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6)

第三章、阳明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文

伤寒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与38条互参,38条是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而烦,这条又多了「口苦咽干」,当然也有烦,腹满而喘,是由于阳明病实于里向上压迫发生的喘。尽管有里实之象,还没有到用下法的时候。若急着用下法,引邪入里,加快里热实步调,「则腹满」,同时伤津液,「小便难也」。这其实就是太阳阳明合病之大青龙证。这条的「阳明中风」谈的是「太阳阳明」。

伤寒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注】:胡老认为,能吃是有热,热能化食。古人以风为阳邪,阳明病能吃叫中风。不能食,是因为胃虚停水,而水性寒,所以叫中寒。需注意,阳明里实,光能吃不能拉,实到一定程度也就不能吃,这就不是中寒了。

在太阳篇说过,阳明有两条题首「阳明中风」的条文。189条指「太阳阳明」,231条指「少阳阳明」。而这条提出个「中寒」,阳明病又同时胃虚,可见里病是复杂多变的。「中寒」,也不一定有明显的寒,只是夹胃虚,仍然是阳明,也有真有寒,这就是阳明太阴并病了。

伤寒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继续讨论上条提出的问题。开始能吃,说明里有热,里面实得厉害了就不能吃。但「不能食」也有停水、有寒情况。这就是「中寒」,阳明病如果又有停水,属于阳明太阴并病。

此条重点:「中寒者」「胃中冷」,有停湿停水、不能食、小便不利,然后手足蕺然汗出,会导致大便硬,固瘕就是指硬块,大便初硬后溏,溏还是和胃中停水停湿有关。

初硬后溏可能每个人都遇到过,只要一天不大便,开始就是硬的,难拉,后面溏,一冲而下。初硬,是里热的作用。后溏,是停饮造成的水谷不分。

伤寒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说明有表证,而且「脉紧」可知无汗。「初欲食」者乃胃气强,有热,小便不利,又有点停水而大便自调,说明里未实,还是应从表而解。故这条的「阳明病」者,乃太阳阳明并病也。汗出「发狂」(指自汗)不是坏现象,是病解时伴随的冥眩。这条胃气强自解,说明正气的重要性。

伤寒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哕者,气逆欲吐也。阳明病,不能食,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胃家实满,此欲食但不能食也,二种是胃中虚冷,甚而水饮内停,此不欲食亦不能食也。若属前者,自可以承气汤攻之。若属后者,自当以温中去饮之法治之。如若反其道而行之,则必气递欲吐也,以其本虚,再受攻伐,虚之已甚,不能受物而作哕也。

仲景于此提示后学,阳明病不可一味攻下,尤须谨慎甄别。其中所以误人歧途者,在胃中虚冷亦可有热象,口舌生疮,口干口渴者,亦可由胃中停水导致。所以本条中「攻其热」当是真有热象存在,只不过此热乃假热耳。庸医识不及此,见其热,又不能食,即误以为承气汤证矣。194条其实就是191条阳明太阴并病的讨论继续。那么,如果有大便难怎么办?当用麻子仁丸一类药了。

伤寒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阳明病,脉迟乃与脉数相对,迟主寒,数主热,脉迟即胃中寒也,当以不能食为常。如若勉强进食,且致于饱,则现微烦头眩小便难之症。此因胃中虚冷,消化功能低弱,勉强进食则致胃中谷物不化,夹杂水饮停聚其中,久而久之,则积而化热,以致水火互结,在上则火扰心神作烦,水气攻头作眩,在下则水饮不下,小便不利。如此湿热蕴积于内,则欲身黄发疸于外矣。此时若见腹满有热而攻下之,则腹满必不能去,乃至更甚,因其胃中虚冷更甚也。这段仍然谈的是阳明太阴并病。疸者身发黄也,谷疸者因谷而致疸也,与酒疸、女劳疸相对而言。此条重点亦在反复重申胃家虚不可下之戒,然亦告诫后人饮食禁忌之重要。人不能食而强食之,灾必及其身。亦如桂枝汤后不应食生冷肉面,此皆身体自我保护之体现,医者当识之,患者当记之。

195条的黄疸也是阳明太阴的黄疸此种情形发生谷疸,当用茵陈五苓之类。

纯阳明黄疸不用承气,承气是下实的。阳明黄疸主要有1、茵陈蒿汤,2、栀子大黄汤,3、大黄硝石汤,4、猪膏发煎方,5、硝石矾石散。阳明太阴黄疸得兼考虑有饮,比如茵陈五苓。还有太阳黄疸,用桂枝加黄耆、麻黄连翘赤小豆、千金麻黄醇酒。还有现其他证的用合方,如附子理中茵陈、柴胡合茵陈等。

