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读03期:彭兰大佬教你读懂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

在新传考研中,“论文”就相当于课外资料,但这份资料不在多而在精。暑期结束后,专业课复习节奏加快,复习时间开始被政治英语压缩,如何明确而有目的地选择并精读好一篇论文尤为关键。为了带大家提高复习效率,满足利用论文拓宽视野、丰富笔记、拔高答案的需求,木铎考研正式推出【论文精读】栏目,结合墨墨学长独创的“四步精读法”,全力助你专业课冲上260+。
何为“四步精读法”?
是的,这是教你榨干一篇文献的科学方法!
  • 第一步:详阅读。搞清楚谈这篇文献谈的是什么问题。

  • 第二步:理框架。精读完之后,要知道这篇文献的框架是什么,能画出思维导图。

  • 第三步:查重点。文献每个小版块里各谈了什么知识点。

  • 第四步:模拟题。读完文献、厘清框架后,知道这篇文献的考点在哪里,学会自己给自己出题模拟,整合答案理解、识记。

“四步精读法”为墨墨学长在多年辅导中总结出的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论文阅读经验。第一步教你“细嚼慢咽”从摘要挖掘此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与包含内容,从前沿里了解相关背景,再从正文中跟随作者的研究思路详细了解研究对象的“血肉”。第二步帮你顺逻辑搭框架,可以完全按照作者思路建构你的思维导图层次,也可以打乱顺序以及根据其他论文补充内容。第三步是你拔高的关键。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框架再回头仔细研磨每一部分的详细知识点,内含的数据、案例、理论分析等不要轻易放过第四步带你学会揣摩出题老师心思但这一步建立在你对本校出题角度和难易程度的把握,同一个主题不同学校都会出成不同花样,所以研究本校真题很重要。
论文精读01期链接:论文精读01期:2020年新传考研C位考点【县域融媒体中心】开业了!
论文精读02期链接:论文精读02期:喻国明8月最新论文里如何谈“算法推荐”?
本期精读主题: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的挑战
论文题目:《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
刊登期刊:《中国出版》(2017年第24期)
论文作者:彭兰
Part 1:详阅读
本文摘要
【人工智能、社会化媒体、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进展,将为未来的传媒业带来用户分析的场景化、精准化与智能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新闻分发的社交化、个性化,新闻体验的临场化,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这些变化都意味着媒体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从用户角度和新闻生产流程的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对新闻业的深刻影响)
但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后真相的困扰进一步凸显,信息茧房问题和回声室效应也愈加突出。(还是那句:技术是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智能化媒体会带来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决定者仍然是人(提出人仍是决定新闻业方向的关键因素,结合技术中性论一起理解: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工具的人)。专业主义的坚持与升级、公民媒介素养的扩展、人与人连接模式的优化、人与机器的协同以及机器时代新的约束与伦理,都是在智能时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新闻业的可能路径。(最终提出应对策略)
关于本文摘要:大家要重点看划线部分,彭兰老师在划线部分清晰的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社会、给新闻传播业以及给每个人带来的影响,这是我们都能隐约感觉到却表达不出来的。重点记忆哈~
正文部分
一、 智能化媒体:新闻业的新可能
1. 用户分析:场景化、精准化与智能化
智能化的媒体将更好地洞察每个个体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与需求,并智能推荐其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未来的新闻分发并不止步于“今日头条”模式)今天媒体对用户的分析,主要是基于群体分析或者对个体行为的分析。未来的用户分析将是综合性的,是基于阅读、社交、服务以及实时场景等综合数据建立的立体的用户“塑像”,而不是平面的用户“画像”(塑像与画像的类比和对比十分形象,强烈安利你运用到答题中)
2. 新闻生产: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
基于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新闻模板完成的机器写作,在近年来已经进入实践,这为财经、体育等领域的某些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机器化)未来,智能化机器将进一步进入到新闻信息的采集、分析、写作等环节,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而物联网的应用,将使得万物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与传播者,“万物皆媒”,将是机器化、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基础。(智能化)另一方面,由多元主体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完成的协作式报道,在未来将更为普遍。(分布式)
3. 新闻分发:社交化、个性化
社会化媒体和个性化新闻客户端是网络新闻分发的另外两种主要渠道,它们在用户那端的重要性,正在赶超专业媒体平台。(媒体平台化成为主要趋势)这两类平台,带来了新闻分发的两种趋向:其一是社交化。也就是说,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同时也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机制。其二是个性化。也就是用户的个性化偏好成为信息分发的基本依据。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传统媒体平台在新闻分发中的控制权受到削弱,而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通道却更为多样与“可自控”。(用户在新闻分发过程中的自主性进一步扩大)
4. 新闻体验:临场化
网络视频直播、VR和AR等新技术可以从不同方面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尤其是VR/AR,它们可以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直接“到达”现场的体验,让用户360度沉浸于现场。(用户在现场的感受将更少受到传统电视导播视角的限制)
