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绿叶对根的情谊 ——我的笔底回忆与母校情缘

469
class

    【写在前面】

为避免被删文,我决定推出一个新栏目——旧作评析。

这个栏目,主要是把我前些年写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翻”出来,采用自我评析的方式,讲一讲写作思路。说实话,尽管与过去相比,我的文字功力见长,但在不同的岗位上,关注点不一样;在不同的年龄段,心境也有所不同。之前写的一些文章,现在的我未必写得出来。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还是挺有意思的,既是对“三好公文课”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是对我在写作中成长的一种记录和还原。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写于2006年,当时我大学时代的母校也是我工作的第一家单位筹办50周年校庆,其中一项活动内容就是面向校友征文。我思来想去,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

绿叶对根的情谊

——我的笔底回忆与母校情缘

成  文

前段时间,部分大学同学搞了个聚会。聊天时,一个同学把校友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爱中医学院但不爱中医的,他认为这样的校友相对较多;第二类是爱中医但不爱中医学院的,他认为这样的校友也不在少数;第三类是两者都爱的,他认为这样的校友是凤毛麟角;第四类自然是两者都不爱的,这样的校友可以直接“开除”。

这个同学对各类校友从数量上所作的判断是否准确合理,值得商榷。但与按照年级、专业、院系、地域、行业等进行校友分类的传统方法相比,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新鲜,还颇有几分道理。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应该属于第三类。虽然毕业后我一天临床工作也没干过,但对中医的信仰以及振兴中医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甚至是与日俱增——因为我深知,没有对中医和母校的热爱,任何一名中医学院人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这样说,绝不是矫情。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从进入中医学院就读到以母校一名中层干部的身份调离学院的经历,十六年的历程也就是简单的七个字——我与母校共成长。

依然清楚地记得,十六年前我被母亲“押”赴中医学院的时候,是多么地不甘心、不情愿,因为这所学校当时实在是不怎么出名,甚至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她的名字,更未想到仅仅是因为填报高考志愿时自己在“服从调配”栏上的信手一勾,就改变或者说决定了个人的命运。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从我真正融入中医学院这个大家庭的那一天起,从我真正开始领悟中医的神奇与奥妙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有后悔过。这段特殊的心路历程,后来在学院45周年校庆征文时,被我写进了自己的文章。这篇题为“祸兮福兮不悔缘”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5月29日的《早报》上,还获得了学院与报社联合举办的征文比赛二等奖。

依然清楚地记得,十一年前毕业留校工作的时候,面对琐碎繁杂的学生工作和几乎入不敷出的清贫生活,我是怎样怀着一种对母校的朴素感情和一颗感恩的心,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就业选择。正如从教一年后我在一篇题为“教师——现实的清贫与理想的崇高”的文章中所写的那样:“教师,现实的清贫并未让我抛弃对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却让我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篇文章,1996年5月先后发表在校报和《教育报》上,激起了不少同事和同行的同感。

依然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学院举办4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作为校庆办公室的秘书,每天都在收集和采写杰出校友的成长事迹,最终有感而发地写下了一篇题为“我是一棵树”的散文。文中引用了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的一句话:“树木,必定是明白了它们所处的位置,才往下扎根,向上生长。”这是初出茅庐的我对自己的勉励,也成为十几年来激励我不断进取的座右铭。

依然清楚地记得,五年前学院举办45周年校庆的时候,作为学院团委副书记,我第二次被抽调到校庆办公室工作,并担任了各种校庆宣传资料的主要执笔人。在校庆重点工程——中医药会展中心竣工前夕,我在参观导语中满怀激情地写道:“这是一部鲜活的史诗,歌颂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的是励精图治的GX中医学院师生在曲折中奋进、在发展中超越的闪光足迹;这是一座神奇的园林,展示的是品种繁多的中草药资源在科学的沃土中焕发出的又一种美丽。”这是我对展示内容的理解,更是对母校和中医药事业深厚情感的喷发。

依然清楚地记得,三年前学院接受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时候,作为院长办公室副主任、评估办综合材料组组长,我在夜以继日的奔忙之中,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歌词:“大医精诚铸忠魂,岐黄真谛传八方。为了人类的健康,你我救死扶伤,把人道主义弘扬……春雨无私润杏林,桃李满园竞芬芳。为了中医的振兴,你我携手同心,把历史重任担当。”这首与时任院长合作的《中医药之光》,后来被谱上曲并由专业人士演唱,作为“迎评”主题歌,在校园里终日播放,让我和许多的同事、学生,不断地从中获取“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力量。

依然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学院举办“弘扬高尚师德”演讲比赛的时候,已有近十年教师经历的我,把对母校、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融入演讲词中,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来诠释师德的含义,获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我是这样写、这样说的:“感受着学生与日俱增的尊敬与喜爱,收获着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欣喜与快慰,我终于明白了——师德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体现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职责中;它凝聚在对学生始终如一、无微不至的关爱里;它升华在对教育事业无比忠诚、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不为名所动、不为利所诱的坚贞操守上。”这篇题为“师德的含义”的演讲稿,后来被学院推荐参加首届全国师德论坛征文比赛,获得了本省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依然清楚地记得,不久前已经调离学院的我应邀为团刊《世纪风》撰写卷首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赤子之情在笔下自然流淌。我满怀眷恋地写道:树高百尺,终归其根;水流万丈,总有其源。对每一名中医学院人来说,母校就是我们的根,母校的恩泽、老师的教诲、崇高的使命,就是我们茁壮成长、建功立业的动力之源;对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来说,传承文化瑰宝、振兴祖国医药、增进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就是我们的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之泉。”

是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作为一名中医学院人,我对母校、对中医的这种情节是永远不会褪化消失、永远不会改弦易辙的。

十六年来,我在这片南疆杏林里笔耕不辍、孜孜以求,母校的恩泽、校友的情怀,一直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对母校和中医药事业的深厚感情,一直是我不辞艰辛、奋力向前的强大动力。而今,笔底的回忆不仅还原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现了校园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更如同一条条分外清晰的脉络,让我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与母校共成长、与师生同进步的根源。

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蜜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总是谦逊地、专注地垂着绿荫的。”今天,GX中医学院已经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每一名老师、学生、校友,就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根深才能叶茂,山高才有水长。对母校的爱有多深,我们就能在母校关注的目光中走多远;振兴祖国医学的志向有多高,我们就能在探究生命奥秘的道路上走多远——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谊。

最后,借用×××在为×××教授和我主编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化的思考》一书作序时所写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这种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是GX中医学院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源,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名中医药学人、中医药工作者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动力之源。

这种动力,曾经让中医药无愧于历史;

这种动力,也必将让中医药无愧于未来!”(2710字,写于2006年9月,略有删改)

【自我评析】校庆征文,多以回忆在母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回忆母校的人和事为内容,这篇文章也是这样。

但是,思贵求异,文贵出新。为了达到“出新”的效果,我采用“笔底回忆”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以自己与母校的“情”和“缘”为主线,把不同时期所写的一些文章片段巧妙地串珠成链。文中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所涉及的事件也比较杂,但因为主线是清晰的,整篇文章一路写下来,杂而不乱,逻辑严密,秩序井然。

这样的写作构思,应该称得上是别出心裁;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也别有味道。

三好公文课——

寓心悟于故事,好听;传心得于案例,好懂;授心法于实战好用用心创造,好文好课!

文稿更出彩,人生更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