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故意疏远你
文:谢如仪 聂传安
很多孩子发现,进入中学后,会与小学曾经的好友的关系越来越淡。
是他变了,是自己变了?还是两人都变了?
曾经的关系,还需要再修复么?
二班谢如仪同学恰有一文谈及此现象,值得大家参考。
这周听老聂讲《世说》,不禁为王夷甫暗暗叫苦。(好玩好玩。王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王导、王敦的堂兄,大王敦10岁,大王导20岁,同为“王家”的代表人物)
王夷甫,堂堂一国之相,却是个妻管严。妻管严也就算了,但王夷甫和妻子郭氏,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丈夫一身清廉,才气过人;妻子却“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豫人事”,庸俗至极。这两人之间,必然是不会有真正的爱,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爱的。(不是同一层次的人,共同语言就少了)
于是老聂告诉我们:“以后谈恋爱一定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公主不要找平民,王子也不要找普通家庭的女孩。因为两人根本没有共同话题,就算刚开始一见钟情,用不了多久也会觉得没意思。”(我讲过这样的话么?启蒙这么早么?汗颜中……)
确实,不在一个世界,没有共同话题,怎么可能关系好?(上文的收,下文的起)
以前小学时有个玩得很好的女生,前几天在放学时遇到了,大概是因为太久没见,一时不知道该聊些什么,有些尴尬,只能有一句没一句地相互强行接话。(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场面)
明明之前关系那么好,但在这样的“聊天”下,我心里却一直祈祷这段路快点走完,想要逃离这种“强行对话”。(共同语言不再,共同的路就不在)
后来,好在她将话题扯到了小学上面,我们才谈起了许多过去好玩的,或讨厌的事,勉强缓解了尴尬。分别时,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小学的人与事,恰是二人的共同话题,所以才能救场)
(屈原与渔父属于不同的圈子)
这段友谊越来越淡,似乎并不是因为争吵,并不是因为谁对谁不满,而仅仅是因为各自有各自新的“朋友圈”,有不同的生活与经历,交集越来越少了。(以前同在一个圈,现在分别在不同的圈,共同的东西自然少了)
没有共同话题,没有相同经历,自然就走远了,想想还是蛮可惜的。(所以,二人的无话可说并不是不在意,而是没法在意)
这种现象同样也发生在那些天天见面的朋友身上。有些朋友最初玩得很好,但相处过一段时间却感觉很无聊,玩不到一起去。(志同道才合。志不同,假以时日,自然会分道扬镳)
我喜欢的东西她不知道,她想分享的我不感兴趣;我认为她做事的态度不好,她可能觉得我想问题的角度奇怪……不能说谁对谁错吧,只是从小到大的经历的差异会让我们成为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想法、眼界。久而久之,大家就很默契地少接触,少说话,关系也就慢慢淡了,尽管都没有觉得对方不好。(对,同是好人,但也会有不同的路)
我的圈子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和我相像的人进来,越来越多与我不同的人出去,他们被我的圈子淘汰了。(这就是在不断地自我更新)
当然,也可能是我被他们淘汰了。(说得好。互喜,互疏,互淡,互忘,互淘汰,但不互怨)
正因为我们的圈子有“淘汰机制”,所以我们才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遇上更好的人!(这是每个人的圈子的“自净”。说是“自净”,并非说别人不好,而是不适合)
我不愿看到自己的圈子中充满了低级的人或事,我希望我能足够优秀,能积极向上,因为我在乎的人都超级棒。为了能让这些人“进圈”,脱离不适合的人,必须得好好加油啊。(处处自省,时时自强,让自己更优秀)
如仪也遇到许多孩子同样的问题:与曾经的朋友渐渐疏远。
但如仪看得很开:不遗憾,往前看。
人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心智的不断成熟,很多时候又附带着时空的转变。精神的圈子与时空的圈子的变化,会影响着自己对朋友的选择。
所以,所有的淡忘都是自然的“淘汰”,所有的“新欢”也是自然的选择。
人走一路,其实就是一路的放下。
只有放下,才能有更新更合适的东西来。
所以,正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