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精讲 | 第05期:新媒体环境下的“xx理论”变化题型,该怎么组织答案框架!?

「好的答案总有它的道理。」

接下来的每一周,木铎考研团队都会联合人大、武大、复旦、中传等高校的学长学姐一起,在「木铎考研」(ID:muduoedu)微信公众号上,每周为大家推出一篇「真题精讲」。内容一部分来自【2020高分全程班】的作业点评,另一部分来自接收的非木铎课程学员投稿(名校老师为您免费批阅)。涵盖考点分析、解题策略、答题套路、高分答案点评等,帮助各位同学拨开迷雾,掌握答题技巧。

真题精讲内容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考点分析:着重分析每道题目出题背景、出题思路、隐藏考点以及出题老师想让你回答的内容。

  • 解题策略:教你如何将一道题目一字一句剖开分析,精准把握出题意图,巧妙构思答案布局。

  • 答题套路:差的答案总是离谱得各式各样,好的答案总是有相同的闪光点。掌握答题套路,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 高分答案点评:已经考上的高分学长学姐写的答案就是一份最好的借鉴,可以告诉你好的答案该是什么样子,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对和总结,你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下面开始第五期的「真题精讲」!

评分规则:

  • 绿色字体代表亮点,红色字体代表欠缺点,括号内为具体点评内容。

  • 错字别字病句每处扣0.5分,但每篇扣分总计不得超过1分。

  • 语言不顺不鲜活,视情况扣1-2分

  • 考点不足不充分,视情况扣1-4分

  • 其它情况,具体见文中分析。

  本期点评题目  

论述题:根据你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请简述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30分)【建议作答时间30min】

01
涵化理论,也称教化分析,是由美国学者格博纳(一般是译成格伯纳)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媒介,如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现在的新媒介有手机,电脑,平板等(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仅仅涉及到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多指电视),没有涉及到新的媒介),在受众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涵化着受众对世界的看法。尽管由于传播具有倾向性,大众传播提示的主观现实往往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的偏离,但仍然对受众理解和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是单向的,线性的。
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传媒媒介在传统媒体上拥有了更便捷、可移动化,用户的高参与度,高互动性,使得涵化理论原本的一些概念与分析不再适应新的新媒体环境,产生了一些新的释义,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受众的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性整体和线性涵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受众与媒介是相互涵化影响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到信息生产的各个流程之中,媒介的内容和展现方式也随之改变或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环境是“受众决定媒介”(这里的措辞很严谨,这点非常好!)例如抖音APP会根据用户所观看的记录或用户所发布的内容,会给用户推荐相关、类似的短视频。(答案能用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会非常加分)
新媒体时代,电视机成为了传统媒体,受众不在通过电视机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原本电视机的接触时长决定人们价值的理论早已过时,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接触信息或加入虚拟社区,来寻找与自己有着共同价值观的群体,但这种现象极易造成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现象。(以信息圈层化传播为切入点讨论涵化理论的角度新颖

涵化理论不关注电视机具体节目的影响,而是通过长期接触所形成的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的海量性、移动性,不间断推送等特点,用户的注意力被海量的信息所覆盖,导致用户产生碎片化的思考,远不及传统媒体所产生的较为持久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多样的媒介形式,使信息渠道拓宽,导致电视机所能影响的共同价值观受众比例减少,同时,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新媒体影响下的价值观念也会消解传统价值观念的涵化力。
新媒体主要内容大多由主流媒体所控制和引导,而主流媒体大多由传统媒体演变而来,所以,新媒体时代,无论涵化效果是否被打破,受众被传统媒体所培养出的习惯依旧会延伸到新媒体当中去。新媒体虽赋予了受众主动性和互动性,但其本质依旧是电视的延伸。(从媒介的继承和延伸来谈新媒体时代下的涵化理论,语言表达更加学术化)
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存在涵化理论发展作用的空间。(最后总结略简洁)

(作者:Y

答案点评:此题是近年来常考的经典新闻与传播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因此既要理解理论实质,又要掌握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
这位同学在开头首先给出涵化理论的定义是很好的,但要注意引用理论的准确性。审题判断方面没有问题,围绕着新媒体的特点对理论的影响展开了论述,但是在逻辑思维方面稍显混乱,没有搭建一个明晰的答题框架。逻辑思维就是要看思路是否顺畅清晰、能不能让人一看就懂。在这里学姐建议你将内容分为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三个方面,起好简明扼要的小标题后分别进行论述。在语言组织方面,表达比较专业化,这也是你的优点。希望上述意见能对你优化这篇作业有帮助,祝好!

