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趣 | 舌尖上的中医
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应该是享尽荣耀,占尽风光。
在没有塑料制品和人工建筑材料之前,树木和竹子与人类关系很密切。
人们盖房子、做家具、生产生活工具都要用到树木和竹子。在农村,每家的屋后都有树林和竹林,以备生活生产之需。当然,有竹子的地方就有竹笋。
关于竹子,我记得的最好也就是竹笋。所以开篇,我先讲一讲竹笋。
竹笋给我的记忆就是最美好的。竹笋相当的美味。
竹子埋在地下的竹根的节上会长出竹笋。如果一个地方出得竹笋太密,那就要铲掉一些竹笋,或者是长得不太粗的竹笋,也要铲掉,这些被铲除的竹笋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了。
鲜竹笋炒着吃是很好吃的,要是炒肉肯定更加好吃,小时候,肉是很稀罕的东西,虽然没有炒过肉,但我已经忘不掉好吃的竹笋了。
竹子不仅能给我提供吃的,还可以给我提供玩的。竹子可以做成很多玩具。我们最常玩的是唧筒。
把竹筒子的一头保留竹节,在竹节的中间钻一个小孔;把一根筷子或者小棍子的一头用布条缠成和竹筒的直径相当,然后塞在竹筒里面,做成活塞;布条浸上水以后就起到密封作用,在竹筒里面形成压力,抽出活塞,将唧筒内吸上水,往下压就可以将唧筒中的水射出去,原理和注射器相似。
这是我们小孩间“打仗”的常用武器,经常会互相之间射的满身是水,但是依旧其乐无穷啊。
现在在北京或是其他城市里,很少看到新鲜的竹笋,更别说鲜活鲜活的竹子了。可是当时,我们村里每家的屋后都有竹林,但是竹子长起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新盖的房子后面要栽上树和竹子,树长得快,竹子长得慢,要长成竹林需要若干年。
我们村里的竹子以桂竹和水竹为主。桂竹比较粗,直径约10厘米左右;水竹比较细,直径约2~3厘米。
我们家的竹子算是中等粗,我们右边的几家竹子是最粗的,竹园大,竹子粗,家里就比较富裕,因为竹子可以卖钱。
比如左边隔我们三家的坤儿家里就显得比较有钱,坤儿和我的哥哥差不多大,也算是我们村有文化的人。初中考上了县里的中学,初中毕业后回来绝对是有见识的人,也很时髦。
那时候就戴手表了,而且是上海手表,人民币120元,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很紧俏。能戴手表,特别是上海手表,那是相当的牛!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在当时,竹子能卖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竹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大多都是竹子做的。
如淘米洗菜用的烧箕、筛米用的筛子、盛东西用的篮子、挑粮食用的箩筐、扁筐、挑土用的箢子、小孩子睡的摇窝(也就是摇篮)、晒粮食用的晒垫,等等,太多了。
当时,在农村有两种最重要的手艺,一个是木匠,另一个就是篾匠。盖房子、做家具需要木匠,做竹子类的生活用具需要篾匠。
小时候,我爱吃竹笋,爱玩唧筒,生活也和竹子分不开,甚至还差一点就终生与竹为伍了。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在文革期间,那时候主要是搞阶级斗争,农村的阶级就是划成份来区别。
贫下中农是人民,地主、富农是敌人,中农是可以团结的对象,上中农是属于敌人一边的。
因为成份划分的根据是家里土地的多少。所以,没有土地和土地少的就是贫农和下中农;土地多的就是地主和富家;比较多的就是上中农;中中农就是介于上中农和下中农之间的。
我们家据说原来是地主,后来又改成了上中农,上中农也不是人民。
文革时期学校不考试,小学结束了,贫下中农的子弟推荐上初中,“地富反坏右”的子弟就没有资格继续上初中了,我们家是上中农,我也就失去了上初中的权利。
不能上学了,那我能干什么呢?
一边在家里做饭,因为大人都要去出工,回家得吃饭;一边在家里学篾匠,因为我的堂哥是篾匠。
那个年代的农村人,想靠读书谋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家长就希望孩子能学个手艺挣饭吃。
学篾匠那就天天和竹子干上了,每天就是挑竹子、砍竹子、劈竹子。
篾匠就是要将竹子根据纺织目的的需要,劈成各种宽度和厚度的篾。各种粗细不等的竹子要劈开,这需要腕力和技巧。中药中的竹茹,就是将竹子劈成篾以后,用瓦刀把蔑刮光滑的时候刮下来的竹皮。
只是我并不热爱篾匠这个手艺,还是喜欢看书,各种书都看。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期间邓小平同志复出了两年,抓了一下教育,改革了学制,就是将从冬季入学改成夏季入学,这样所有的学制都延长半年。我又复学,上了这多出来的半年小学,然后才上了初中。
也就是这样,我今天才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聊聊竹子。
作为一名中医,现在我眼中竹子的含义又丰富了很多。竹子可以做成各种生活生产用具,竹笋可以吃,竹子的身上也有很多是中药。
竹 叶
性味:性寒,味甘、辛、淡。
归经:归心、胃、小肠经。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热病津伤,烦热口渴,口疮,心烦失眠,尿赤、小便不利,目痛、中风等。
《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到4钱”。
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
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栀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
《多能鄙事· 卷四》:“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竹 沥
将竹竿劈开,经火炙,两端滴出的竹汁就是竹沥。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归心、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豁痰,定惊利窍。主治痰热壅肺,咳喘胸闷,痰粘难咯,顽痰胶结;或痰热蒙蔽清窍,中风口噤,小儿惊风等。
《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近代药物化学分析证明:竹沥含有十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伤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种化学成分。
药理试验证明:竹沥确实具有镇咳祛痰功效。
竹 茹
是竹茎刮去绿色皮层后,再刮取第二层之物,亦称“竹二青”。
性味:性微寒,味甘。
归经:归肺、胃、心、胆经。
功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上扰心神所致的惊悸不宁,心烦失眠;痰热蒙蔽清窍所致的中风昏迷,舌强不语;痰热犯胃的恶心呕吐,或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
《本草纲目》:“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妇女胎动。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
竹 实
竹开花后结实如麦,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
《广志》记载:实可服食。
《本草纲目》:“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本草纲目拾遗》:“下积如神”(注:治消化不良)。
近代研究证明,竹实的营养成分与水稻、麦、玉米相似,除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之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竹 菌
指生于竹林中的菌类,如竹荪就是生于竹林地上的一种真菌。
有关它的药膳作用在《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医著中均有记载。
竹荪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只能从野外采集,数量极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贡品,现已进行人工栽培,其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
竹 根
有清热除烦之功效。
《本草纲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脏热毒气。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烦热”。
竹 笋
是竹的幼芽,不仅组织细嫩,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它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有记载。
《本草纲目》:“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
你心目中的竹子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
你和竹子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