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街,官仓和织户的兴衰
★旅游地点:苏州仓街
仓街在平江路旁,我们也纯粹是去平江路才路过的。这个名字很有意思,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原来是长洲、元和两县官仓所在地,有豫顺、青邱等官仓,所以得名仓街。
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据传元朝末年的时候,江南一带的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率军攻下平江、松江和常州之后,定都平江,自称吴王。后朱元璋派兵遣将攻打平江,两军交战,不分胜负。徐达把平江城团团围住,打的是围到城内粮尽草绝,张士诚不战而降。
当时有人就建议在城内的空地上种植水稻,收取粮食,屯田满足军民的需要。于是,张士诚开辟了南园、北园的荒地,发动军民种植水稻,在城东建起了多个仓库,用于储存粮食。仓街因此得名。
这个传说吧,有那么一点点历史的影子,但私以为并不可信。要知道,徐达围城,就算再有耐心,也不可能等到张士诚把水稻种植出来吧?虽然我不谙农事,但从南方栽种双季稻来粗略估算,一季水稻起码得小半年之久吧?即使徐达耐得住性子,朱元璋也不见得有这份耐心。一统大明江山的丰功伟业,当然要卡着时间逼徐达攻下平江了。
这条街的人流明显冷清得多了,大概在苏州百巷里面排不上名。街长1286米,宽4-5米,小方石铺路,看着很整洁。可能改造得比较多,主街也不临河,少了苏州小桥流水的味道。街边的房子黛瓦白墙,看着也很新。
仓街古时候有很多水井,我猜测大概因为是官仓所在地,消防的要求比较高。至今还有很多口水质清澈的古井,像是洙泗井、福寿井、叉井等。不过因为没有文字说明,所以我们也没法把有限的几口井对上号。
井也与苏州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旧时的苏州人家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在院子里或院子外面凿口井,保证饮用需求。井水清冽,冬暖夏凉,夏天镇个西瓜啥的,那叫一个酸爽。影响更大的还是公井和义井,供给的范围更广一些。有一些井有两个井口,用花岗岩石板封口,苏州人称其为双吊桶,可以供两个人同时放下吊桶吊水。义井是当地富户做善事开凿的,也是为了方便邻里百姓吧。
除了仓库,这里还浓缩了苏州丝织业的兴衰变迁历史。清末民初的时候,仓街北端就是丝织手工业的集中地块,当时称为机户和织户,每个机户家里都有织机几台十几台。织户是工匠,代雇主织机,大都住在仓街北端一带。当时这里也很繁华的,居民们大都靠丝绸吃饭,一天不织,一天就没饭钱。经济大萧条的时代,丝织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织户们的生活一度十分艰难。
仓街与平江路平行,从仓街前往平江路的巷子里,人流忽然多了起来。走过去才知道,原来这里还有一座江南园林耦园。
这座园林我们在几年前来过,不过那时候仓街还没有改造,我们是在拙政园那里叫了一辆三轮车走街穿巷过来的。那会儿,可没有今天这样高的人气。
自驾游:苏州仓街
2月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