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国——角国,苏北小国,出土铜器中留名
商周时代淮夷地区有个以“角”命名的小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周晚期蓼国铜器“翏(liù)生盨(xǔ)”,其铭文:“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遹,翏生从……”这是(东)蓼国国君蓼生追随周厉王南征淮夷时透露的信息,其中角、津、桐、遹四个小邦国成为此次周王征伐的重点对象,并取得大捷。以上四小邦国除了桐国(安徽桐城)被《左传》提到,角、津、遹三国(地)名不见史载,但可以肯定,西周时淮夷地区有一支以“角”命名的氏族,与周王室呈敌对状态,西周末年消失于历史长河。无独有偶,周王南征角国、津国的事,噩国铜器“噩侯驭方鼎”铭文中也曾提到。角国的地理位置在哪?《水经注·淮水》载:“淮泗之会,即角城也。”角城,陈秉新指出位于江苏淮阴市西南古淮水与泗水交会处,东晋时曾置角城县,因地势显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寰宇记》载:“角城在宿迁县荡南一百一十里。”多数学者认为角城即为铭文中提到的角国,具体位置在今江苏泗阳县东南部李口镇一带。《资治通鉴·齐纪》载:“角城戍主举城降魏。”即为此地。
翏生盨
关于津,马承源《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认为指津湖附近的淮夷小邦。《水经注·淮水》载:“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迳渡。”又南北朝谢灵运《征赋》载:“发津潭而迥迈,迳白马以憩舲。”津湖、津潭,当由津地而得名,明代《隆庆县志》载:“津湖在(宝应)县南六十(里)。”津国和角国都位于淮河下游地区。而铭文中提到的另一个地名:遹(yù),徐峰《西周时期的淮夷》中认为“遹”通“雩(yú)”,即古籍中记载的雩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雩娄,在今河南商城县、安徽霍邱县一带。
角的甲骨文
“角”的甲骨文形似“兽角”,角尖弯曲,上有纹理。角兽好斗,兽角擅长防御和攻击,称为“角力”,引申到“较量”。兽角用途广泛,古人很早就有利用兽角的记录,比如号角,一种古人狩猎遇到险情时用以警示引起同伴注意的乐器,也可用以自卫防身,后沿用到军事中,北宋《太平御览》载:“(号角)本出羌胡,或出吴越。”除此之外,兽角的用途在生活、祭祀、礼仪中必不可少。西周时设有“角人”官职,主司猎物征集,《周礼·地官·角人》载:“角人掌以时征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但国名“角”的来历也有地缘说,因角城位于淮水和泗水交汇之处,其得名于一突入水中形似“兽角”的尖形陆块。
泗阳县李口镇
角国至少商代时已存在,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角方,与商王室关系密切。如卜辞:“丁卯卜:角其夹?”(《合集》四六六五);卜辞:“庚寅卜,贞:以角女?二告。庚寅卜,贞:弗其以角女?”(《合集》六七一正一期)商王反复贞问角方进贡角女的事,角方当是商的附属国,商王令角方进贡角族女子。但商代角方的地理位置尚不明确,西周时期江淮一带小国很多都是在商周之际的几次动乱中由东夷族迁徙所致,角方到底由东夷南迁而来,还是一直处于淮夷地区,尚待研究。春秋时卫国有羊角邑,后属齐国,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一带,不知道此羊角邑跟角国有没有关系。根据“翏生盨”、“噩侯驭方鼎”铭文透露,西周角国亡于周王南征,大量角人被俘虏,押往宗周,据推测,角、津、遹三国可能在此次征伐中被灭,唯桐国幸存。角人的去向不明,南北朝时南齐有角陵县,在今湖北天门市皂市镇,其居地多有角氏,世代相传,可能跟西周晚期角国后裔南迁有关。
文/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