5. 互动反馈:传感化与智能化
在智能化时代,用户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将通过传感器直接呈现,这意味着用户反馈将进入到生理层面。生理层面的反馈,不仅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信息在用户那端的作用过程与作用效果,也可以使反馈更实时地作用于信息的生产过程。(普通用户的力量不断被激发)
二、 媒介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我们可能距离真相更加遥远。社会化媒体是以个人为传播节点、以社交网络为传播渠道的传播。在这种每个个体都参与的传播机制中,诉诸情感的内容往往比诉诸理性的内容更容易得到传播,意见、情绪、立场常常会凌驾于事实之上,同时又渗透到对于事实的陈述中,事实与意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后真相的蔓延与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机制不无关系)数据与算法这些看上去客观的手段与方法,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真相,反而可能施加更多的烟幕弹。(算法歧视不容忽视,算法的背后主导者也是人,偏见自然存在)
其次,信息茧房可能让媒体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更为片面。无论是社会化媒体中的“鼠标投票”,还是机器的算法,都仍难免会造成一些信息被“遮蔽”。公众意志下形成的传播的“马太效应”,同样也容易造成信息环境的不平衡。不平衡的信息环境,显然不能完整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状态。个性化服务看上很美,但是当人们只选择自己关注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结果可能是作茧自缚,或者成为井底之蛙,使自己失去对环境的完整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都被这样的茧房所束缚,公共信息的传播、社会意见的整合、社会共识的形成,也会变得日益困难。(个性化服务在某些方面与媒体帮助人们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 更好或更坏:未来在人的手中
1、专业主义的坚持与升级
在“万众皆媒”“万物皆媒”的情况下,媒体职责的核心履行者,仍然是专业媒体。媒体的专业性,仍是新闻业的基本保障。专业媒体或自媒体需要具有更高的辨识能力,才能尽可能减少失误。除了新闻人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外,恰当运用机器、数据等技术手段,也有助于达及更高的专业水准。除了专业性的坚持外,专业主义精神的坚持,更是必须的。(可理解、客观真实、道德适当、真诚,这都是“新闻专业主义必须汲取的内容,这里的知识点可以引申到吴飞的新闻专业主义2.0)
2、公民媒介素养的扩展
万众皆媒的现实,也意味着,每个公民对未来新闻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公民媒介素养,将不仅仅是对媒介的使用素养,也应该扩展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方面。
3、社会化媒体连接模式的优化
开放、流动而有内在秩序的结构才有可能提供更平衡、可自净的信息环境,这种结构也有助于促进人的优势互补,促成群体的智慧。社会化媒体中的人的连接模式的优化,或许有助于激发参与者的积极贡献,并形成相互校正、相互纠错的机制,连接模式的改善,也是减少“信息茧房”或“回声室效应”的一种可能途径。(我们需要在社会化媒体带来传播模式变化的基础上寻求通向真相更好的途径。
4、人与机器的协同
在反思新媒体助推下“后真相”“信息茧房”现象蔓延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简单地把技术当作一种敌对力量。通过技术发现与补充人的能力局限,通过人的力量来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才是人工智能的要义。(人机协同、共同进化、相得益彰是未来人机关系的发展要义,务必牢记)
5、机器时代的新约束与新伦理
机器时代需要新的约束与新的伦理。它们有些是传统法律与伦理的延伸,有些是全新的课题。算法看上去是客观、公正的,但事实上它在深层也隐藏着偏见,这也是导致信息环境失衡的一个因素,如何评判与纠正算法的偏见,同样是智能化时代的一个新拷问。(算法黑箱问题)而披着个性化服务外衣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将是普通人在未来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扰,甚至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隐私隐患问题)
Part 2:理框架
本份思维导图的制作工具:Xmind
具体内容: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需要搞清楚的知识点有两个:1、人工智能给传媒业带来了哪些挑战?2、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纵观近3年的真题,人工智能问题可以算的上是热点中的热点,考察的方式也很相似,但本质就是想搞清楚一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给传媒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从技术乐观论的信心满满,再到“我们救活的到底是不是新闻业”的迷茫,传媒业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摸索着前进彭兰老师的这篇文章涵盖很广,涵盖了最热的人工智能、后真相、信息茧房、社交媒体、传感器等多个热点,而且丰富的案例也可以使你在论述观点的时候变得更有底气。
Part 3:查重点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新的可能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彭兰老师按新闻生产流程的思维逻辑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的360°全方位无死角分析。人工智能正在带来新闻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的一些变化。新闻生产流程的思维框架也是同学们在答题时常用、好用的论述框架。彭兰老师的分析完全可以当作相关论述题的答案进行背诵。在未来,机器化、智能化、分布式的新闻生产模式将成为可能,社交化和个性化正成为新闻分发的两种倾向,临场化的新闻体验让用户360度沉浸于现场,用户反馈也会通过传感器进入到生理层面。
第二部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后真相与信息茧房的相关内容。后真相、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可以看作是新闻传播伦理题目的“新三巨头”了。后真相时代与舆情反转、社交媒体、社群化传播、新闻价值等知识点紧密关联,近年来深受学界及业界的关注。既可以作为宏观时代背景间接考察,也可以从具体角度直接考察,是重要的备考点之一。信息茧房同样也是热点中的热点,18年直接考察信息茧房的学校就有八个。
  • 重点一:后真相时代

