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May.
29.2020
▽
▽
最近在追一部恋爱剧,很少看这种电视剧的我,因为一句对白叹息不已。女主问男主:“如果不考虑金钱和地位,你最想做什么?” 本以为这种剧情肯定会安排“梦想”介入,但没想到男主却说:“最想躺着呗,什么事也不做。”
想来“梦想”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不愿向俗世妥协的借口,还是不甘此生平庸的一种手段,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谈梦想?
人的追求总在风雨不定的世间逐步复杂化,从一根棒棒糖,到一栋别墅,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多少失望和曲折?很多欲求在波澜不惊中渐渐蜕化为对安稳的倾向,以至于当生活的琐事涌上来时,没有一种放弃的理由会扛起所有。
上学时总希望未来可以拥有无限种可能,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满足,越多越好。毕业那年买了本《借山而居》,读到终南山上一个遗忘了世界的人,在和“生活”独处时的感悟,于是不免觉得,城市里的我们太过浮躁了。我们每天吃鸡肉,却不知道一只鸡能活到多久。养鸡场里没有一只鸡会寿终正寝,然而终南山上,一个人埋掉了自己老去的公鸡,并种了一朵鸡冠花,让这个卑微的生命继续鲜艳地存在了下去。相比我们在时代的喧闹里丧失了自己,那个离开了城市的人,每天都做什么度日呢?
一间房,两只狗,一群鹅,他一个人在山上住了七年。由于下山不便,他也很少出远门,偶尔去镇上赶集,或者骑着摩托去西安城里看场电影,大部分时间,他绕着这屋院打转:喂鹅、赶鹅、捡鹅蛋、拾鸭蛋、给鸭子洗澡、换水、垒鸡窝、追鸡、喂粮食、取鸡蛋、浇水、翻地、浇菜、除草、搭架子、扎篱笆、扫地、劈柴、做饭、洗衣服、铺路、修水、换煤气……
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占用了“山人”的全部时间,但他没有因为平凡而感到荒凉,反而因充实的美好而倍感幸福。观察一只鹅的走路方式,和山花野树做朋友,尽管是在小动物们的世界里,他也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于是我就在想,这种脱离了社会的安稳,会不会因为平凡而更容易实现。
不过毕业以来,我常看积极入仕的书,偶然听说同事要在家里养一只鸡,这才回忆起那段渴望隐世独居的时光。如今看来,或许上山并不是一种对生活的抛弃,反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自我的寻觅。其实我们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之间,带着制度的约束和社会的观念,有时候会忘了自己还活着,忘了活着是什么感觉。不过,看那位诗人在山上的生活,却能真正感受到一种活着的质感,似乎只有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劳动带来的直接成果,才能看到自己活着的样子。
我想,之所以我们在社会规则里经常怅然若失,或许是因为许多付出在转化时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比如你在山里吃菜,种一面菜园,每天能看到植物生长,种一季就能吃一季,看似比去菜市场买菜麻烦,却能直观地看到转化。如果是去菜市场,虽然很多环节可以被省略,但种菜的过程却被其他赚钱的方式替代了,因此你的生活里就缺少了那份为活着而努力的质感。
说来有些嘲讽,那么多深山里的孩子都想走出大山,远离贫穷,但城市里的人却还在渴望大山,甚至抛弃城市生活回归山林。这种差异是因为物质和精神的摩擦产生的,还是源于人类本质里的“不知足”呢?
如今我们看似坐拥天下山川,有钱的人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没有钱,众生在忙碌中推迟着渴望,以为余生很长,来得及清闲。殊不知追求得越满,实现就越难。倒不如有一块钱就活出一块钱的质感,别虚度了终生,抱憾钱没花完。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