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4)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3、调胃承气汤

【组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里热实证。此于大承气汤去消胀行气的枳实、厚朴,而加安中缓急的甘草,既不足以消胀去满,又缓硝黄的急下,故以调胃名之。

歌曰: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

寒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太阴)主之。

【注】:这条放到以后学习。

伤寒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发汗,有不同后果。一个表解病愈,这是最好的。一个发汗不当致虚极而入阴证,「恶寒者」,仲景不是说表证的「恶寒」,是说阴证的虚寒。联系紧接前面的68、69条都是谈发汗入阴证者,用了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补救,这些放后面学习。另一个发汗后不恶寒反恶热了,丧失津液转阳明病。实热与调胃承气汤,这是概要的说法,「与」,故不说「主之」。「但热者,实也」,既有白虎汤证,又有调胃承气汤,大实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伤寒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表证未解,「脉阴阳俱停」,浮取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无论浮取沉取,脉都宁静,这是人体有阴阳自和之趋势,联系以前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有自愈的可能。但误治之病,人必虚了,自愈也得「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微当弱字讲,不是脉微欲绝,即浮缓浮弱,桂枝汤证,这就不是自愈了,得用桂枝汤「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脉沉取而缓弱,为亡津亡血,里不和。亡津亡血就用宜调胃承气汤?在临床上不能仅根据脉,还要问口干、大便秘结不通与否,如果是,则判断胃中干,胃有热,这时一般宜调胃承气汤。并不是说一遇「但阴脉微者」,就「下之而解」,就「宜调胃承气汤」,这说不通。仲景为什么说这种不清不楚的话?要知道仲景是在集中谈「宜调胃承气汤」,所以简语即可,但叔和在安排篇次结构的时候,按照他自己的理解,东放一条、西放一条,有点混乱,所以使人产生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伤寒105: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伤寒十三日(大约数字),「不解」,不是表不解而是病不解,已过太阳地界入里(所谓「过经」),出现谵语,说明里有热、实,应该下之。如果此时患者小便利,水有去路,大便就应该硬,但是患者反而出现下利,脉却是调和的,不是脉微欲绝,说明并非阴寒下利,由此判断此前有医生用了巴豆一类热性攻下药,故致利。仲景说当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伤寒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注】:这条是汤液经原文,因此105条是仲景对这条的论广,本应放在一起,而且这条应在前,叔和放乱了。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有陷于里之势(所谓「过经」),现在心下老是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腹微满,大便反溏,大便溏的腹满也不会太满。一问病人,果然「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就是用了巴豆一类。这时可与调谓承气汤。这条同上条情况相似。

「不尔者」,如果不是用巴豆而成上面证侯,则是柴胡证了,「不可与」调胃承气汤。现在「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这些每一个分开看都是柴胡证,为什么说「非柴胡证」呢?辩证很重要。柴胡证是心烦喜呕(呕了才舒服),不是愠愠欲吐之难受,同时参考腹微满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极吐下所致。

伤寒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这条是针对栀子豉汤。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之虚烦证用栀子豉汤。如果发热汗出,没经吐下,不恶寒只恶热,这种烦燥是胃家实之烦,而不是虚烦,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谓承气汤是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不和,大黄加芒硝泻热,配以甘草可缓其猛。若大泻下、大利尿,甘草就不能用,如五苓散、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就没有甘草。有的版本这条说「顿服」,大黄四两,胡老认为这个剂量太大,还是应该像组方说明说的「少少温服之」。

伤寒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蒸蒸发热,即潮热。太阳病才三日,发汗不解,马上蒸蒸发热,传变可谓迅速。这点联想到伤寒论第6条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这是阳明病了。当然白虎、三承气汤都有使用机会。这条单说「属胃也」,当指尚无潮热、腹满不甚,热、实都不到火候,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注】:题首「伤寒」,是仲景论广,泛指太阳病用了吐法后,胃不和腹胀满,没有细说程度,未提腹痛、谵语、潮热、宿食等,又吐后,胃中实满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故不是大承气汤证。「与调胃承气汤」,说得很灵活。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当然腹胀满程度再重写也可用小承气汤。

阳明病胃家实,有热实(里热充斥)、容物毒实(如燥屎、宿食等容物毒变者)之不同,程度亦有很大差别,为证表现也不一样,所以三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证;胃不和,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证;里实胃不和、以热为主者,调胃承气汤证;实满腹胀为主者,小承气汤证。程度要把握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