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古诗词:《竹石》郑板桥
点击上方收听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文今义
竹子抓住青山就绝不放松,它的根已经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更加坚韧,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词语注释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砺、磨难、困难”
击:打击。
坚劲: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坚劲:坚定强劲。“劲” 读作“jìng
任:任凭。
尔:你。
专家解读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不但善于写咏竹诗,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这首七言绝句咏竹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他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险,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浑然一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为什么说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呢?因为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密切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外在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也叫咏物诗。据传,有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就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这位旷世奇才告诉我们:艺术家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必须有深厚的生活素养,丰富的表现能力,熟练的艺术技巧,才能驾驭自如,完美地实现创作过程,从而创造出生动鲜明、意趣无穷的艺术形象来。
知识拓展
竹子在前四年的生长速度是极慢的,四年大约仅仅长3cm左右,从第五年开始,却会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它会用六周的时间长到了15米。原来,竹子是在前面的四年的时间里扎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到数百平米。
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耐心与坚持,需要打牢基础,当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请想想竹子为自己努力扎根的过程,有这样一则笑话: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一文不值,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也是这样,经得起岁月与苦难打磨,能虚心向上,耐得起寂寞,积极乐观,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