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的轨迹好感动
--我看到了唐根华别样人生
作者:余炜
唐根华是朴实的。他穿着平常,说话坦诚,毫不张扬。
唐根华是忙碌的。他经常要开研讨会、发布会,或者与人聊天谈思路,或者开车到地铁站接送到惠南镇送书稿、修改文章的文友们。
唐根华性格的重要部分由文学塑造,唐根华整天忙碌的,也是文学。
唐根华与文学结缘于青少年时代。他出生于1957 年,是惠南镇人。上世纪70年代,刚刚20出头的他被大队领导抽到大队部负责宣传,写文章、诗歌,出黑板报,还被任命为“土记者”,写新闻报道。让唐根华最难忘的是1978年,开挖大治河——上海最大的人工河,他被调到大治指挥部抓宣传,一次,上海市长彭冲亲临大治河开挖现场,工地上呈现一派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景象。唐根华连夜赶写了新闻特写、民歌发往县指挥部、“大治河简报”编辑部。也是他的幸运,就在这时,他认识了指挥部新来的编辑姚海洪,并在姚海洪的推荐下,他的报道被大治河简报刊登,他的民歌先后被《解放日报》《南汇文艺》发表。
当那一篇篇报道在公社、大队的广播里响起,当自己写的文章变成了铅字,当人们开始议论作者的名字时,唐根华感受到了难以言说和难以忘怀的激动与幸福。
还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如今,唐根华已年过60,他写了大量的文章与诗歌。他的心灵紧贴着大地和时代脉搏。他的《追梦者足迹——唐根华报告文学精选》2017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唐根华作品选》2018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他的书里,反映了企业家、养殖户、劳模、退伍军人、优秀管理工作者的事迹,以及他曾经长期工作过的水利系统职工的工作与生活。他将他们为国、为时代奋斗,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梦轨迹写得力透纸背。同时,他的所有作品,也显示出他自己的追梦轨迹。那是一条含着艰辛、闪着光泽犹如牛一样任劳任怨、埋头耕耘的轨迹。
由于影响越来越大,唐根华多年前被推选为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浦东新区惠南文学社副社长等职,他主持召开会议,出思路,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采访创作活动:上海作家看康桥、浦东作家看书院、浦东作家看唐镇、浦东作家看周浦,浦东作家看万祥……等等。
作家最主要的就是有作品——出书。唐根华很重视这点。近年来,他组织了上百位作者,大家抱团,主动联系出版社出书,先后主持策划、编辑出版了《在追梦路上》丛书3套30本,《浦东作家》丛书2套18本,《东南风》丛书6套60本,分别由文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他还策划出版了著名作家姚海洪的10部长篇小说。
书出版后,他为作者召开作品研讨会,他联系、安排会场,组织发言稿,自己写主持词。他还为每一个作者写一首诗,并请书法家写成条幅赠送作者,他要让这本书与这次研讨会成为作者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之一。
在经济大潮和网络的冲击下,文学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不知衰退了多少。然而,近年来在浦东,在惠南却汇集了一批作者,写出了很多精彩文章,他们描写这个变化中的时代,抒写着自己的心灵和对生活的感受、感悟。
唐根华凝聚起了他们。他让很多作家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4年前,我刚与唐根华交往时,并没有感到他那里的热闹。最近又去惠南镇,参观了“惠南文学社”,看到了书架上排满了他们出版的杂志、书籍,又遇到了好几位作者,他们谈思路,谈接下来的活动,谈目前的写作情况。
唐根华为他们圆了出书梦、作家梦。而他,也在为别人圆梦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圆了自己的梦, 更让我看到了唐根华:心中有爱、无私奉献、追梦文学的别样人生。
余炜,1958年出生于上海,浙江余姚人,做过工人、教师、编辑、经理,后到某医院工作。曾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大特写等数十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