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的漠不关心是把双刃剑,「城市人很冷漠」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有时候会从住在非城市的人们那里听到「城市里的人冷漠,以自我中心」的评价。确实,即使在路上和谁擦肩而过,也几乎不会互相对视一眼,即使是邻居,基本上也只是互相打招呼的关系。
看到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不明白其他地方的人们评价城市的人是「冷漠的人」的心情。但实际上,无论是城市还是非城市,都有真正冷漠的人,也有热心肠的人。那么,为什么城市的人更容易给人留下「冷漠」的印象呢?
城市的「信息过多」
城市里的人被评价为冷漠的原因之一是信息泛滥。在城市里,成百上千的人在街上穿梭,许多商店在橱窗里展示新产品。在林立的大楼里,流行偶像、演员的广告大大小小地排列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不分昼夜地传入人们的耳朵。
这个时代,我们被称为信息社会已经很久了,特别是在城市,几乎溢出的信息不停地涌向人们。人们无法处理蜂拥而至的信息,精神上就容易陷入困境。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称这种情况为「超负荷环境」。而且,正是这种过剩负荷环境,才是解开城市人冷漠理由的关键词。
过载环境
处于过剩负荷环境中的人,对于蜂拥而至的信息,一般是使用以下4种方法来处理。
超负荷环境下人们的行动倾向:
·短时间处理:尽量在短时间内处理信息。
·排除信息:排除对自己没有意义的信息。
·回避责任:即使发生问题,为了不让自己承担责任而推卸给别人来回避责任。
·利用他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他人或其他间接的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
像这样,在过剩负荷环境中,人们从溢出的信息中只吸收必要的东西,无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在人际关系中,也只与和自己无关的人进行最低限度的交流,只要没有必要就不想自己参与。
作为应对这种过剩负荷环境的方法的「漠不关心」,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为了从泛滥的信息中保护自己,也就是所谓的「防卫反应」。通过有意识地缩小不断流入的信息流入口,是防止大脑信息过多而溢出的合理防卫方法。
但是,城市外的人们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因此,如果看到城里人作为「应对过剩负荷环境的结果」而「漠不关心」的话,就会对城市里的人有「冷漠」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城市里的人很冷漠」的原因。
在城市里漠不关心反而是有礼貌?
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将上述在超负荷环境中的行为概念称为「礼仪上的漠不关心」(或「作为公民的漠不关心」)。在超负荷环境中,与自己无关的他人的交流被控制在最低限度,或者被避免。这是同一城市人之间的共同认知,已经作为「应该遵守的默认规则」被固定下来。为了遵守这种默认的规则,人们敢于采取礼节性的行动,假装彼此不关心:这就是礼节性的漠不关心。
在超市购物时,即使与他人发生碰撞,也会一个一个地打个招呼擦肩而过,而不看对方的脸。在路边,即使偶然和人对视,也会马上把目光移开,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似的擦肩而过。
如果这样的规则被破坏了会怎么样呢?例如:
同乘电梯的人,毫不客气地注视着我们。
在晾晒衣物时,会看到路过的人对衣物一一进行评论。
你会觉得很奇怪,没有礼貌,甚至很害怕。本应表现城市人冷漠的漠不关心,实际上也在为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发挥着作用。
但是,这种「漠不关心」也有缺点。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百度百科。
冷漠会让我们更趋向于遇到突发事件,不选择马上上前帮助陌生人,而选择退缩。漠不关心在社会上是保持我们每个人的距离感的重要因素,但还是不能忘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