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 有多少父母, 不会好好说话
有多少中国父母都有这种口头禅:
“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怎么就不听话呢?”
……
有多少人从小被爸妈气到发抖?
人格被摧残到终身抬不起头?
印度电影《神秘巨星》曾获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与其说它是一部励志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温暖的家庭片。
电影里爱唱歌的女孩,最后获奖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
其实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亲。
为什么这样说?女孩的父亲和母亲,恰巧是家庭教育的两极:
父亲想立威,稍不顺意,就要打骂家人;
母亲让家人快乐,给孩子自由,为了女儿的梦想,她敢挑战丈夫的权威,偷拿他的钱给女儿买吉他,为了送女儿电脑,她卖掉了唯一的项链。
而许多中国父母,中和了影片中的父母亲形象。
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励孩子去追求的自己的梦想;
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北大毕业的王猛(化名)不仅拉黑了父母,还写下一封“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为题的万字书信,发给很多同辈朋友,希望他们不要让更多孩子遭受自己受过的伤害。
学校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学生都穿齐膝短裤。母亲却要求王猛穿长裤,王猛想带着短裤备用也不被母亲允许。最后王猛在学校被老师当众训斥。
小学,他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嘲笑,后来亲戚知道了,一次次拿他开涮,家人不以为然,关键时刻,父母没有伸出手。
上初中时,王猛因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向父亲诉苦,父亲怒吼:“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那时母亲在睡觉,毫不理睬。
后来王猛得到机会去市里上奥数班,母亲却一直不乐意。一次上奥数班,王猛的文件夹被划坏涂抹,母亲知道后,居然颇为得意:“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王猛洋洋洒洒15000字的长信,全是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
在外求学过程中,王猛有段时间总会想起这些事,注意力难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一直不以为然。
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
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父母;
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好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的性格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父亲也说,过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儿子,要求他对任何人都该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闻的评论区说,现代教育的误区是,体罚教育减少了,语言暴力却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这是父母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
无论要求有多过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说出这一句,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
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小时候,让你努力奋斗是为你好;
长大后,让你回家找安稳的工作也是为你好。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可能差了半个世纪。
电视剧《乡村爱情》中,谢广坤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思维自主成体系,难以沟通,偏偏还喜欢作天作地,超强的控制欲全方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儿媳王小蒙怀不上孩子,他就经常趴在小两口的房门口偷听里面的动静。被妻子指责后,还要反过来教育她,大言不惭地辩解:我是听我大孙子去了。
领养了谢腾飞后不久,王小蒙怀孕了,他竟又想将腾飞送走,遭到反对后,又搬出那套万能的说辞:我都是为了你好!慢慢你就知道了!
对人对己双重标准,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向儿女发难,简直就是生活中某些父母的真实写照。甚至还有人在知乎上发起了“假如你爹是谢广坤,该怎么办?”的讨论,引来网友一片吐槽。
我们从小到大,几乎所有人都被“控制欲”伤害过,但很多时候却浑然未觉,只因为它们有个很好的伪装,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
家长都会带有这种逻辑: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孩子则想,我按照你的要求努力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意?
“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很好,天天就知道读书,长得又“哔”帅,每次考试到考年级第一。”
长大以后,他还交了一个又正点又有钱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全考上了...
一直以来,我们被“别人家的孩子”虐的死去活来。
吃穿和差的比
学习和好的比
自己这辈子没多大成就,总让孩子以后争口气。
从没要求自己升职加薪,却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级第一。
考到第一也不苟言笑,更不会对外夸耀一句两句,继续保持不能骄傲。
在父母的比较中,孩子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逆反情绪,为什么妈妈会更喜欢别人的小孩?
“妈妈,老师让您在这次考试的试卷上签个字”
“84分?怎么第一次见你考8开头的分数啊,是不是这次题目难?你们班这次考试最低分是多少?”
“84分……”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你再看看你!”
