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氏宗族,为何曹操的老部下坐视不理?
公元249年年初,权倾朝野的曹魏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爽,不顾大司马桓范的劝阻,执意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明帝。留在洛阳的司马懿抓住时机,发动了兵变,将城门关闭。得知消息的曹爽错愕不已,只能拥着魏帝曹芳驻守于伊水之南。
兵变发生不久,大司马桓范混出城门,径直往会曹爽。他建议曹爽拥着魏帝移驾许昌,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各地起兵救驾,合力征讨司马懿。这本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曹爽并没有听从这个建议。
与此同时,司马懿担心曹爽会听从桓范的建议予以反击,便派出朝臣与曹爽的亲信去进行游说。答应曹爽:只要肯投降,交出兵权,一定保你荣华富贵。天真的曹爽信以为真,答应了司马懿的招降,不仅交出了兵权,还请魏帝罢免了自己的一切职权。当他解下印绶的那一刻,时任主簿的杨琮极力劝阻:你挟天子、握兵权,难道要放弃一切权位跑去砍头吗?大司马桓范也哭骂曹爽蠢如猪,称自己也将被连累到身死族灭。
可叹的是,曹爽的确是个猪脑袋,投降的决心坚如磐石。也不知道曹操有没有被他气得从地下坐起来,要知道,曹操当年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靠着这招发家致富的。
投降几天后,曹爽因谋反的罪名被诛三族,7000多人被屠戮。为什么曹氏宗亲与曹操当年的老部将都眼睁睁看着司马懿为所欲为,坐视不理呢?
曹氏宗亲
曹操当年晋封魏公后,曹植与曹丕对于世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激烈,曹丕登基后,更是差点杀了弟弟曹植,虽然被曹植的七步诗所触动而没有下手,但始终不信任近支宗室。常年的压制更是导致了曹魏的皇亲国戚们手上一直没有什么实权,势力孱弱,与高级囚徒无异。
曹爽死后,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想拥立楚王曹彪(曹操之子)为帝,事败后被俘后服毒自尽。紧接着,又逼死了曹彪,在司马懿的高压下,曹操的亲儿子都只有自尽的份,何况其他的曹氏宗亲呢?
曹操的老部将
当年跟随曹操驰骋沙场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以及徐晃的寿命都熬不过司马懿,与世长辞了。文臣谋士——贾诩、荀彧、郭嘉、钟繇、程昱、陈群等一众智囊也都死的干干净净。总之,司马懿平时注重养生,利用高寿的优势,把这些能臣猛将都熬死了才下的手,他们当然不可能跳出来阻止了。
另外,一直存世的也有那么几位,比如卢毓、王观、孙礼等等。只不过曹爽权倾朝野时胡作非为,使得一众元老重臣的切身利益受到了侵害,曹爽的乱政让这些人很是不爽,甚至还希望能终结这种局面,因此,彼时他们要么作壁上观,要么支持司马懿。
太尉蒋济写信劝曹爽投降;司徒高柔代行曹爽大将军的职权,接管军营;太仆王观代行曹羲的职权......
因此,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在一众元老与重臣的配合及支持下,完胜曹爽。这应该是曹爽不效仿祖辈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最主要的因素。
结语:
元老与重臣们配合司马懿的初衷应该是解决曹爽的乱政,他们可能从未想过颠覆曹魏政权,但事情并未向着他们的预期发展,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权倾朝野,无人能制,最终与曹操篡汉一样,让儿子篡取了曹魏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