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成长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权威期待的力量

小时候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对于其来历,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未找到相关科学根据,但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一旦右眼皮跳,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即将到来,自此便开始惴惴不安,焦虑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无数次应验更加使我坚信了这一说法,因为:每当我右眼皮跳的时候,总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难道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想事成”吗?在心理学界,有个著名的效应,叫做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背景知识介绍: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这个古希腊的神话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实验发生在1968年,罗森塔尔博士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即我们对于有权威的人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这份强烈的认同感将引导着我们将事情的发展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推进,最终验证“权威的期待是对的”。

什么是权威?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博士作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正是因为对权威的尊崇,我们对权威人物的话深信不疑。人都是自恋的。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便会选择性地把关注点放在我们想关注的事情上,来验证自己的正确性,就如同实验中的教师们。

专家的话让老师们对名单中的孩子刮目相看,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专家说的话都是对的。也许有时候会有丝毫疑虑,他们也会说服自己,换不同角度来看待,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不符合期待的行为。

他们改变了对那些孩子的原有认知,对他们给予了更高的期望。这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认可与接纳,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对他们的欣赏以及期望。特别当他们看到孩子取得一些小小的进步时,这便更进一步验证了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进而使自己原有的认知得到强化,形成正向循环。当教师把“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通过教师的情绪、态度告知自己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发了这些学生的斗志与信心,学生们便一心努力成为大家所期待的人。最终的结果便这样产生了。

那么“罗森塔尔效应”对于作为家长的我们有启示呢?

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如此。孩子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无论生理、心理等方面都需要依赖大人。他们还没有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主要缘于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家长以及教师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记得我曾给十来岁的孩子们上情商课。为了引导孩子们积极认识自我,我请孩子们写下自己的优点。在孩子们自我操作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过半的孩子们苦思冥想,很为难的样子。有孩子实在想不出来,就直接问我:“老师,我没有优点怎么办?”我很诧异于孩子们对自我的否定评价。在之后与相关的家长沟通中,我了解到原来这些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里,家长们很少会表扬他们,正如这些家长们所说:“我真的很难在孩子身上找到优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孩子身上找不到优点呢?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我们常说在这个世界是没有完美的人,即便是孔圣人也是如此。可我们常常抱有幻想,习惯于戴着滤镜看人,对待弱势群体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小孩”模样(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期待他们呈现出我们想看到的样子。当孩子们满足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便给他们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很容易责备、抱怨孩子:“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呀”!在主张“听话”的教育哲学里,我们习惯于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说得直白一些,这便是操控,即通过控制外在的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内心的不安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实际上,我们意识层面希望孩子成长为我们期待的样子,而在潜意识层面,我们让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反向的。无论从家长的态度、言语以及行为等方面,都让孩子认定:在父母心目中,我永远不够好!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最终犹如“罗森塔尔效应”一样得到印证。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多么希望“罗森塔尔效应”在自己孩子身上应验。那么如何实现呢?有想有几个关键点:

1、发自内心无条件地爱孩子。

什么是无条件?就是无论孩子外貌如何,学习成绩是否理想,性格好不好等。你喜欢的就是孩子这个人,你的喜欢没有任何的外在条件。这种无条件的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接纳与包容,即便在他们面对困境时也会更加充满勇气,面对挑战也将更有韧性。

2、客观了解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意愿。

每个孩子天生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了解孩子,就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孩子,如孩子的性格、喜好、优劣势、发展特点等等。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抱持”,意思是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时,支持他。这里的支持包括积极期待,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父母头脑的想象为中心的。父母的期待太高,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本来的生命诉求,而了解并尊重孩子是抱持最有力的体现。   比如说:一位从事教师的母亲,期待女儿传承自己的衣钵,但女儿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女儿对自己的期待与母亲对她的期待不一致,这便如同母亲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女儿身上,即便是正面的期待,想必也很难实现。

3、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与信任

在所有爱的表达方式中,信任给予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需要带着这份“信任”的决心放手,并灵活地捕捉生活中那些印证我们期待的细节,一次次地强化我们的认知,并给予孩子正面、积极的反馈。当这一份认知逐步得到升华,并成为我们信念系统的一部分时,它便引领我们达到我们想要的终点。正如张潇雨老师所说的一句话:当你发自内心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每颗种子都会生根、发芽,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愿我们抱着这种强有力的信念与期待,给孩子提供适宜他们成长的阳光、空气与水分,相信那一天终将到来!

End

----------------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