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谜的奸臣传
01
蔡确,和著名奸相蔡京是同宗。
先看看这家伙多有才。
宋哲宗时期,一些朝士犯事下狱,仗着“尊贵”的身份,不肯交代自己的罪行,很是令人头疼。
但难不倒宰相蔡确,他令狱卒和他们住在一间屋里,睡在一张席子上,吃饭上厕所都在那个屋里。
蔡确让人在他们面前放一个大盆,把他们吃的食物,羹也好饭也好饼也好饵也好,统统投在盆里,用勺子乱搅一通,搅匀,然后叫狱卒一个一个喂他们吃,像喂猪狗一样,不吃不行。
就用这个办法“养”着他们,也不急着问案。
没几天,那些人就受不了啦:您老人家快问案吧!求您啦!
那些人就竹筒倒豆子,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犯之事,无论大小都交代得干干净净
02
蔡确出身贫寒,父亲蔡黄裳年逾七十还是个陈州录事参军。
宰相陈执中知陈州的时候,发现蔡黄裳老得都不能工作了,便叫他辞职回家。
老蔡说,这怎么行呢,我家中贫困,全家都靠我这点工资养家糊口呢,辞了职今后喝西北风啊。
可陈执中的态度不容商量,你不主动辞职,我也会上疏朝廷,请求朝廷开了你,被开和主动辞职哪个好,你自己掂量。
老蔡只得上表辞官,然后,一家人流落在陈州,想回老家却没路费,每天能吃上一顿饭,就算不错了。
那些日子,也不知是如何熬过来的。
一直到蔡确考上进士,情况才有所改变。
蔡确是宋仁宗嘉祐四年中的进士,估计是穷怕了,上任不久就受贿,被人告了。
结果他不但没事,反而受到称赞——陕西路都转运使薛向巡视陕西时,本想处罚他,但见他是个大帅哥,一番交谈后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赞他有才。
估计是在交谈时,他说了领导很多好话,把领导说高兴了的缘故。
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千好万好,不如说领导好。
所以,当陕西宣抚使韩绛巡视地方来到他的地盘,他不但设宴款待,还用诗的形式说韩领导的好话:
儒苑昔推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阴。
不出他所料,韩领导非常高兴,觉得不管其他方面有没有才,至少这马屁诗写得不错,能把马屁诗写好的人,再不济也有两把刷子。
这或许就是韩领导的逻辑。
韩领导一高兴,蔡确便成了他弟弟,也就是开封知府韩维的管干右厢公事。
可惜那以后不久,韩维遭人弹劾,被贬到外郡去了,接任开封知府的是刘庠。
刘庠一来,蔡确就看他不顺眼,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蔡确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
所以刘庠第一天上班,蔡确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事情是这样的:
按照旧制,新知府上任的时候,衙中下属都得行庭参之礼。
可新知府上班的第一天,其他下属都庭参了,唯独蔡确拒绝这样做。
刘庠很奇怪,问他为啥子不给他行礼。
蔡确反问:为啥子要给你行礼?
刘领导说这是规矩啊,一百多年的规矩了。
蔡确心想我读书可不少,你休想哄我,说:唐末五代才有庭参的礼仪,因为藩镇的属官都是节度使自己请来的,这个规矩,早在我们太祖开国后就废止了,再说了,大家都是同朝为臣,都一样侍奉陛下,哪有分尊卑的道理!
一番话说得刘庠哑口无言。
得罪了上司,蔡确自知没好果子吃,便自请解职。
刘庠确实没打算给他好果子吃,上书弹劾。
蔡确之所以敢跟上司对着干,全因这个上司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对他的精神很是欣赏。
王安石本人,更不用说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凡是反对敌人的,我们更要那啥嘛。
于是,蔡确这个“反对”反对变法的,又一次得到称赞。
而这一次称赞的分量,比以往任何一次都重,因为称赞他的,是皇帝老儿和宰相两位大佬。
宋神宗称赞蔡确记性好,熟悉典故,王安石马上推荐他为三班主簿。
见此情景,一向善于投机钻营的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邓绾,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刷存在感,推荐蔡确为监察御史里行。
王安石需要“借助邓绾以威众”,便认可了邓绾的推荐,任命蔡确为监察御史里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御史。
03
那时候有个好处,那就是只要你肯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而且赢了,基本上都能升官。
蔡确在官场上没混多久,就敏感地发现了这个秘密。
所以,哪怕是他最崇拜的王安石有了问题,他也毫不犹豫地上疏弹劾!
而王安石的所谓问题,不过是乘马入宣德门的时候,被卫士打下了马。
王安石觉得卫士不该打他,因为按惯例,他是可以那样做的。便请皇帝依法处置打他的卫士。
蔡确马上上疏,说这事儿是王安石错了,卫士没错。
上面说了,按惯例,王安石是可以骑马进入宣德门的,不然他挨了卫士的打,也不会觉得委屈了,更不会去找皇帝替他出气,起码的是非观,他还是有的。
可事情就有那么吊诡,这件事过后,蔡确加直集贤院,迁侍御史知杂事。
这说明上面认可了他的上疏,也认为是王安石错了,不然怎么会升他的官呢!
这真是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所以,当蔡确拜相时,时在西京洛阳的富弼上疏说蔡确是个小人,不可重用。
连自己崇拜的人,也可以利用为上升的阶梯,不是小人是什么!
