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纪事 | 教学科研 两翼并举—— 杜泽逊2020年述职报告
1、授课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原因,学生不能到教室上课,根据学校安排,改为线上授课。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按计划完成了2020年上半年上课任务。
2020年下半年正式开学,在做好防疫工作的情况下,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正常授课方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程改革
文学院本科课程较大的改革是增设32门原典课。这32门原典课从2018年开始培养,每门课主讲老师立一个课程建设项目,给予经费2万元。经过培养和调整,32门原典课已有27门搬上讲台,另5门将于2021年搬上讲台。我们可以设想,32位教师在为一门原典课用工夫,那么他不久就是具有这方面话语权的专家。当然有的老师本来就是这方面的名家,例如唐子恒老师讲《马氏文通》,廖群老师讲《毛诗正义》,丛新强老师讲莫言小说。至于我们的学生,选够八门原典课程就可以达到毕业需求的选修课标准,八门原典课对本科生来说也是重要的基础。
3、读书会
“读书会”也可以认为是原典导读的延伸,特点是自由活泼。“读书会”是这些年国内各大高校的常见现象。我们山大文学院读书会是2019年开始的。上半年有14个读书会。我是院长,带头开设“四库全书提要读书会”,报名的八十多人。2019年下半年有12个读书会。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仍然有9个读书会,在线上开展读书活动。2020年下半年共有13个读书会。每学期的读书会文学院都资助经费,有的用来购买资料,有的则把读书会成果内部出版了。两年来共资助了48个读书会,主持读书会的教师完全是义务劳动,学生参加读书会的热情很高,收获也很大。有的读书会上的学术发现或心得写成论文公开发表了。读书会是课程的重要补充,有特殊收效。
4、前沿学术讲座
山东大学文学院学术讲座“新杏坛”创始于2004年。2018年进一步确定为研究生前沿讲座,正式设2个学分。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曾经在 “新杏坛”做讲座。2020年共举办22次,对照疫情前的2019年36次,只实现了三分之二,但这是难能可贵的。在疫情期间,为了保持前沿讲座的正常进行,本院杜泽逊、程相占、黄发有、龚鹏程、胡友峰先生都主动带头举办线上讲座,向学术界完全开放。山大文学院的教授还应邀为浙大、北外、上海师大、河北大学等校作学术讲座。 “新杏坛”前沿讲座,研究生听满了8次即可获得2学分,该项计划可以说超额完成。
5、创新培养
(1)设立学生科研项目
作为文学院学生创新培养的举措,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设立了科研项目。2019年设立第一批, 2020年底又设立了第二批项目。从论证,到陈述,到专家评议打分,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发现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学生科研项目。负责学生立项的李剑锋副院长在2020年12月25日主持确定了研究生第二批科研项目共35项,他说:“没有选上的许多项目也不错。”一位教授来信说:“我的研究生申报的学院项目《山东大学文学院“五岳”研究资料选编》,虽然院里没入选立项,但做出来以后,我觉得将来可以出版。”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收获,对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创新研究,也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020年本科生立项已经申报43项,拟于春节后完成立项。对本科生的论文报告会和科研立项,老师存在不同意见。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应以读书为主,科研活动影响读书。对这个问题我主张去尝试。
(2)学生论文报告会
学生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设立于2019年,每年一次。2020年“一多班”论文报告会一等奖5人,二等奖11人。研究生论文报告会一等奖21人,二等奖24人,三等奖23人。这当中发现不少优秀论文,受到评委老师称赞。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在2020年做出一项规定,博士生毕业需要两篇代表性论文,获得一等奖的论文可以认定为其中一篇。这一规定上报研究生院,被批准,并且作为成功经验推广。报告会评奖的规则老师们也有建议,将努力保证其公正性。
