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不能乱吃梨!分不清这一点,小心越吃越干!
随着深秋的临近,气温降低,凉风四起,天气变得更加复杂,人体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燥”的表现。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闭塞毛孔,使皮肤腠理变得密致,气机收敛,汗液不再外出,体表就会变得干燥。
可能大家会觉得,干燥不就是需要“润”吗?
于是,很多人变着法的吃梨,可是,血糖都吃高了,干燥症状并没有改善。
其实,这是因为你没有分清燥邪的性质!
01
秋燥是对“双胞胎”
中医认为,秋天主燥,燥邪当令。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秋燥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的结果都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
饮食养生应侧重温润,补肾益肺。
而雪梨味甘、性寒,入肺经,有清热化痰、生津润燥止咳的作用,对温燥有很好的凉润作用。
但是,对于感受凉燥之人,更需要让身体再温暖一些,才能让阳气重新回到体表,使得津液疏布,改善干燥,盲目吃梨只会越吃越糟。
所以说,润燥,一定要认清燥邪,万万不能乱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02
燥邪怎么来的
秋季,燥邪当令,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有很明显的“燥”感,这是因为,燥邪都是趁虚而入的!
▋温燥——津液流失
秋天的时候,中午气温较高,活动在阳光下时,会使人燥热难忍,甚至大汗淋漓。
此时,非但津液会随汗液外泄,打开的毛孔也更容易受到寒邪侵袭。
由于秋季人体津液本就匮乏,加上外界环境也燥,人感受寒邪之后,会很快化热而出现热证,由于这种热证具有温与燥的双重特点,所以被称为温燥。
▋凉燥——寒邪外袭
与温燥不同的是,凉燥多发生于秋日的早晚两端。
这是因为,秋日早晨起来很凉,人们在温热的被窝睡了一夜,突然进入凉气中,容易受寒。
而白天中午很热,人们会出汗,然后晚上变凉,穿得少的人,容易再次受寒。
这种凉气和秋季本身的燥邪结合,就会形成凉燥。
所以说,秋日想要避免燥邪损害,根据温度随时添减衣物十分重要。
不能盲目“秋捂”诱发温燥,也不能盲目“秋冻”诱发凉燥。
一般来说,秋日添减衣物要遵循以下原则:日照温度超过20℃时,可适当进行秋冻,同时要与适度运动相结合;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2周以上,就需要及时增添衣物。
此外,每天早晚起床和入睡时要注意保暖防风,尤其是对于下面这些人来说——
体有内热:平时就津液不足之人,此时燥的感觉会更为明显。 血虚之人:因为血液与津液是同源的,血虚则津液不足,更易受燥邪困扰。 气虚之人:气虚时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此时气机收敛无力,秋天燥热的时候会多汗,凉的时候会倍感干燥。
改善干燥,从身体内部入手
喝水能不能润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