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徽因笔下的孝义小庙
作者:吴汉国(笔名:自得趣翁,孝义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
近日于网上发现这么一段文字:
“我们曾因道阻留于孝义城外吴屯村,夜宿村东门东岳庙正殿廊下;庙本甚小,仅余一院一殿,正殿结构奇特,屋顶的繁复做法,是我们在山西所见的庙宇中最已甚的。小殿向着东门,在田野中间镇座,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显然,“吴屯”即“梧桐”之同音,孝义再找不出第二个与之发音相近的村名。
这篇短文,叙述简洁,文字秀丽,结尾一段写道:“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底,星斗时现时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读此,尤觉意境幽美,令人神往。
这篇短文出自民国才女林徽因之手。一九三四年,她随夫婿梁思成第二次入晋,借避暑之闲,考察了晋中、晋南一线古建筑物,写成一篇长文《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吴屯篇”正在其中。梁思成系清末“维新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的公子,乃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建筑专家。
现在所称梧桐四村,民国年间同属以中梧桐为中心的一个行政村。故而可以断定,“吴屯东门”就是指中梧桐的东门。求证于北梧桐老战友张君,张君立刻发微信(下图)过来,不仅佐证我的猜测无误,且提供了“东门”、“东岳庙”变迁及遗址现状的相关信息。
六月五日下午,骑行中梧桐村,七十年代形成的中梧桐大街,西接该村老街,一位年近七十的沈姓老者给我指出东门旧址位置(下图汽车与自行车之间),老街、新街分界明显,现场附近的村民一致认可。
七十八岁的郭姓老者与八十三岁的石姓老者,都见过东门外小庙,少年时都在已经坍塌的庙里玩过,郭老先生记得正殿座北朝南(与张君记忆相左),庙门开在西墙,正对东门。至于小庙叫甚,连同在场的其余老者都说不清。根据石老先生回忆,小庙四周有低洼积水、环植柳树的情形,恰与《纪略》描叙“庙院平铺砖块,填筑甚高,围墙矮短如栏杆,因墙外地洼,用不着高墙围护”相吻。据他们回忆,东门与残庙拆毁于六十年代初道路扩建,现在车行、茶行相接的五间建筑,就是小庙北半片旧址(下图老人身后)。
征得车行老板同意,郭老先生领我穿堂而入后院。门店后墙零乱地堆放着一些杂物,向北种一片玉米,老郭指指点点,向我介绍正殿、槐树以及厕所原来的位置。
根据郭老介绍,解放前的小学曾佔正殿以北的房子。如果学校果然位处北边,那么,张君记忆正殿为座东朝西方位应与林徽因“庙厢已作乡间学校”相合。因为所谓庙厢,应在正殿左右,亦即南北两侧,不可能处于正殿前后。
老郭指点了山门位置,无论原本或左或右,方位与《纪略》相合。这似乎也可证明,正殿为座东朝西?山门一般开在正殿前方,有没有开在山墙两侧的情况?老小子孤陋,有待方家明示。
此來寻找梧桐东岳庙遗址,並非痴人寻梦,只不过体味一番前人在枯燥的农耕环境里,创造过何等的艺术幽境,给予人心灵的慰藉。八十年不算很长,时代的狂飚却把我们送到一个仿佛是陌生的地方,令我们迷失來路,狂妄自大,丢弃了很多……好在有像“纪略”类的典藉在,我们那些被湮灭的优良传统以及古建艺术,必将在不朽的文字中得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