有一位本科同学报告会论文写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后村集》版本研究。论文写得很长,一两万字,获得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后来我看到这篇论文,发现资料很丰富,引的书基本上是本科教材所没有的,我也不知道他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的。论文存在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我提出了修改意见。后来论文的一部分发表出来了。这位同学本科毕业前推免研究生,到南京大学去面试,得了第1名。南大的教授主动给我来信表扬这位同学。后来这位同学说:“文学院的论文报告会太重要了。没有报告会我就不会写这篇论文,没有这篇论文我的知识面还停留在很浅的水平上,不可能在南京大学获得这样的好评。”我认为这绝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一个第一名,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习方向,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术创新、怎样才能创新,以及学术论文的写法、学术规范是什么。是一个全方位的训练。对于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从本科生抓起,那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我们说,大部分学生将来不会从事学术活动,我们要为大多数同学考虑,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对这个我也完全赞同。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因材施教。我们不能因为大部分同学参加职业教育,就忽略了少数精英的学术创新培养。相反,我们可在重视职业培养的同时,特别留心物色学术种子,这是未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领头羊。自然科学界是这样,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也同样是这样。“因材施教”仍然是中国教育学上的宝贵经验。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学术论文报告会及评奖、基地班,都是因材施教的举措,并且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办法。32门原典课为的是打基础,科研立项、报告会为的是创新培养,二者配合,是我们尝试的方向,当然都需要有个探索的过程。
6、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
2018年到2019年,文学院快速完善了学生考察实习制度。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泰山、曲阜、黄河、运河、蒲松龄故居等地参观考察。2020年下半年共组织学生考察两批。第一批由李剑锋副院长、王萌副书记、赵加朋老师带队。第二批由李剑锋副院长、张洪刚老师(教务员)、李振聚老师、赵鑫老师、张博老师(辅导员)带队。考察地点都是岱庙、泰山、泰安市。在考察出发前,特邀泰山学院教授、泰山文化名家周郢先生来山大文学院做专题报告。在考察之后,学生提交的考察报告,有的已达到发表水平,受到龚鹏程教授等好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经验,我们的学生考察实习,证明了这一实验的可贵。
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是提升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是2018年至2019年经学校资产部批准建设的,包括4个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语言计算实验室、方言分析实验室、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分析实验室。经过2020年的加紧建设,现在已开始出成果了。我们建设实验室的目标,是赶上或超过北京大学语音实验室。实验室的功能有四条:一是用于本科教学,二是用于研究生教学,三是用于教师科学实验,四是用来吸引语言学人才。总之,语言科学实验中心是学科建设的增长点,我们正在与外文学院马文教授联合申请教育部文科重点实验室。力争一两年内完全建好。
7、图书室改良
文学院图书室藏书籍、报刊非常丰富,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条件。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我作为分管资料室的院领导,和办公室沈文老师、图书室刘晓多老师,刘进水老师,侯静老师,以及赵加朋老师、王伟龙同志,对知新楼A座五层文学院图书室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主体部分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阅览室取名“借书园”,北区阅览室取名“碧虑簃”,阅览室内部东、西开门进入书库,书库全部连起来,对外通道只有阅览室大门。增加了一批钢书架,灯光也全部更新,悬挂了八块花梨木的匾额,增加了文化气氛。15位同学作为特约图书管理员在图书室值班,从早晨八点到晚上十点,每天14个小时连续开放,周六、周日也照常开放,走进阅览室,焕然一新。图书也购买了一批,《永乐大典》《山东文献集成》《国庆版二十四史》陆续进入,文艺美学中心的一批书画美术图书也匀出空间陈列出来。文学院一百多年来的著作,正在陆续收集,摆在阅览室最显眼的位置。我们的师生到阅览室的明显增多了,尤其是学生,来看书的多起来了。图书室还特别设置特藏室,把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等先生的手稿陈列其中,这些珍贵的手稿都请专门人员配制了函套,既有利于保护,也精美可观。有的老师建议征集文学院老师手稿,这也正是院里希望的。