综合打分:23分

02
“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或“培养分析”。这种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开头对理论定义进行了详细准确的阐述,非常好!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时间”“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媒介在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上”,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受众的涵化效果与他们观看电视的数量呈正相关,观看数量越多,涵化效果越明显。另外,电视对受众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整体的,受众只要观看电视,就会产生一定的涵化作用。(这一部分有点赘述,其实这道题重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它的新变化呀,你在第一段对其的介绍已经够了!)
新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电视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点,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化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双向涵化的过程、互相影响我过程。(很好!)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中,媒介内容和展示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现了多时空。多维度,多方面和实时性推送的精准涵化,网络媒介极大地满足了受众不同时空的个性与需求。同时受众容易在线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或者与网络中的好友更多的接触而忽略了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破话(坏)人们现实中的亲密关系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影响的自我涵化过程,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可以通过精准分析大众的需求而进行推送,这是对受众的涵化过程,但同时受众也可以重新构建网络内容,整个涵化过程就是受众本身以自我为中心点不断进行被媒介涵化和自我涵化的过程。(最大问题:三段都是围绕媒介与受众双向涵化这一论点进行论述,过于冗长,而且没有提出其他论点,使答案内容显得单薄)
(作者:dream)

答案点评:这位同学的回答在归纳总结和逻辑构建方面均有欠缺,缺少整体的答题建构,虽然内容看起来很多,但前两段对原有概念阐释过于冗长,答题内容的比例分布失衡。题干中的重点是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而这位同学对这部分的阐述仅仅围绕着媒介与受众涵化一个小点进行。在总结上也缺乏让阅卷人一目了然的小标题和最后阐明主旨的结尾。望同学不要灰心,努力精进自己的内容。

综合打分:21分

03
涵化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又叫做“培养理论”、“教化理论”。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为代表。主要强调以电视为主的大众媒介对人们认识社会所产生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建议另起一段,对涵化理论的介绍再稍微丰富一些就很完美了)///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网络媒体所构筑的拟态环境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诞生在传统媒体时代的“涵化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复杂的社会现象,“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全新的发展。(这段过渡非常好!
一、理论探析: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这不是写论文,只是一份论述题答案,没必写成小论文格式,你在第一段稍微把理论观点说一下就好,不用在前面花这么大篇幅介绍哈!
(一)涵化理论基本观点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2、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电视。
3、由于倾向性等因素,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距离,而受众往往无法分辨。这种“象征性认识”发挥着巨大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过程,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4、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影响,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观。
(二)理论评价
涵化理论一方面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效果,揭示了大众传播为统治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概念阐述部分过于冗长复杂,该题目的重点在于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要把握好重点)
二: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
大众传播时代以电视为主的传播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此时的传播是整体性、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新媒体时代,受众不断被赋权的同时,新兴的媒体形成了双向传播的优势,打破了过去线性传播模式,形成一种动态的,互动的模式。传统的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不仅有实用性,而且也呈现新的发展。
(一)被“我的日报”消散的整体性涵化(拥有简明扼要且形式统一的小标题,点赞!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我的日报”的概念,用来形容个人订阅的分众化。(名人案例引用得很棒!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提高,媒介越来越注重受众的感受,过去传统的整体性,大面积的,同质化的信息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依靠算法,抓取受众的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专属性的信息已经成为常态,“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等都是分众“窄播”时代下的产物。(结合了业界案例)在此背景下,涵化理论中通过大众媒介传达一致性信息对受众造成的整体性影响已经被大大消散。
(二)被“双向涵化”扭转的单向性和线性涵化
传统涵化理论主要强调媒介通过信息的大规模传播营造共识涵化受众,暗含的受众观为被动的,单向度的人,仅仅存在媒介涵化受众,没有考虑的受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受众不再是中枪即倒的靶子,而是积极的“产消者”,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生产内容,在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及时作(做)出反馈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当中。而且媒介为了获取受众的注意力,不断的根据受众的喜好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与模式。新媒体时代,媒介对受众的单向涵化也转变为受众涵化媒介媒介涵化受众的双向涵化。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的单向性整体性线性传播特征,在新媒体时代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颠覆与重构。虽然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由传统媒体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但是传统涵化理论的某些潜在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适用的。受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传媒所建构的“第二手真实”当中。对于涵化理论来说,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实践。(最后综述非常好!)

(作者:yolo

答案点评:在审题判断方面,题目的主干在于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因此要首先对涵化理论进行解释,但应简洁有力,不能赘述。

同学拥有了自己的答题框架和逻辑,也引用了很好的学界业界案例,看得出来平时的积累,值得点赞,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理论发展部分的论证内容还是有些薄弱,仅仅列出了两个论点,需要再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提出论点,添加笔墨。希望同学能够继续填充内容,完善话术,再接再厉!

