的院子,顺便把老人的院子也给清理干净……
大娘皱紧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心情一好,就来村委会串门。她喜欢红旗下的热闹。
春天的时候,县医院的白大褂来了,给大伙儿量血压、测血糖、称体重,不出村就能检查身体,还给发药,不花钱。
五一节前,乡亲们端着纸箱子,排着大队,来领扶贫鸡崽儿和鹅苗。不常见面的老少爷们、婆子媳妇、小娃娃都出现了,那场面跟过年似的。一只只刚破壳的小鸡小鹅,黄嫩嫩毛茸茸的,一天天养大,就好像把希望养大。
小年前夜,董书记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他笔墨纸砚地摆了一排,写啊写,红红的春联福字铺了满地,贴了满村。
党群服务大厅特别敞亮,瓷砖的台面白白净净。会议室里桌子椅子整整齐齐。那面墙,叫党建文化墙。一闪一闪的,是电子屏。工作队来的这几年,村里不一样了。
清晨,董洪涛总是早早起来,沿着大堤走走。他的脚上,是一双普通的黑色运动休闲鞋,宽宽的白边儿,紧贴着田埂,紧挨着泥土。驻村三年,西装、皮鞋早已被收到箱子里,他喜欢自己现在“村里人”的样子。又是一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了,他敞开肺腑,尽情地做了几个深呼吸。
他腰间拴着村委会的钥匙,笑言我来了就省了一个打更的,而村民们都知道,这免费“更夫”在一刻不停地操心着他们愁啥、缺啥、想啥、念啥。
梦想很多,一个一个实现。
十条巷道都是新的,雨天出门,鞋底下也不会粘一脚泥巴了。走夜道,有路灯照亮,从西屯亮到东屯,一盏、两盏、三盏,一共三十七盏,再不是漆黑一片了。
广播电视,通了;电,通了;宽带,入了户。住房安全了,喝水也安全了,上学有保障了,医疗有保险了……
有卫生室了,卫生室里有医生了;有广场了,广场上有活动了。书画下乡,健康义诊,扭大秧歌,普法讲座,活动一场接一场……
11月3日的月亮悄悄爬上来,这是董洪涛驻村的第1143个晚上。夜空深邃,他正枕着乡亲们日渐稠密的笑容,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