8、传统教育——院史整理与院史展览
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院里也做了院史资料整理和院史展览工作,应当说费了很多心血。我和张帅书记、王萌副书记之外,特别请沈文、张洪刚、李振聚、赵加朋、王伟龙几位老师为主参加这项工作。先进行了知新楼八楼的“冯陆高萧黄五岳主题展”。遴选照片,撰写说明,联系设计公司,设计挂图,整修墙面,改善灯光,终于完成了。四楼、五楼、六楼、七楼、九楼也有计划,尚未实现。在暑假期间,为配合我校120年校庆,张洪刚、李振聚两位同志,加上十几个学生,到学校档案馆馆查找文学院史资料,拍摄照片十余万幅,初步编成《山东大学文学院史料丛编》四集,交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成果。作为院史工作,我们还把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手稿交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快出来了。2019年还编了一本《山东大学文院2019年同人录》,也是为后人留下的院史资料。改进图书室,做院史展览和院史资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做辅助,要把我们山大文学院办成真正的读书的乐园,把我们读书治学的传统传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两项工作,称得上是两翼。这两翼强壮了,大学就腾飞了。我们文学院也是如此。
科研工作是人干出来的,主干就是教师。教师的研究工作是高度自主的,只要遵守法律、遵守伦理道德,原则上讲,是学术自由。那么院里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主要是经费支持。经费支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经费,第二部分是出版经费。为了解决研究经费问题,我们制定制度,为文学院老师立科研项目。为了体现自由原则,也为了科研经费负责,项目由老师申请,经过一个评审程序,最后立项,签协议,就可以使用经费了。从2018年暑假开始设立教师科研项目到现在,共有70个科研项目。这里也包括国际化专项。愿意承担科研项目的老师基本上都有了项目。通过2019年评议审核,我们发现,绝大部分项目进展良好,有的项目已上升为国家项目。这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来说,属于主干工作。
在成果出版方面,院里设立了《山东大学中文专刊》丛书,首先规划山东大学文学院名家文集,到目前为止已确定要出版的有18家:杨振声、黄孝纾、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高兰、刘泮溪、孙昌熙、关德栋,牟世金、袁世硕、刘乃昌、葛本仪、钱曾怡、董治安、张可礼、郭延礼、曾繁仁。当然名家文集不止这些,有的名家文集已出版了,例如陆侃如、冯沅君、高亨、狄其骢等先生,还有的文集将来时机成熟了再编辑出版。应该说这只是个开头。这18家文集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交稿,有的开始校清样了,不久陆续出版了,将是洋洋大观,相信对总结山大文学院学术成就是一项有力举措。还有一些老师的专著、学术论文集也收入了《中文专刊》,初步统计有20种。
为了鼓励老师们发表、出版高水平学术成果,2019年开始为教师科研成果评奖,每年一次,形成制度。2020年疫情,对2019年学术成果评奖,拖到下学期才完成,最近已经公示了。我们可以发现一等奖获得者钱曾怡老师、寇鑫老师,一位是我们的老先生,一位是我们的青年教师,证明我们山大文学院的老师在各个年龄段都富有活力,富有创造力,这是我们兴旺的景象。我们发不出奖金。只能奖励科研经费,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4万元,青年一等奖4万元,青年二等奖3万元。
最近教育部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这次填表,强调近五年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允许填10部代表性著作、10部代表性教材、40篇代表性论文。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填,其它级别的项目就限填30项。在校生代表性成果,限填20人,每人1到3项成果。我们发现学生发表高级别论文很可观,很可喜,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些学生发表的各级别的论文,凝聚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理工科发表论文,导师是通讯作者,等同于第一作者。我们文科,老师从来不署名,我们把指导学生作为自己的分内工作,在学生身上从不计较,毫无保留,这是我们中国历代老师的传统,弥足珍贵。