“后真相(Post-truth)”这个词,被《牛津词典》选为2016年度词汇。在这个词里的“post”表示的是“超越”,也就是“真相”不再那么重要。这个词反映的是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那就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及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或者说,今天的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后真相时代是因为“原来支撑真相的两大基础都崩溃了,即作为普世性的理性原则,以及作为经验性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客观性结论。
  • 重点二: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出自美国学者桑斯坦,他指出,信息茧房意味着,人们只听他们选择和愉悦他们的东西。信息茧房并非新媒体时代独有的,在传统媒体时代类似现象就已经表现出来,并且可以用传播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等理论来解释。(在论文精度02期中喻国明大大也对信息茧房的非新媒体时代独有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化媒体以及今天流行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会加剧这种现象。个性化服务看上很美,但是当人们只选择自己关注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结果可能是作茧自缚,或者成为井底之蛙,使自己失去对环境的完整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所有人都被这样的茧房所束缚,公共信息的传播、社会意见的整合、社会共识的形成,也会变得日益困难。
第三部分:如何应对挑战?
答案就是一个字,人!这一部分的重点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更需要在人与机器能力的互补、人的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前提下,去探寻未来之道。
  • 重点一: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与升级

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是一种行业性的专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个体普遍需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只要社会对新闻的基本需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一个有效用的分析性概念。 “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将会内化成个体交往的基本规则,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一规则的立法参与者,也同时是阐释者和监督者。(重点记!!)
  • 重点二:人与机器的协同

通过人的力量来纠正机器的偏狭与误区,才是人工智能的要义。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后,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是脸书中的虚假新闻影响了美国大选结果。Facebook在受到各方质疑后开始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他们发动用户对假新闻标记,与一些事实核查网站和媒体合作对假新闻进行判定。那些被判定为虚假新闻的内容,Facebook会给出显著警告标识。(经典案例快快get起来!
Part 4:模拟题
  1. 在未来,人工智能将影响新闻生产的哪些方面?【留言区互动答题】
  2. 在AI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与伦理问题?
  3. 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是什么?试论技术逻辑的发展重点。
【留 言 区 互 动 答 题】
【论文精读】栏目互动答题:看完本篇推送,请在留言区尝试写出模拟题第一题的答案(答题框架也可),可获得一对一点评哦!
Ps:以上三道题均能在本篇论文中找到答案。但如何匹配和组织知识点,就看你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咯!
截止时间为9月22日23:00。欢迎参与!

策划 | 元元学姐

总编 | 墨墨学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