综合打分:24分

04

所谓“涵化理论”:又称涵化分析、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它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起因是当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因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来专门研究此项问题。(这个可以不要写~)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注意到此,于是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但是他们除了对电视暴力问题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发现电视对受众的态度有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其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一些结果,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早期的涵化理论的线性模式具有以下基本内涵:(可加一级标题,在答卷上作答不能像在电脑上可以加粗字体,在平时答题中一定要按照考场情况规范自己的组织方式)
一是受众的涵化效果与他们观看电视的数量呈正相关,观看数量越多,涵化效果越明显;
二是电视对受众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整体的,受众只要观看电视,就会产生一定的涵化作用;
三是受众观看电视的数量与观众认知之间是单向的、整体的。
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开始转变它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下受时间限制的传播特性,形成了“以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传播特点。例如,观众对电视的反涵化作用可以通过调查观众后续的情感表达、认知态度和自主活动等表现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特征:
一方面是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涵化模式的重构:
(一)网络交互性增强,赋予受众参与权(整体逻辑清晰,思路明确,有让人一目了然的小标题)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是双向涵化、互相影响的一个过程。传统的涵化理论认为,只有媒介涵化受众的理论;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可以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会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大数据时代是“受众决定媒介”。例如,受众在使用淘宝时的物品推送(引用业界案例,很棒!),就是淘宝后台计算机根据受众平时的购买情况和浏览情况进行的按需推送,并且用户购买完商品后还可以进行等级评价,使商家接收到反馈并从中了解用户爱好或商品不足之处。
(二)由虚拟网络空间向现实实体空间转移
“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实现了多时空、多维度、多方面和实时性推送的精准涵化。大数据时代的精准推送,能够帮助受众把注意力从线上转移到线下。比如,网络监测到用户是爱车一族,就会给其推送相关车友会信息,使用户通过线上加入的方式发展成为线下交流。所以说,网络媒介极大地满足了受众不同时空的个性与需求。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局限性:(瞬间脱颖而出!)
(一)媒介破坏性与结构性并存
“媒介涵化受众”具有破坏性、结构性涵化的特点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与大数据时代推送的精确性和瞄准性,受众容易在线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或者与网络中的好友更多接触而忽略了与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的交流,破坏人们之间的现实亲密关系。
(二)新的传播格局,新的发展思考
人们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得网络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纽带,早期涵化理论中的传统媒体主导受众的现象以大大改观,由受众自主确立的传播新形式和框架得以确立。
   当然了早期涵化理论的阐释力在现如今仍然有一些方面是适用的,(最后谈适用性,整体结构清晰,点赞!)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由各种媒介符号所建构的符号环境中。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由传统媒体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但是涵化理论的某些潜在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适用的。因为受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传媒所建构的“第二手真实”当中。对于涵化理论来说,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框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以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实践。(用总结性语句收尾很好!)

(作者:爱吃紫薯)

答案点评:在同学的这篇答案中,总的论述框架和每一部分的论点都很清晰明了,内容也较为丰富全面,引用的案例也很贴合论点,整体比例分配也详略得当,为你打call。但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格式,在书面上答题不能像电子版这样随意,要写清楚自己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加油!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综合打分:27分

05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分析”理论、“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并进行调查研究。涵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商业体制下电视对受众的影响,认为电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熔炉”。该理论认为电视最大的效果不是使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是使他们保持稳定。(开头简要阐明理论,很好!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不再依赖于从电视中获取信息,同时社会化媒体使得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寻求碎片化的多元内容。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电视媒体环境下的涵化理论发生了变迁,使其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互联网中的互动传播行为。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发展表现为:

1、传播者的多元化,使得媒介涵化效果降低(拥有格式统一且清晰的小标题,点赞!

涵化理论基于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作用,认为受众收看电视的时间越长,电视涵化或是培养了观众现实观的倾向就越明显。但是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媒介对受众赋权,使得大众媒体时代的“一对多”传播方式转变为“多对多”。受众在传播环境中变得更加主动,使涵化理论的主体——电视媒介的培养效果降低。同时,越来越多地受众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互联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疯狂地参与其中。如互联网用户利用抖音、快手、斗鱼等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兜售商品和传递某种社会价值观的行为。(这一期同学都晓得举例子,非常优秀了~)

2、受众地位上升,涵化效果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在web.2.0时代,受众不再是单方面无条件的接受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做出评论,见解,反馈于媒介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受方式是一种开放自由可选择化的方式,受众的态度和行为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涵化效果的稳定性也发生变化。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下,受众拥有大量可进行选择的内容,多种信息汇聚在网络空间之中,导致涵化理论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仍旧存在。受众在互联网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以更加主动的行为接受着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影响着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作者:山—里—娃)

答案点评:这篇论述题在审题方面没有问题,也列出了自己的答题框架,但是论述的角度还是较为单一,仅从传者多元和受众地位上升两点进行切入,而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有它的适用性,需要从理论的继承和挑战两个方面都要进行论述,你分论点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雕琢。希望上述意见能对你优化这篇作业有帮助,祝好。