比较,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行为。在一条育儿话题微博下,有无数网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从来不夸我,我爸妈总是对所有人说我成绩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时候我11岁,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第一名在他们眼里属于一般。”
“他们只告诉我,人应该谦虚,万一你读中学的时候成绩下降了,原来的第一就显得丢人。”
“没错,我的第一越来越少,最后永远都不会得第一了。”
某位网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小的时候爸爸出轨,抛弃了她和妈妈。
她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从那时起,她对于妈妈唯一的价值就是去向父亲要钱。
要不来钱的时候,妈妈就会说“生你有什么用”“和你爸一样没良心的东西”。
她说,每次听到妈妈的训斥,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
“生你有什么用?”,俨然已经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
沈阳拘留中心的几名青少年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被父母骂的经历。
“妈妈每天骂我,经常让我去死。”
“说我没用,说我是废物。”
“从来都没夸过我,他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
恶语是一把钝刀子,割一下不觉得疼,可当你发现疼痛时,已经遍体鳞伤。
看过胡适的一段话,可以送给这样的父母: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
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
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
孩子受了委屈,想对父母倾诉,结果却被父母指责,“为什么他只欺负了你?”、“你怎么这么没用?”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家长会习惯于从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
知乎上有位家长在评论区写下了一个故事:
女儿最近总是对好朋友发脾气,每次那个小女孩都很委屈地去找妈妈求安慰,看着非常让人心疼。
所以这位家长每次都批评自己的女儿,并让女儿向朋友道歉。
结果有一次亲眼见到,女儿很高兴和她分享自己的玩具,可是当女儿想要玩她的球时,小女孩却坚决不给,还说“就不给你玩”。
女儿大哭起来,她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女儿。
父母这样对待受伤的孩子,只能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赖的,渐渐地,亲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疏远。
正如某些性侵事件发生时,父母没有去关心,反而指责孩子,是不是你穿的太暴露,是不是你勾引了他?
本以为家是遮蔽风雨的地方,没想到最大的风浪都是爸妈亲手给的。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荡妇羞辱是女生自卑自闭的起点,那父母的若无其事则封死了孩子和外界沟通的最后一丝可能。
受到伤害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父母逼着孩子去为伤害道歉。
经常和家长们聊天,总是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宝宝还小,懂什么!”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喜欢动手打人,其实他是觉得好玩,在试探,你有点生气,黑着脸要教训孩子,不想让他混淆了打人和闹着玩的分别,可是这时老人却黑着脸说:“他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别说他!”
孩子三四岁,喜欢抢别人的东西,一不高兴就出口骂人,你非常生气,想要好好教育一下孩子,不要让小错变成了大错,可是老人把孩子护在身后说:“他还小啊,懂什么呀,你不许这样!”
孩子七八岁了,学会了撒谎,你想要狠狠惩罚,让他明白撒谎要付出的代价,可是老人却在你面前说:“他还小啊,等长大就好了,你不要和他生气!”
孩子十几岁了,学会了逃学,学会了谈恋爱,学会了和你顶撞,你觉得孩子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于是要和他好好谈谈,但老人怕你太严厉,一直站在旁边劝阻:“哎呀,孩子还小呀,等他长大就好了,你快让他睡觉去吧!”
孩子二十几岁了,越来越无法和你交流,因为这些年积累的坏毛病,开始学会了对家人欲予欲求,你恨铁不成钢,想要好好管教,可发现,一切,都晚了。这时候的老人,依然拉着一米八几的孙子的手说:“哎呀,孩子还小!”
有多少家庭都沉沦于这样的轨迹之中,有多少孩子都毁在了这句:“他还小”之上,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其实不然,孩子自出生开始,在听觉、视觉、嗅觉及触觉等方面的能力就比我们想象中要发达许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发展出更多只属于他们的本领。
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成长成幼儿的过程中,大人曾是唯一的权威。
多希望家长别滥用这种权威。
我们曾是孩子,我们已成父母
你如何克服“原生家庭”的魔咒
不把伤害传递给孩子?
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