伤寒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注】:阳明病,法当以多汗为常,因其内热内结,蒸汗外出,其汗不仅多而且大,故谓之「蒸蒸汗出」。今反其常而无汗,故曰「反」。此无汗既可因外感伤寒所致,亦可因内里久虚而来;既可因阳气不足而作汗无力,亦可因津液亏虚而化出无源。今“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患者自感皮下蚁行,此皮下之虫可作将出而未出之汗也,其所以将出而未出者,以其人素禀久虚,无力亦无源作汗也。此久虚之人,不可汗亦不可下。

「虫行皮中」可视为皮肤病之一种,患者以表为所急所苦,然纠其本却在裹。此时不可一味攻表,当辨其内之虚实寒热,随证治之。

第194、195、196三条,皆为阳明病夹里虚寒,此时切不可妄行攻伐。如此反复叮咛,当知其事关生死,不可不慎。医者行事,胆大固然难得,心细更加可贵。欲行下法,当思禁下之例。欲行汗法,当思忌汗之情。如此,上工固然难及,下工却亦可免。

「无汗」是因为津液虚,无汗之实证不可用承气,当用麻仁丸类。

伤寒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注】:这条是倒装句,古时常用的句型。「二三日」不是「小便利」后二三日,而是一开始病后二三日,是对整个句子而言。也就是说,发病二三日后,无汗,小便利,呕而咳,手足厥。二三日是个大约数字,几天的意思。

呕而咳是入少阳病了。依据是第96条的柴胡四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你看,这条又是「五六日」。96也是倒装句,并不是伤寒后又变成中风,伤寒,是仲景广论,证是中风,五六天后见少阳证。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细俱」(101条)。少阳也会有「咳」,是或然证。

少阳进一步发展最可能成为阳明,题首又明言「阳明病」,明示这条少阳正向阳明发展。现在「无汗」,阳明病法当多汗,尚未发展到阳明大热汗出的时候。确切的说,当是少阳阳明并病。

「小便利」,说明什么?是里头有热,里面若寒,即前面说过的「胃中寒」,则为有饮,小便当大多不利。

「手足厥」,推理下来,既然没有寒,这就是一个热厥了。寒可致厥,热、水、实均可致厥。比如339条就是少阳热厥。又如355的实证引起厥。

不论寒厥热厥,凡厥都是阴阳气不相接,这是关键点。什么是阴阳气不相接呢?也有各种各样解释。胡老用现代的静脉、动脉相接来表述。阳指的动脉,阴指的静脉,胡老认为用现代眼光看,就是指这两个东西。动脉、静脉的末梢都在四肢尖端,这合乎解剖生理学。如果两个衔接断了,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则手足逆冷。

寒厥好理解,阳气不足,气血不能达于末梢。而热厥,通俗讲,热邪内郁,也阻碍气血流通,也会造成阴阳不相接。进一步弄懂这个机制和过程,可能要深入学习更多东西,但目前不是我们主要的任务,知道这点就可以了。热厥症状,既可能手足冷(但往往手足心又有点热),也可能昏厥。

对于热厥,其特点是热深厥亦深,热浅厥亦浅。现在这条既无大热,这个厥也一定不深。
「必苦头痛」,这个「必」不是「必然」的意思,是「往往」头痛。「苦」者烦也,热相,很传神,反而不好用别的词去解释它。头痛的原因是由于有热上攻,才苦头痛。这段是谈少阳向阳明发展的并病。我们学习这条,主要学习古人辩证过程的细腻,很值得细细品味。

那么这种情况怎么治疗?条文没有说。但根据以上分析,很清楚,既不能汗也不能下,得用小柴胡加石膏。有柴胡证,用小柴胡汤是正治。现在正在向阳明转变,何以见得?发生热厥了,就是证明。所以加点石膏,清一下里热,问题就解决了。也可以用四逆散,这是胡老的意见。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试解No.134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

  • 收藏 病机版《伤寒论》(二),开启伤寒论奥秘的一把新钥匙!!

    张胜兵中医 2021-08-25 ↑ 点击上方 "张胜兵中医" 关注 长按图中二维码,关注"张胜兵中医",每天为您分享精彩中医文章和医案! 上一篇文章是关于太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