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污蔑刘邦是游手好闲的无赖了,其实人家是游侠

刘邦既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无赖,而是战国末期社会上常见的游侠。

刘邦出生在战国时期,比秦始皇只小了三岁,到起兵反秦时,他已经四十七岁了。他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之下渡过的,而他出生的丰沛地区原本属于路过,在战国时期曾经反复易手,又在秦国、魏国、齐国和楚国势力的交界处。

所以,他整个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就是在战国时期养成的,成年后又是在秦朝渡过了自己的壮年时期。秦国以严苛的法律治理国家,留给游侠的社会空间比较小,所以,这时候他这样的游侠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被人视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斗鸡走狗的流氓无赖。

刘邦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晚期,秦国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正在逐步消灭关东六国。而游侠在社会上比较活跃,主要是在战国时期。即便是刘邦出生之后,游侠也仍然很活跃,各国都有一些以蓄养这种游侠著称的贵族。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与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以大量蓄养游侠著称,号称门客三千,这种门客就是游侠。其实,秦国的一些贵族也养了不少,比如丞相吕不韦,就蓄养了很多门客,并且编著了《吕氏春秋》。

战国时期的游侠讲究义气,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燕国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荆轲、秦舞阳、高渐离,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中的侯生和朱亥,都是这种人。当然,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的两个人,也是游侠。

他们虽然在社会上往往从事着一些比较低贱的社会职业,但却有着比较高的抱负,也具备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但也有一些只是有一技之长,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也能发挥出其他人所发挥不了的作用。

比如窃符救赵的故事你的侯生,本职工作是守城门的卫兵,而且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但在给信陵君出窃符救赵的主意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对时局和各国情况的掌握是比较详细而且丰富的。他推荐的另一个朋友朱亥,也只是一个屠夫,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力大无穷的侠客,后来锤杀晋鄙,就是朱亥。

秦国认为,儒以文犯禁,侠以武乱法。秦国灭六国之后,把秦法推行到全国,对社会控制控制比较严密,造成游侠失去了活动空间,但秦灭六国时间还不久,游侠的故事还在到处流传,所以仍然有很多人对这些游侠很仰慕,虽然出身低微,但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事业。

刘邦青少年时期的第一个人生偶像就是信陵君,他还曾效法战国时期的游侠,在年轻的时候去投奔魏国的著名游侠张耳,但当他到魏国的时候,张耳已经尽散门客,自己也在逃亡和隐居,刘邦的游侠梦就此破灭。

刘邦当然是读过书的,以当时社会上的识字率比较低的情况来算,只有识字就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分子。按照史记的记载,刘邦和卢绾是同学,而且在学校表现不错。而刘邦成年后又曾出仕,担任秦朝的公务员。当时秦朝的文牍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不识字的人是不能当的。

成年后的刘邦空有一腔游侠的抱负,却没有发挥的空间了,又不肯和其他人一样,安安心心当个农民,所以,他就成了其他人眼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无赖。而且,他还聚集了一群本乡本土和他一样的人,而这些人后来也就成为了他建立汉朝的开国功臣集团。

反过来说,刘邦在当地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鄙视,也说明秦朝建立之后,对社会控制比较严格,已经在逐步移风易俗,社会上都以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为荣,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为耻。这在客观上可以反映出,秦国的社会治理效果还可以,刘邦这样的游侠的社会空间越来越小了。

但刘邦后来出仕,并担任秦朝官僚体系中最低一级的亭长,一方面可以说明刘邦自己对游侠的前景并不看好,只能逐步走上社会正途,反过来则说明,秦朝的社会治理情况正在恶化,在地方上也开始依赖于刘邦这种有活力的社会组织的乡土领袖,用他们来维持最基层的地方秩序。

刘邦后来率领征发的民夫去服役,路上因为失期当死,就干脆啸聚山林,一起在砀山的山里当起了山大王,脱离了秦朝编户体系,成为流民。而秦始皇死后,秦朝中央政治混乱,陈胜吴广起义短时间内就获得成功,也让刘邦获得了从流民一跃成为义军首领的机会。

沛县当地老百姓起兵杀死秦朝的官吏,把刘邦迎回沛县,当他当了沛公,也就是楚国官僚体系中的县令。楚国恢复之后,刘邦又被任命为砀郡长,相当于秦朝的郡太守,地位不断上升,到楚怀王时期,已经变成了义军的重要将领,并受命率军西征,入关灭秦。

到游侠真正被国家完全禁止,已经到了汉武帝时期,而司马迁写作《史记》也是在这个年代,所以,刘邦早期在家乡的生活状态并没有被定义为一个游侠。但司马迁的描述,却完全符合游侠的形象。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0)

相关推荐