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玚:名列建安七子,可惜未能立传

未借酒尊倾北海,漫劳文采照南离。从古至今有着为数众多的人笔耕不辍,有些人在写作这条路上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却能逐渐扬名。本篇来聊聊应玚yáng,字德琏liǎn。

应玚是豫州汝南郡南顿人,吴国阵营还有他一个南顿县同乡,就是当世名儒程秉。三国时期汝南、颍川、南阳、吴这几个郡人才辈出,这与其较高的人口密度有关,也与当地的人文风貌有关。尤其是汝南、颍川二郡士人经常针锋相对,比如陈群、孔融就为了汝颖士人哪边更优秀辩论起来了,颍川人陈群自然看好颍川名士荀彧、荀攸等人,而孔融特地写了《汝颖优劣论》。

应玚所在的汝南应氏也是当世知名的家族,应玚的祖父应奉在汉桓帝时期也是大儒,官至司隶校尉。而且应奉的记忆力极佳,当时的人们夸赞他“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所谓“五行俱下”指的是应奉读书的时候能同时阅读五行文字。

应氏家族是以文章著称,应玚的伯父应劭也是博学多闻,他的著作有《风俗通义》、《汉官仪》等,其中《风俗通义》在《后汉书》中也称《风俗通》,毕竟《白虎通义》也被称为《白虎通》了。应劭担任泰山太守时期,还试图迎接过曹嵩,不过曹嵩最终还是命丧张闿kǎi之手,应劭怕曹操找他算账就投奔袁绍去了。

“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后汉书·迎奉传》

应玚、应璩qú兄弟还是选择加入了曹操阵营,他们家族扎根于汝南郡,还记得满宠清理汝南郡时收拾了多少人嘛?虽然汝南袁氏在这里经营多年,然而曹操击败袁绍后就该换个规矩了,不懂事的家族清理出局就好了。

“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馀壁,诱其未降渠帅,於坐上杀十馀人,一时皆平”——《三国志·满宠传》

应玚、应璩同样以文才著称,应玚先是被曹操任用为丞相府掾属,曹操在为子嗣们选择属官的时候不仅考量德行也关注才能。应玚就从曹操这转移到了曹植府中,担任平原侯庶子,刘桢zhēn也担任过这一职务,同一时期应该只有一人担任平原侯庶子。而邢颙yóng是作为平原侯家丞,注意这个“庶子”是职务,不是平白无故降了辈分。

应玚此后迁任五官将文学,这是从曹植府中换到了曹丕身边,也是在这一时期王粲、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凑在了一起,再额外搭上一个孔融就集齐了“建安七子”。注意,“建安七子”是曹丕在自己的著作《典论》中提到的,他并不在建安七子之列。

除去孔融比较特立独行,应玚等人为了迎奉曹操、曹丕做过不少文章,时不时就要来一篇应景的诗赋,歌功颂德之作总是有一些的,陈琳、阮瑀二人还要负责曹魏军中檄文的写作。拿迷迭香来说,曹丕、曹植、应玚、陈琳、王粲五人都著有关于迷迭香的文赋。

应玚著有文赋数十篇,流传至后世的较少,曹丕评价他“应玚和而不壮”,也就是说应玚行文中少有慷慨激昂的气势。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王粲、徐干、刘桢、陈琳全部逝去,这是源自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多位好友逝去让曹植、曹丕都感慨不已,曹植著有《说疫气》,曹丕感慨“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应玚等人没留下传记,也挺遗憾的。

高干:高干:作为袁绍的外甥,我没那么容易屈服

陈武:陈武:作为孙策旧将,我深得孙权信任

夏侯荣:夏侯荣:家父夏侯渊,我记性极佳,过目不忘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