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欢迎您开始听赏诗词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共311首,在数量上以杜甫诗最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只要你身为中国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古诗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甚至会陪伴我们走完一生。2019年春季起 中小学将统一教材, 语文古诗词将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改变幅度最多的内容,其中小学1-6年级古诗词内容将增加至128篇,中国文化将越来越受重视。而对于《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你还记得是哪一首吗?今天安意家就和大家分享这首诗: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这首诗的作者唐开元尚书丞相张九龄,一名博物,字子寿,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著有《曲江集》。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呢,是由于执政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主要讲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唐玄宗看后心中不悦,加上奸人谗言,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诗一开始,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葳蕤”二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用《楚辞》中的这一句来概括全诗主旨再合适不过了。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我们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说句题外话,“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一句可以委婉地替代绿地上“不要踩我,我怕疼”“爱护花草,人人有责”之类的标语,同时又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主要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含蓄蕴藉,寄托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为主,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它扫除了唐初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
他的这首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坚贞清高品格的诗,这是其一;张九龄身为一代名相,自然备受后世尊重,这是其二,所以这首诗才会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