综合打分:26分

本期参考答案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是格伯纳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究的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客观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简要答出理论概要)
一、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
早期的涵化理论的线性模式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一是受众的涵化效果与他们观看电视的数量呈正相关,观看数量越多,涵化效果越明显;二是电视对受众的涵化作用是单向的、整体的,受众只要观看电视,就会产生一定的涵化作用;三是受众观看电视的数量与观众认知之间是单向的、整体的。
新的媒体形态改变了传统电视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如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由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强、受众参与度高、及时传播、双向反馈等特点,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对受众影响的单向性、整体性和线性涵化等特点。观众对电视的反涵化作用可以通过调查观众后续的情感表达、认知态度和自主活动等表现出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不自觉介入彻底改变了传统涵化模式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二、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交互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电视、触摸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逐渐出现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类新媒体形式集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传播优势。与以往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线性传播为主的时代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打破了线性传播模式下受时间限制的传播特性,形成了“以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的传播特点。具体来说,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特征。(过渡段落可以简明扼要,不需要这么详细。
(一)传播渠道广泛多元,冲击了传统的单向传播
在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环境之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受制于以电视为核心的文化符号的传播范围之内。涵化理论的假设正是着眼于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与价值观的倾向来自于电视所构筑的“符号现实”的影响。在当时的传播环境之下,由于电视媒体传播的核心优势,其所反映的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观看电视的受众来说,正是这种统一的传播介质培育了人们相似的认知。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的传播渠道与方式,形成以网络为介质的多维度、多角度、超快捷的传播特性,如此一来,便打破了“客厅电视”下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这意味着电视不再是影响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认知与体会的主要渠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络端口自由选择频道和节目,这表明了人们对以往的传播渠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涵化理论所提出的观看电视时间量的多少与观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的正向性关系需要重新审视。
(二)网络交互性增强,赋予受众参与权
当下,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我们建构了立体的网状传播结构。“任何一个网状都能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状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的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在新的传播环境之下,受众由传统的接收信息的主体转变成为传播信息的主体。与此同时,普通的受众获得了话语权——可以随时随地以多元的渠道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传统的传播格局下,电视这一媒介形式处于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受众在固定的收视时间接受特定的收视体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拥有信息传播与发布权的新型受众,由此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分散化,受众在整个过程中享受到自我赋权的传播体验。除此之外,文化精英以及由此崛起的草根阶层,将会大大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这样一来,便与处于统治地位的传统精英展开了权利博弈。此外,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寻找不同的声音以与传统的电视传播所传达的观点相比较与抗衡。这样看来,传统的涵化理论中所认为的电视通过主流化的培养过程使人们所形成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趋于一致的认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到了一定的质疑。
(三)新的传播格局,新的发展思考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人们使用媒介的传播形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的兴起与普及,满足了受众参与网络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构建。在此种传播形式之下,普通受众的传播主体权利得到了回归,较之其之前一味地迎合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媒体的所构建的媒介现实,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加入或创办各种虚拟网络社区。
早期涵化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人们,是单向度的个体。人们往往通过由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其思想行为植根于由电视符号传播所构筑的世界。而如今人们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已经使得网络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纽带,早期涵化理论中的传统媒体主导受众的现象已大大改观,由受众自主确立的传播新形式和框架得以确立。
三、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提高弱化了传统的以电视媒体为主导所构建的符号现实。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电视媒体的涵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传统的电视媒体已经拓展出诸如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交互电视等新的电视媒介形式,这样一来,致力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涵化理论必然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涵化意义。尽管如此,早期涵化理论的阐释力在现如今仍然有一些方面是适用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由各种媒介符号所建构的符号环境中。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由传统媒体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但是涵化理论的某些潜在规则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是适用的。因为受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传媒所建构的“第二手真实”当中。对于涵化理论来说,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框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与思考,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实践。

【答案点评】

此题也是近年来关于传播效果理论的常考题型,主要是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变化,考查学生对传统传播理论的理解。复习的时候,单纯的记忆书本理论肯定是答不出来这道题的,既要理解“涵化理论”实质,又要掌握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具体答题思路:
第一步:既然是问了“涵化理论”,那肯定要简要概括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组织自己的答题框架,这里的难点就是在于“新发展”包含哪几个方面,需要学生高度概括,这种概括能力在大量看论文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起来。所以这道题的参考答案里,就概括出了三个大方面:一、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二、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三、新媒体环境下涵化理论的适用性。(墨墨学长)
注意:考试的时候不需要这么多!这份详细的参考答案主要为帮助大家理解哈!

第6期真题精讲作业:

论述题: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什么是“中央厨房”,并试着总结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模式有什么特点。(30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