可富弼的上疏却被无视,蔡确的宰相,当得稳稳当当,虽然只是个次相(右相)。
…
04
公元1085年4月1日,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蔡确终于当上首相(左相)。
皇帝才10岁,怎么可能理政呢,所以,他奶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众所周知,宣仁太后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所以她刚大权在握,就迫不及待地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同时毫不留情地打击王安石的变法派。
作为坚定的变法派,蔡确急了,也有点慌了,为了保住自己和变法派的地位,一辈子靠权谋吃饭的他,决定再玩一回。
于是,他说宣仁太后说了,合适的时候,就把哲宗废了。
实际上,他这样做很是让人费解,因为不明白他说这话,与他想保住变法派有何关系。
宣仁太后一听,虽然表面上很恼火,心里却暗自高兴:老娘正不知如何收拾尔等这些变法派呢,这下好了,省得老娘想办法,节约几个脑细胞,有什么不好!
不过,宣仁太后对他还是可以的,只是把他贬出了朝廷,让他去当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05
历代知识分子都有一个臭毛病,那就是爱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苦闷,从而进一步把自己害了。
蔡确也是这样。
北宋有两个著名的诗案:
一个是整苏轼的“乌台诗案”;
另一个就是“车盖亭诗案”。
乌台诗案,打击的只是苏轼一人。
而车盖亭诗案,遭打击的却几乎是新党所有成员,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
其中当然包括“肇事者”蔡确本人。
有人说,车盖亭诗案是蔡确的报应,因为当初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到打击,作主抓他下狱的,正是蔡确。
蔡确这辈子做过的事情,很多都不得人心,比如总管陈世儒案、乌台诗案,抓吕公著、苏颂、苏轼下狱,以权谋打击对手…
话说,从首相到地方官,这落差太大了,老蔡很苦闷。
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去车盖亭游览,一口气写了十首绝句:
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
溪潭直上虚亭表,卧展柴桑处士诗。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满川佳境疏帘外,四面凉风曲槛头。
绿野平流来远棹,青天白雨起灵湫。
静中自足胜炎蒸,入眼兼无俗态憎。
何处机心惊白鸟,谁能怒剑逐青蝇。
风摇熟果时闻落,雨滴余花亦自香。
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
来结芳庐向翠微,自持杯酒对清晖。
水趋梦泽悠然过,云抱西山冉冉飞。
溪中自有戈船士,溪上今无佩犊人。
病守翛然唯坐啸,白鸥红鹤伴闲身。
喧虺六月浩无津,行见沙洲冻雨滨。
如带溪流何足道,沉沉沧海会扬尘。
西山彷佛见松筠,日日来看色转新。
闻说桃花岩畔石,读书曾有谪仙人。
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
钓台芜没知何处,叹息思公俯碧湾。
这一下,把和他有旧怨的吴处厚(知汉阳军)炸了出来。
吴处厚借机整他,开始在蔡确的诗里鸡蛋里挑骨头。
然后上奏:
蔡前首相的诗都“涉及到对朝政的毁谤”,“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具体为:
第二首之笑不怀好意——如今朝廷清明,有啥子好笑的;
第五首是讥讽朝廷起用新人;
第十首是把当今太后比作武则天,是诬蔑当今太后,还认为朝廷对他不公…
显然,这是吴处厚故意曲解诗意,就像当初整苏轼的那些人一样。
但他的曲解,却很合高太后的意。
墙倒众人推。
吴处厚一站出来,什么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左司谏、右司谏、右正言...等等,纷纷站了出来,请求收拾蔡确。
右谏议大夫范祖禹还认为,蔡确之罪恶,天下不容,处轻了不行,一定要重处!
于是,蔡确被贬为光禄卿,分管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然而不少人都认为,这个处罚太特么轻了,毛毛雨都算不上!
也不知蔡老师平时咋做人的,得罪了那么多人。
刘安世甚至又告状说,他听说蔡确当了光禄卿、分管南京后,不但不知图报,还仍然满怀怨恨,作诗诽谤...
总之,意思是,这种罪大恶极的人,最适合流放,或者杀头。
于是,蔡确被再贬为英州别驾(今广东省英德市),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安置。
当时的岭南等于地狱,基本上有去无回,正如苏轼诗中所写的那样: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宰相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左丞王存都来替蔡确求情,说他母亲年纪大了,新州又没通高铁,肯定去不了,把他改迁他处吧,换个近点的地方。
高太后则用一句话堵了所有人的嘴:
“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就这样,五年后,即1093年,蔡确死于贬所。
06
但事儿还没完。
1094年,老蔡走的第二年,蔡确儿子蔡渭向哲宗诉冤,哲宗下诏恢复蔡确为正议大夫,赠太师。
1102年,配飨哲宗庙庭。
在其族弟蔡京的运作下,宋徽宗亲自手书碑文赏给他家,立在墓前。
蔡确的大儿子蔡懋升为同知枢密院事;
蔡确的二儿子蔡庄为从官;
蔡确的弟弟蔡硕被赠为待制;
蔡确的女儿都被超升封爵;
众女婿都当了官。
可谓,贵宠震动当世。
可到了南宋,宋高宗即位(1107年)后,下诏列举群奸的罪状,又把给蔡确的一切恩惠全部削夺,天下称快。
PS:
以下只做探讨:
引用喻朝刚的《章惇论》摘要:
正《宋史》卷471至卷474为“奸臣传”,四卷共收好臣21人。
其中卷471列奸臣6人,即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
这份奸臣名单,看了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
疑问之一:在蔡确之前的一百余年中,来朝统治集团内难道就没有一个好臣吗?
疑问之二:两来三百多年,一共只出了21个奸臣,而王安石的支持者和追随者竟然占了三分之一。《宋史》的编撰者究竟企图说明什么问题呢?
疑问之三:察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果真都是奸臣吗?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章惇。
下期聊。
参考资料:《挥麈后录》《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