这次学科评估填表,受到的教育启发也比较大,体会到中央破“五唯”的决心和切实措施。我体会,破“五唯”是为了贯彻内涵式发展的精神,这个精神是科学的。因为它追求学术创新的内核,而不停留在数量指标及其他等级指标上。你有水平,有发现,有发明,有创造,一定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的形式各式各样。例如医生可以治好病,尤其是治疗新冠肺炎,不仅仅表现在发表国际医学名刊论文,当然也绝不能认为不需要发表高级别论文,相反,高级别论文仍然是多多益善,只不过强调不能“唯论文”而已。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史学科的代表性成果是代表性著作。当然这些年来重论文、轻著作,多少影响了我们对著作的重视。希望我们的老师在重视论文的同时,也不可轻视著作,要注意经营具有一定学术份量的学术著作,作为立身之本。
学科建设工作
以上是我作为文学院院长对2020年工作的总结。
下面讲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担任院长两年8个月,凡事都可以在党政联席会上民主决策,依靠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专家组,来决定大事。制定各种章程40多个,凡事有法可依,不谋私利,不专断,这是长处。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使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很少。
1.教学任务较多,长年每个周10多个课时,学生平时讨论问题很多,也用时甚多。上课之外,还有“四库全书提要读书会”,每周一次三小时,还要另外拿出一个上午为讲演的学生看讲稿。
2.科研任务繁重。
(1)国家清史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两项,仍未有最后出版(庞大的索引约300万字,尚未编完)。
(2)《十三经注疏汇校》。
这两个大项目都在进行之中,我的团队很有效率,但具体学术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讨论处理。
3.分管“尼山学堂”国学班。
我是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国学班的分管负责人(被称为“班主任”“堂主”)。从2012年以来已连续招生九届,每届24人。常年保持三届学生在读,共72人。聘请教师近50人。管理人员一个教务员,一个辅导员,一个就是我。“尼山学堂”国学班在国内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本科班中居于前列,是文史哲交叉的典型,是“新文科”的样板之一。我在近10年中倾注了大量心血。2018年我改任文学院长,尼山学堂事务继续由我承担。每个学生都要辅导,安排论文指导老师,每位任课老师都要单独联系,这批精英将来可成为国学专家,甚至要出若干杰出人才。
基于以上的繁重任务,我在文学院院长这个位置上,实难周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少与老师、同学交流。
我担任文学院长2年8个月,很少与老师个别谈话,只有很少的老师单独交流过科研、教学工作,有的老师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我的文学院办公室很少开门,我处于席不暇暖的状态,到处被动地去工作。这使我常常感到惭愧,院长不了解老师们有什么需求,实在不称职、不合格,我在一次会上表示过,常常盼望早日到届,那是真话。
不仅是对老师不能单独交流,对文学院的学生也无法单独交流,连个小规模座谈会也开不起来,愧对同学们。
我们引进了二十多人,但比较文学引进人少,语言学仍然严重缺人,文艺美学没有按计划进更多的人,现当代文学只是一般水平,只有古代文学比较理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我们均衡进人,那么就会丧失进优秀人才的良好时机,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个问题应当提到桌面上来。
在2018年4月换届时,文学院只有教研室有共用房,老师没有办公用房,有的老师在小树林辅导学生,冬天就没有办法了。新闻传播学院乔迁,他们使用的房子奉命交给学校,我找了几位领导,把房子一间不少地要回来了。我们的教学条件有了改善,四楼根据学校的使用规定,建成服务于本科教学的“语言科学实验中心”。老师们老中青结合三人一间,青年老师多人一间。总算老师们有了一张办公桌,实现了我给樊校长说的奋斗目标。可是,这样的条件与一流学科是完全不相称的,我认为这是文学院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其他不够的地方还不少,例如国际交流、服务社会,都不够,这里不再详说。
改进思路和措施
针对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我准备以招开座谈会方式弥补。逐个交流客观上办不到。
学科发展不平衡问题,准备在2021年进人时采取措施,在语言学上加快引进人才。在文艺美学、比较文学方面也偏重进人比例,语言学进5人,文艺美学进2人,比较文学进2人。
针对办公条件不佳,希望在文史楼修缮以后,向学校申请一些房间。
2021.1.10 .夜
文/杜泽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