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贵阳的标志建筑——贵州12日之贵阳(2)
★旅游地点:贵阳甲秀楼
在晚上与甲秀楼经历过惊艳的初见之后,白天自然也免不了再去一回。这一次,人气显然比夜晚更甚,还有不少旅行团,也不负它全国十大名楼之一的盛誉了。
白天看楼,自然更为清晰,集楼、台、亭、阁、桥于一体,型制布局和建筑功能,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甲秀楼与贵旭建成的历史几乎同样的久远,当时就有甲秀楼、浮玉桥、观音寺、翠微阁、涵碧潭、霁虹桥、芳杜洲、武侯祠等“小西湖八景”。可以想见当时的西湖名气有多大,而贵阳建城有多么年轻了。
除此之外,还有武侯祠、南园江阁、远条堂、石林精舍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景观的取名也仿照西湖十景,诸如“虹桥春涨”、“鳌矶浮玉”、“九眼照沙洲”、“涵碧流莹”、“武乡斜阳”、“鹤梧来凤”、“澹花空翠”等。
白天看来,浮玉桥显得更漂亮。这是一座石拱桥,如同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横跨在南明河上。原先它有九个桥孔,桥下是涵碧潭,在这里就形成了“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美景。
解放后临河修公路填埋了两孔,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七孔了。此桥原来有一个名称为“江公堤”,大约是因为当时贵阳知府时候修建的吧?此公姓“江”。
入口处的石木牌坊,是三门四柱七楼式的建筑,飞檐翘角。虽然看得出是后来建的,但气势不凡。牌坊上“城南胜迹”四个大字,据说还是集苏东坡字而成的。
门柱上雕的八只石狮子,是以高处俯冲下来的姿态,被称为“下山狮”。好像在贵州的古建筑中,狮子并不是我们通常见的坐狮或卧狮,可能与贵州“地无三尺平”的说法有关。
白天的甲秀楼,才能看得出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的格局,红棂雕窗,更显得古典庄重。
这座楼于1981年进行过维修,不过并没有对古楼伤筋动骨,而是尽量保留原貌,只是做了一些加固和翻新的工作,核心部分依然得以保留。
楼额“甲秀楼”三个字,是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可惜在十年动乱中散失。幸运的是,后来又寻回了“秀”、“楼”两字,按照过去的照片配写了“甲”字,这才是现在“甲秀楼”三个字。
在十大名楼中,甲秀楼的名气不如黄鹤楼和滕王阁,就历史来说,也不如两者悠久,更没有王勃、李白等大诗人的题诗。但两楼几乎是在原址上复建的,原楼早已经毁损殆尽,从文化含量上来讲,甲秀楼还是更胜一筹的。
楼虽然有三层,但是对游客开放的仅是底楼一层,最引人注目的是甲秀楼的模型和206字长联,这副清代阳翰林刘玉山所撰的楹联,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出26个字。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自然少不了高人雅士的题咏。楼内有古代真迹石刻、名家书画作品收藏,还有甲秀楼历代重修的说明。
山水画作陈列不多,其中有一幅邹一桂的作品《涵碧潭图》。此公在乾隆年间曾两任贵州提督学政,饱览黔中山水,遇胜景即用画笔备忘画稿,跟今天我们用手机拍照的功能倒是异曲同工。
当然,邹公的这个“备忘”是需要相当高超的技术水平的。他任满归京后,创作了“山水观我”图册,共绘制湘、黔山水22帧,这就是其中的一帧,记录了田雯重修甲秀楼后的样式。
楼后有一处平台,从这里看南明河,再加上远处的贵州省博物馆等建筑,几乎可以说是看到了贵阳的城中心。
楼后有两块碑,是重修甲秀楼的碑记和一首律诗。在重修中还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来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的楼壁。而原来竖着的两根铁柱,则保存在贵州省博物馆。
不知道是因为游客更多的原因,昨夜樱桃花的香气似乎淡了很多。不过在樱桃花的映衬下,甲秀楼依然挺拔秀丽。
自由行:贵阳甲秀楼
3月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