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的调查报告

探索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之路
张永民 冯云生 沈白榆
  编者按:今天刊登的这篇调查报告,以大量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反映了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实验学校农村教育改革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效,读后深受启发。
  前元庄实验学校的做法和经验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就是坚持农村教育改革,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不断增强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三农”工作对改革农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元庄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村是吕梁山深处的一个偏僻山村,全村有195户,789人,历史上这里“丰年吃糠,灾年逃荒”。过去,村学校办在一个破庙里,条件非常简陋。由于教育落后,农村文化水平低,吃尽了愚昧和贫穷的苦头。村党支部在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认识到,农村最缺的是有知识的人,农民最缺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脱贫致富的根本是让农村的孩子和农民有机会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1987年开始,前元庄村进行了农村教育改革试验,逐步探索出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依靠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振兴经济的发展路子。
  一、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做法
  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农村教育要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依靠发展教育,带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具体做法是:
  在办学方向中实行“农教结合”。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相互促进。二是建立教师联系农户制度,为农民脱贫致富当参谋和提供技术指导。三是学校教师被聘为村委会的“智囊团”,共同参与对全村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重要问题的决策。学校专任教师兼任成人教育的文化课教师,有专长的农民受聘兼 作学校劳技课和实习的指导教师。四是资源共享,学校的图书、实验仪器等向全村农民开放,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为学生实验和实习提供基地。
  在教育内部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学校设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成人教育几个部分,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渗透,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衔接。形成教育对象覆盖全村男女老幼的大教育网络,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打好基础。初中劳技课突出农村特点,力争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生产技术,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的,转入本校成人教育继续学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升学有基础,回乡有技能”。
  在教学安排上实行教学、科技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是基础教育以教学活动为主,适当开展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小学低年级开展“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小学高年级开展“试一试”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初中开展“做一做”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成人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同时通过继续教育开展科技活动和专业技术培训。在劳动中逐步增加智力因素,使农村从纯体力型、纯经验型的劳动者向智力型、科技型劳动者转变。三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校毕业生和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二、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办好一所学校,带富一个村庄。学校根据村里经济发展需求,需要什么技术,就派教师到外面学习什么技术,先后选派8人到山西农业大学、农业技术研究所学习。康继兴老师成了附近有名的养猪专家,几十里外的农民都请他传授科学配制饲料和猪病防治知识。学校每年还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到村里传授农民致富技术。农民张九泉告诉我们:“在学校的帮助下,我家的养猪规模由小到大,现已发展到140多头,年收入3万多元。”2002年,前元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比1987年增长了249%。前元庄实验学校的经验表明,办好一所学校,可以带动一个村庄,影响周围邻村。学校的学生范围有多大,对社会的辐射作用就有多远。
  重教育学科技,农民素质提高。成人教育从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出发,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中级班学员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主要学习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初级班学员以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主要学习一些当地适用的农业技术;普及班学员以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为主,主要讲授一些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对识字不多的农民还兼负扫盲任务。目前,前元庄16至45岁的村民大部分已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有27人获得山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证书。
  文明程度提高,村风村貌改善。教育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成为无打架、无赌博、无盗窃、无上访、无封建迷信和邪教邪说的“五无村”。1990年至今,前元庄村和党支部都是省级“文明村”和“红旗党支部”。
  办学条件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9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投资97万元建起了新教学楼。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学生的实验实习基地。村里还为学校划拨一块土地作为实验基地,丰富了学校劳技课的内容。前元庄实验学校学生告诉我们:“在这里可以学习到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学习到农村实用劳动技术。”前元庄实验学校连续多年在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推广改革经验,完善改革内容。吕梁地区在全区推广了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经验,目前全区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学校有2872所。各校结合本地特点,推广前元庄实验学校的经验。例如柳林县刘家圪垯村采取多种方式让农民“早晨听广播,晚上上夜校,庭院搞试验,路上看墙报”,调动了农民学文化、学科技的积极性。
  三、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前元庄实验学校在农村教育改革中,坚持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给人们以深刻启示:
  农教结合———农村教育的正确办学方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关系到农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学校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可以发挥智力、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开展农业科技试验、推广和应用。农民也需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科学种植,发展经济,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前元庄实验学校教育改革的情况说明,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走农教结合的路子,坚持教育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